纪实文学
-
我是马兰人汪成农 于建华 彭继超本书主要讲述为我国的两弹事业投身大漠,奋斗在新疆马兰基地的众多平凡而伟大的人物的故事。他们在创造东方巨响的伟大事业中,创造了“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这种马兰精神,作为“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内容,载入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他们,是隐姓埋名的英雄,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更是广大少年儿童的精神榜样。
-
寻父记田芳 著全书记述烈士之子田兴华几十年来寻觅父亲田全仁的故事。田全仁于1947年初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多次立功受奖,于1952年北上抗美援朝,次年牺牲于上甘岭战场。田兴华于父亲离家半年之后出生,13岁时母亲去世,由人民政府抚养,长大后加入人民解放军,担任团职军官。田兴华自小沐浴在烈士父亲的光环下,具有强烈的寻父情结,不遗余力地寻觅父亲的一切,通过查阅原始文件书刊、走访父亲生前战友、实地考察父亲足迹与牺牲地,终于实现其夙愿,以孝心和大爱汇聚心灵的力量,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赞歌!
-
科技报国李琴,刘亮,朱佳琦 著“北斗”组网,“嫦娥”探月,“蛟龙”入海,“天眼”巡空……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夯实着中国建设现代化的底气和信心!本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讲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奋斗历程和科研成果,展现中国近年来在“基础研究”“大国重器”“红色国防”“医者仁心”四个领域获得的耀眼成就,旨在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平易近人的科研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彰显中国科技“硬实力”。
-
星火高宏然 李建抓这是一部报告文学。作者通过实地调研、查阅档案、采访早期老党员及革命后人等形式,创作了这部报告文学,全景式反映了中共个农村支部——安平县台城特别支部创立和发展的百年历程。全书以真实生动的故事讲述历史事件,挖掘整理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其中很多早期农村革命者的故事极为悲壮,却鲜为人知,书中浓墨重彩地再现了个农村党支部书记弓仲韬历经磨难而初心不改的坎坷人生,以及弓凤洲,弓乃如、弓彤轩等早期党员及众多革命英烈的感人故事。本书可读性强,是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
-
四知斋文集杨中平《四知斋文集》以中国农村为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从农村职业调查、城乡对比发现城乡差距是由分工合作演进的程度和速度决定的。作者以分工合作的演进为研究手段,将城市与农村在住房、工作、生活、交通和家庭构成等各方面进行了比较,着重分析农村小农经济和工业化建设的差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框架下对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村的工业建设方面进行了设想。
-
大供水谭光荣 张飞武暂缺简介...
-
手机废人[日] 石川结贵 著,王雯婷,李昊,校 译随着智能手机应用的普及,手机已经成为今天每个人不可或缺之物,它给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不为人知的弊端。你可能知道手机屏幕蓝光对眼睛有害,但你可能没有想到你对手机依赖的危险更大于蓝光。你可能为了填满业余时间而开始玩游戏,但最后可能本末倒置,反被占去工作和私生活的时间……本书作者采访了对手机产生成瘾依赖的诸多案例,年龄段覆盖从幼儿到老年群体。比如,很多年轻母亲在育儿阶段为图省事,过早让孩子接触手机游戏,不少母亲自己也是重度手机使用者,沉迷于各种APP而无暇顾及孩子需求,孩子在最需要情感培养的阶段却无法与活生生的人产生足够互动,造成其成长后的个性冷漠的缺陷;进入校园后,不少孩子为了融入同学间以聊天软件和SNS组建起的社交圈而费神,而正是这一社交圈决定了校园内隐秘划分不同群体等级的差异;迈入社会工作以后,个人行程也因为GPS监控而能被领导掌控到,必须应付客户需求随叫随到,筋疲力尽;进入养老院后,还会有老人因为沉迷麻将之类的手机游戏不可自拔,甚至有陷入网络诈骗的危险…… 文明的工具像一把双刃剑,被手机无孔不入渗透的生活背后,是个体失去对自己人生掌控权,陷入异化而不自知,这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需要警惕的。本书提出的这些警示 也是在启示读者重新思考自己与智能手机的互动方式,避免成为一个“手机废人”。
-
我在北京郭雪筠那时,我被问过太多次“你是台湾人,怎么跑到这里做这种工作啊?”别想歪,这种工作不是什么非法工作,而是内衣销售。更惨的是,我是一个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的台湾人。几年前我来到北大读书,自以为从此未来光芒万丈,硕士毕业后进了一家知名外企,半年后光荣地被公司主管通知“抱歉,你试用期未通过”。因缘际会下,我成为一名内衣销售,并住进了公司的老宿舍里。在那里我碰见另外两个台湾人生输家── 一个在烤肉店做着普通店员、被女友瞧不起的男生,另一个老公出轨、无房无工作的28岁女人。我们在回家乡和在北京咬牙苦撑之间纠结,我们更常受到父母家人和自己对自己的质疑:“你在北京是为了什么?”“为什么别人都可以,你不行?”“别人不是都是这样活着的,为什么你不行?”我从一个认为“北大毕业的台湾人,做这种工作”的别扭心态,逐步成长,并最终在北京扎根立足。这是一个在北京的“奇葩”台湾女孩成长的故事,很写实,没有狗血,它可以印证──在北京,努力工作生活,总有一天也会过上你曾经想象的那种日子。
-
我的吊带裙邬霞邬霞曾参与拍摄纪录电影《我的诗篇》,穿着吊带裙走过第 18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红毯,也登上过央视、凤凰卫视《冷暖人生》《鲁豫有约》等节目,被《三联生活周刊》《看电影》等媒体报道。本书是她的第一本非虚构随笔作品。她用原生态的书写,详细的记录,全景式展现了打工人的生存状态。她在一个又一个工厂辗转,青春渐渐消逝。城市在发展,制造业外迁,倒闭,这个城市的工厂被高档写字楼替换,再也见不到过去的踪影。她和家人失业后,不想再进工厂,却又经历了无数的艰辛,那是有别于工厂的另一番生命记录。身为外乡人,她们一家人租住在别人的出租屋里,为以前没抓住好时机在深圳购房而懊悔,渴望有一个自己的家,再也不用被房东赶来赶去,可以在里面安心写作。“吊带裙”是一种隐喻,虽经历种种磨难,仍然心生美好,想要像城里女子一样,穿着吊带裙,走进都市,成为真正的城里人;仍然相信爱情、渴望婚姻,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始终向着阳光奔跑。
-
回家孙悦 著2021年这个春节,对于孙海洋一家来说,才算是真正的新年。2007年至2021年,14年又57天的寻找,30多个城市的奔波,5172个日夜的守望,孙海洋终于找到了儿子并带他回家,一家人整整齐齐,圆圆满满,这是真正的小团圆。孙海洋的半辈子都在奔跑:15岁开始,他陆续在武汉、三峡、永顺和深圳为了生计东奔西跑;33岁,儿子失踪后,他背着一个装满资料的旧书包继续奔跑;47岁,他终于在警方的帮助下找到了孩子,但是他依然在奔跑……在“结局”之外,希望此书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仍旧在路上前行的寻找者,关注到国家和社会层面在司法变革之上所不断做出的努力。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都与我们相关,这个世界也值得我们鼓起勇气坚持对希望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