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
帆影丁炜本书将中国自唐代以来,千余年间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一一呈现,特别是对广州、泉州、宁波、杭州、南京等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及域外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港口城市发生的贸易与友好交往作为详细而生动的描述。
-
最后一公里林强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是国家核定的深度贫困村,也是我国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2003年,在一次摄影采风中,本书作者林强次知道了这个村子。由于去往这个村的道路十分危险,直到2005年,作者才次走进了这个村子,成了个来到这里的外地人。因为恶劣的自然环境,这里的村民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尽管当地政府每年都会给予救助,但村里的生活条件仍十分艰苦。作为党和人民培养的干部,作者林强在各级政府的大支持下,发动各方力量,开始了对该村的援建,包括建学校、通电、通水等。而通路,是阿布洛哈村脱贫致富的关键。2019年,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以四川路桥盛通公司筑路人为代表的四川交通人,在这场决战中勇当先锋,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不屈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成功打通了通往阿布洛哈村的后一公里。本书正是对阿布洛哈村近二十年沧桑巨变的生动描述。作者林强从个人亲身经历出发,通过“艰险的进村路”“我们的孩子上学了”“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打通后一公里”“新时代”五个篇章,先后描写出进村里路的艰险和村子的闭塞,村子被外界了解后各方的关心和支援,打通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的艰苦历程,以及阿布洛哈村在新时代的新面貌。
-
一个都不能少[中] 中国外文局“第三只眼看中国”团队 著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第三只眼看中国”团队以外籍主持人为特色,深入中国各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通过镜头来讲述扶贫的各种方式和效果,呈现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易地搬迁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文旅扶贫、非遗扶贫等精准扶贫,对外呈现中国因地制宜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脱贫之路。《一个都不能少:老外眼中的中国扶贫(中文)》共收录了二十一篇文章,以外国人的视角讲述中国的扶贫故事。
-
朝着小康奔跑周崇贤《朝着小康奔跑》除了采访深入扎实,在篇章结构上也独具匠心,分为《奋斗篇:脱贫路上》、《援建篇:扶贫路上》、《思考篇:希望路上》三大板块,其中既有扶贫干部的实例,也有脱贫群众的实例,更有当地村干部的实例,甚至有返乡创业的实例。立体记录和展现了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场景。在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中,主人公不仅仅代表自己,他们更是脱贫奔康路上的群像缩影,也是贫困山区美丽蝶变的生动写照。作家通篇采用平实的笔法,扎实的采访,多层次多角度,对佛山对口扶贫凉山这一行动做了全面、客观、真实的书写,质朴的笔法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温暖而感人。全书主题突出,通过佛山尽全力,全方位帮扶凉山这一行动,以小见大,让大国扶贫这一宏大主题有温度,更具亲和力。
-
先行者罗薇、沙马石古《先行者》讲述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四川省上下联动、凝心聚力,涌现出一批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事迹突出的先进典型。通过对2019年、2020年四川省脱贫攻坚奖获得者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通过描写生动感人故事的纪实散文创作,展示扶贫人和致富带头人顽强的奋斗精神,以文学的形式记录攻坚历史,以文化的感召力服务脱贫攻坚,以文学的形式展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就。该作品被纳入2020年省作协重点扶贫扶持选题。
-
千年圆梦李朝全 著天下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古梦想。在2020年圆梦之际,一批很好的扶贫报告文学陆续发表,并择以典型收入本书。全书分为筑梦、追梦、圆梦三辑,作家们深入各扶贫点蹲点采写,通过典型人物、优选事迹,讲好攻克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的奋斗故事,展现决胜过程中铸就的伟大精神。选文作者不乏报告文学大家名家,文学品位过硬。作品内容真实,情感真挚,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扶贫工作文学影像。
-
红区日志王昆 著暂缺简介...
-
绣春风佟丽霞《绣春风》是一部生动反映辽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报告文学作品。全书以盛京满绣非遗传承人和辽宁省多位驻村书记为两条主线,一方面讲述了散发着艺术芬芳和文化自信的“满绣扶贫”道路的具体发展过程,展示了满绣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和文化扶贫的强大力量,凸显了“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讲述了多位驻村书记克服种种困难,自觉将人生与国家行动融在一起,不忘初心、不胜不还的赤子情怀,小切口、大情怀地反映出辽宁脱贫攻坚的难度、深度和成就。全书忠实记录、生动反映了辽宁大地上脱贫攻坚这场史诗般的变化,记下了每一个被采写者的名字和故事,展示了新时代辽宁人民的精神风貌,使本书成为中国故事里一个不可或缺的章节。
-
城池汪黄任 著本书是诗人汪国真之子写的一本回忆录,以父与子,亲与疏为线索,追忆了作者与父亲汪国真的相处历程。回忆录从被出版界称为“汪国真年”的1990年开始,到2015年汪国真老师因病逝世结束。 因为家庭原因,作者没有在父亲身边长大,使得父子关系在早期非常生疏,形同陌路。但血浓于水,空间和心理上的障碍并不能阻挡父子情谊在漫长岁月中生根、发芽。作者对父亲的认识,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的增加而逐渐血肉丰满。 这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最开始,作者对父亲是陌生的,陌生到爸爸在作者的眼里是一个无处安置,鞭长莫及的“局外人”。后来父子接触增多,父亲又成为了被作者所崇拜的“半神”。然而年龄、经历和思想的差异又酝酿着父与子间新的分歧与不解。在波浪式的递进中,父亲的形象在作者眼中几经变化,最后回归到平和、日渐苍老而又胸怀大志的“老爷子”——只是到了这个时候,两个人相处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诀别时刻到来,父亲终究归于远方。
-
脚印[中国]杨黎光1949年后的一场海战——“八六海战”中,诞生了一位“钢铁战士”麦贤得,他头部中弹,身负重伤,血人一般坚守在战舰上,用生命守护了祖国海疆。从此,他一生都在与命运进行搏斗,与敌舰斗,与死神斗,与伤痛斗,与后遗症斗,搏斗得身心都伤痕累累。麦贤得几乎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英雄。作品深情讲述了这位“人民英雄”勋章获得者的人生轨迹和“八六”海战惊心动魄的全过程,描摹了英雄背后的英雄——家庭的付出与守护,尤其是知心伴侣李玉枝,用大爱创造了麦贤得的生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