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
刘胡兰王秀琴 著《刘胡兰: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由“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行的久远”三部分构成,前两部分讲述了刘胡兰从出生到牺牲的故事,描写了她如何从一个农村姑娘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战士的心理路程与艰辛。第三部分描写了刘胡兰牺牲之后,后世如何追忆与纪念以及刘胡兰精神如何传承。作品材料详实,细节丰富,有传记,有传承,有思考。
-
王进喜付久江 著《王进喜:我为祖国献石油》通过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献文物,用充满真挚情感的语言讲述了王进喜47年短暂却不平凡的人生。书中回顾了王进喜曲折坎坷的成长历程,再现了他带领1205钻井队热火朝天打油井的动人场面,重温了他一心一意为祖国献石油的先进事迹,也展现了他所诠释的铁人精神在当代的弘扬与传承。跟随作者追寻英雄的脚步,重返那段峥嵘岁月,走近铁人王进喜,再次听听他“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铮铮誓言,再次感悟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
唱响我的中国故事(美)马克力文著.“新时代的马可·波罗”丛书共6种,中、英文版。本丛书选取长期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国外友好人士的自述性作品,通过讲述他们的在华经历和对中国的认知、感受,促进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推动各国人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展现现当代丝路精神新的传承故事。本书讲述了作者十多年来在中国教学、投身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唱响中国故事的真实经历。马克力文来自美国洛杉矶,在自己已经年过半百的年纪来到中国,重新出发、从零开始,开启自己的文化交流及教育事业,同时发展音乐爱好。热爱生活、乐于接受新事物、坚持不懈的态度,是他永远年轻、永远欢快的秘诀。从他的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位文化交流使者开放的心胸、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中国美好未来的期望。马克在中国有一位不可或缺的好友,傅涵。他们一起组成“秀外慧中”乐队并成立公司,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合作贡献力量。
-
出伶仃洋程明盛中山市翠亨新区南朗街道崖口村地处珠江口伶仃洋畔,拥有近700年的历史,现有2000亩稻田、5000亩淡水鱼塘和20000亩围垦,成为天然粮仓鱼舱,孕育出中山候鸟栖息地,造就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村,发展出一条富民产业链,成为高质量小康生活“中山样本”中的村庄样本,实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者从1996年首次走进崖口开始,长期关注崖口,特别是崖口荣膺“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后,深入村庄每一个角落,与崖口人广泛交流,深度挖掘崖口文明背后的精神基因,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呈现一个村庄的文明切片,提供一个乡村善治样本,试图为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崖口智慧。
-
谷文昌钟兆云 著《谷文昌: 只为百姓梦圆》以福建省东山县原县委书记谷文昌为主人公,描写了他率领群众苦战风沙、根治旱涝、一心为人民造福的感人事迹。他把“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写在笔记本上,践行了一辈子。他发出誓言:“如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作品展现了一位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干部楷模。
-
坚守1921蒋殊内容简介该书为纪实散文集,讲述了18位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他们是第一代共产党人高君宇、抗战老兵李月胜、诗人贺敬之与柯岩、抗美援朝老兵刘兴华、隐姓埋名的老英雄张富清、“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段爱平和徐本禹、西藏“非遗”传承人嘎日……该书以客观的纪实态度,描绘、表达、解读了他们的初心与梦想、坚守与主张,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叙述了他们的人生经历、奋斗目标与坚毅追求,彰显了他们平凡中的伟大,以及伟大中的不失平凡。
-
不可忘却的纪念君天 著“红色起点”丛书从党的诞生地上海出发,重点围绕党的初创期和革命斗争历史,沿着红色基因的发展和承续,力邀作家创作、出版长篇纪实文学,以此发掘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基因、精神灵魂和历史根脉,凸显上海城市的红色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的特质。“红色起点”包括的6部长篇纪实文学,真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历程,特别是我党在初创期的历史风貌。君天的长篇纪实文学《不可忘却的纪念——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是红色起点丛书中的一本。本书正文共13章,另附后记和3个附录。本书用纪实文学的手法记录了1926年10月、1927年2月和3月,为配合北伐军攻占上海,上海工人先后进行了三次武装起义的历史事件。作者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资料,从赵世炎、李伯钊、周恩来、罗亦农、黄金荣、蒋介石、车夫阿四等当时各个阶层的参与者的角度,展开了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
孤独社会[日] 菅野久美子 著《孤独社会》是一本聚焦于日本社会频发的孤独死现象的纪实作品。1000万人处于独居状态、每年有3万人被发现孤独死……催生出一种名为“特殊清扫队”的新兴职业。他们配备专业齐全的消毒设备,配备全套防护服和防毒面具,独自深入充满了垃圾、尸体体液和蛆虫遍布的孤独死死亡现场。 在这个特殊的职业工作中,特殊清扫队员也见惯了人生百态、人情冷暖,从中折射出日本社会发展的重大拐点。 作者菅野久美子花了四年时间研究关注日本社会孤独死的现象,并用半年多的时间,在炎热的夏季跟随特殊清扫队员前往各个孤独死现场,观察他们长时间的辛苦工作,并通过采访死者家属和房东,勾勒出丧失绝大部分人际关系的死者的生前故事,反思他们为何从“社会中的正常人”滑落成边缘人群,并最终蜗居一角然后死在房内的垃圾堆中。 在《孤独社会》一书中,作者通过不同层面,精选了数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 掌握流利英语的外企精英,因为和上司起了严重冲突,不肯屈服,怒而辞职,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与家人断绝联系数十年,蜗居一角,最终死于塞满了垃圾的小房间里; 有人出生在极其糟糕的原生家庭里,逃出后依然受到很大的精神压力,最终无法正常工作,躲在小房间里浑浑噩噩度日,吃喝拉撒都在屋里,从不出门,彻底断绝了和社会的一切关系,最终,他也死在充满垃圾的脏乱小屋中; 有的女性因为在恋爱关系中受到严重伤害,虽然表面上还在兢兢业业工作,但独居的家中却塞满了垃圾和纸尿裤,并且很少和家人联系。当房内垃圾散发出的臭味液体流出房间使得邻居愤怒报警后,远在故乡的家人才知道,她已经失踪许久。 这一出出的人间悲剧从根本上来看,就是无缘社会造成的恶果。社会的高压、脆弱的心灵,让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孑然一身之感。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很多孤独死的人,并不是无子无女,但出于种种原因,他们年老时身边没有一个人陪伴。所以,孤独死的阴影其实就笼罩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
寻找光明记忆深圳市光明区公共文化艺术发展中心 著深圳光明在由“农场”向“新城”转变的过程中,“工厂”曾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工厂的崛起、工厂的消退,是光明新城的成长经历,也是光明新城的青春记忆。《寻找光明记忆:工厂故事》是光明的故事,也是深圳的故事;是深圳经济参与全球化的故事,也是共和国又一代奋斗者的故事。本书通过田野调查记录传统工业转型现代工业,在大潮激荡的城市化进程中的蜕变过程,直面普通劳动者的生存状态,撰写他们的精神面貌的文字,记录梳理在地史。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深圳工厂,不同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兴建的光明农场,其崛起的原因、产生的效应,都与世界经济有着密切的关联。光明虽然不是深圳当代工厂的发轫之地,光明工厂的体量也算不上庞大,但光明的工厂依然是全球工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深圳经济参与全球化具体而微的见证。本书作为深圳工厂故事的一个缩影,作者团队寻访改革开放之初深圳光明工厂创建与发展的参与者或者见证者,走访当年的工厂或现在的园区,整理工厂紧密相连的人与事,记录伴随经济特区建设在光明留存的独特记忆。其中既有细腻的场景和感性的人物描写,亦有宏大社会背景和理性分析,展现了创业者与打工者的奋斗精神。本书为《我们深圳》系列丛书的一本,《我们深圳》文丛是一套定位深圳人文的非虚构丛书。计划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层面,带领读者发现深圳,题材包含人物、自然、地理、科技、艺术、创意、历史以及人文共100个主题。从内容上我们将围绕小切口深挖掘,讲述一个民间的深圳、个人的深圳、充满情怀的深圳,深入挖掘,撰写内容,做到原创、独特和深入。
-
钟山星火孟昱 著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先驱、首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王荷波同志,在俗称“两浦”的浦镇、浦口地区(今南京市浦口区),带领浦镇机厂工人声援学生爱国运动,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建立起南京地区第一个工会组织(中华工会)和第一个党组织(浦口党小组),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本书通过纪实文学手法,艺术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南京酝酿、落地和初期发展的壮阔历程,生动刻画了以王荷波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的伟岸群像,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广大受压迫人民翻身求解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便始终坚守的悲天悯人的广阔胸怀和改天换日的雄浑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