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
当呼吸化为空气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 著“全世界只有百分之0.0012的人在36岁就患上肺癌”,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是其中之一。当你读到这本书时,他已经不在人世。过去的他,毕业于斯坦福、剑桥和耶鲁医学院,是经过多年艰苦训练、医术高超、前途光明的神经外科医生;现在的他,是肺部布满肿瘤、日渐虚弱,需要定期化疗的患者。当生命的尽头突然来临,当他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灵魂,他开始以医生与患者的双重身份,回顾与记录自己的一生,探讨医学与伦理,亲情与爱情,以及人到底为何值得一活。当躯体逐渐衰竭,灵魂却日益坚韧。在走向生命终点的路上,保罗创造了一个新的未来,也给出了对生命的终极回答——“我无法前行。我仍将前行。”
-
经典常谈朱自清 著《经典常谈》是一本经典阅读训练的入门读物,也是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本书写作时间在1938到1942年间,于1942年出版。当时朱自清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这本小册子分十三个专题介绍了一些主要的古代经典,分别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附)、“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这样一本看似简单的小书,倾注了朱自清先生许多的心血和对后学的殷殷关爱。叶圣陶先生在1980年写的《重印〈经典常谈〉序》中这样评论道:“朱先生逝世已经三十二年,重看这本书,他的声音笑貌宛然在面前,表现在字里行间的他那种嚼饭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使我追怀不已,痛惜他死得太早了。”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读者通过《经典常谈》来亲近我们的经典古籍和传统文化。为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朱自清的文字风格和研究方法,本书增收十四篇文章作为“延伸阅读”。《匆匆》《春》《背影》等七篇是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有的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怎样学习国文》《文学的标准和尺度》等七篇则可视为《经典常谈》的延续扩充,它们或是提纲挈领地指出学习和理解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的方法;或是讨论了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某些重要论题;或是以具体作品为例,展示了读诗解诗的方法。这些都可成为读者经典阅读训练的有效助力。
-
寄生首尔[韩]李惠美首尔这座光鲜亮丽的大都市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隐秘空间!一张由资本和贪婪人性织起的网,将无数都市贫民困锁于首尔心脏的狭小空间——蚁居村。 通过深入调查与一手报道,李惠美不仅揭示了这座大都市中蚁居村生态系统的秘密,更向我们展现了一部从釜山到首尔的个人奋斗史。 作为一名曾经的住房难民,她忠实记录了大城市中如蝼蚁般的人为维持基本生存所面临的种种挑战。那些委身于“地屋考”的居民,他们的生存证词无不令人震撼—— 64岁的李明道,逐渐产生了一种“只要能够换成钱,向全世界出卖自己的尊严都在所不惜” 的心理;59岁的洪某,一辈子都在梦想东山再起,但过的日子也就是每周末例行买彩票,指望总有一天会中大奖;在大学街蚁居村,年轻人不再像偶像剧中俊男靓女那样梦幻浪漫,而成了存折里连1万韩元都没有的住房难民。 他们的目标并不是向上爬,而是每天都在期望自己不要被挤下去。 贫穷即原罪?年轻就得吃苦?拥有一个像样的家为何如此困难?何为居住正义?本书是对韩国房地产业一次大胆而尖锐的探查,追踪了经营蚁居房生意的无情炒房者,更投注了对底层人民的深情关怀。 透支未来的房地产,还会有未来吗?
-
我的母亲做保洁张小满2020年,52岁的母亲从陕南农村来到深圳务工。独立生活十几年后,“我”与母亲在深圳相聚,重新住在一个屋檐下。我们在狭小的房间中争吵,母亲看不惯“我”的花钱方式,“我”难以忍受母亲的生活习惯。我们深陷彼此纠缠、负担和依赖的关系。然而我们彼此相爱,“我”深知母亲的软肋便是对我毫无保留的爱。于是,“我”想理解她。“我”的母亲在矿场、在建筑工地挥洒了年轻的汗水,如今在城市写字楼的几格空间中做保洁员。“我”想记录下母亲的打工史,努力穿梭过她记忆中的生命。母亲的人生为做着螺丝钉般工作的“我”建立起一块生活的“飞地”,让“我”得以喘息、回顾,珍重自己的来处。这是我们母女共同完成的一场写作。
-
狼王四部曲之二〔美〕瑞克·麦金提尔《21号狼的统治》延续了《8号狼的崛起》的内容,记录了黄石国家公园有史以来最大狼群的诞生。在其鼎盛时期,德鲁伊峰狼群在公头狼21号的领导下,多达三十八匹,在巨大的拉玛尔谷领地上拥有绝对的统治力。而且,21号的下一代通过与其他狼的结合,又建立了更多的狼群。21号是公园中的传奇狼王,这位无畏的公头狼在战斗中从不退缩,但也不会杀死敌狼,以其宽容之心统治着这片区域。更为重要的是,在21号的身边有一个同样忠诚、无畏的伴侣42号,它们互相奉献、互相支持,有一段比人类更动人、更伤感的爱情故事。
-
斗横西北沙莎本书是一部以“西迁”为题材的报告文学,书写了20世纪50年代,以交通大学为代表的各行各业,为支援祖国西部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来到大西北扎根文化、经济、工业等领域建设工作的辉煌壮举,及其所承载的“西迁精神”。书稿以大历史脉络搭建骨架,既重现历史细节,又立足当代的精神传递,将各行各业“西迁人”的奋斗故事同时代潮流融合,使读者感受到了历史喷涌向前的力量,回应了党中央对传承“西迁精神”的要求与寄托。
-
第一代美国华裔文学和朝裔文学比较研究郭冬辉 刘振前 著本书以第一代华裔美国移民作家的作品为关照,以第一代朝裔美国作家的作品为参照进行对比分析,时间跨度以两个亚裔美国种族文学开始为起点,以 1965 年为阶段终点。第一代华裔和朝裔美国作家从各自的视角书写了东方主义原型人物与真正东方人物的差异。华裔美国作家展现了文本角度的多重性,而朝裔美国作家则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性。这些移民作家书写了出亚裔种族文学的类别性、多重性和不均衡性,挑战了种族书写的文化霸权,表达了不断进化的亚美经历。
-
工厂爱情丁燕 著《工厂爱情》系“工厂三部曲”系列之一,系作家丁燕的长篇新作,讲述的是“90后”男工向南方的打工生活故事。小说通过讲述小说主人公向南方打工的种种遭际,尤其着重讲述他在工厂辗转打工的八年期间与叶丹凤、吴香瑞、苏小苏等多名工厂女孩的情感纠葛,书写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现实遭际和成长心路。向南方的情感史,可以说是一部工厂青年的成长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以向南方为代表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强者。
-
工厂男孩丁燕 著《工厂男孩》系“工厂三部曲”丛书之一,是一部以真实的工厂生活为背景的纪实文学作品。作家丁燕在其成名作《工厂女孩》引发巨大社会反响后,又将写作视线投放到了工厂男孩。为深入理解工厂男孩的生活,作家住进了工厂宿舍,在看过一张张明亮肆意的面孔、听过一个个悲喜聚离的故事后,前后历时两年创作了这部非虚构作品。这部作品展现了工厂男孩常态化的生活真相和精神状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对于理解现代工业洪流下普通个体的命运有着重要意义。
-
工厂女孩丁燕 著《工厂女孩》系“工厂三部曲”系列之一,是一部以真实的工厂生活为背景的非虚构作品。作家丁燕为深入理解工厂女孩的生活,进入工厂卧底打工,经历了大半年真实的工厂打工生活,记录下一个又一个工厂女孩鲜活而真切的故事,描绘了工厂女孩的青春、爱情与梦想。这部作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对于理解现代工业洪流和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