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
同意(法)瓦内莎·斯普林格拉 著这是一部关于创伤、痊愈与勇气的回忆录。作者瓦内莎·斯普林格拉以冷静、准确而坦诚的文字,讲述了自己十四岁时被年长她三十多岁的法国作家G引诱、控制,并发展出一段畸形关系的经历。关系破裂后,这段经历仍被G作为文学素材一再书写,他在文坛也声名愈盛,而瓦内莎仿佛被囚禁在文字中,失去了诠释自己人生的能力,永远停留在十四岁。与此同时,法国社会却对此报以纵容的态度。“选中那些孤独、敏感、缺乏家庭关怀的女孩时,G就清楚地知道她们不可能威胁到他的名声。因为沉默便意味着同意。”有时候,只需要一个声音,就能打破沉默的共谋。
-
罗布泊档案高建群 著《罗布泊档案》以考察手记的形式生动地记录了令作者终生难忘的十三天罗布泊之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作者以亲历者的视角,展示了深入罗布泊腹地的惊险历程,重温了与罗布泊有关的历史背景,记录了与“罗布泊热”有关的人物和故事,重新审视了生命的价值。
-
根深扎沃土杨新城报告文学以衡水中学以题材,以纪实手法全景式反映衡中在立德树人、为国育才方面的创新举措,追溯学校发展历程、办学理念和特色亮点,记录衡中毕业生在全国各条战线的不俗表现,各级政要、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学生家长、普通百姓对衡水中学的不同评价等,展现了真实立体、多元多彩的衡水中学。
-
记者记着徐宏 编暂缺简介...
-
永远在路上张培忠如果说,朱自清笔下的父亲温润敦厚,罗中立画中的父亲悲苦沧桑,张培忠的父亲便是隐忍坚韧。作者以优美的文笔,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通过纪实文学、日记、书信以及口述历史等文体,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位忠厚勤劳又具传统美德的中国农民的精神肖像。《永远在路上:一个农民的一生》既是一个农民的人生档案,又是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忠实记录与共同记忆。
-
振兴路上章剑华、孟昱曾是与华西村齐名的先进村,但因前任村干部管理无方而逐渐衰落,致使集体经济亏空、村民生活贫困、村庄面貌破败,成为周边村庄的落后典型。从山泉村走出去的万事兴集团董事长李全兴临危受命,舍己奉公,放下市值数亿元的集团,回村全力扭转颓局,带领新一届村党委班子与村民一起努力,重振乡村,走出了一条“聚力发展,聚焦民生”的乡村振兴之路。建党百年之际,该村党委荣获中共中央授予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山泉村近十几年的鲜活实践,以及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对乡村振兴的好注解。
-
和你在一起周桐淦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对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保障国家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书以中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战略部署为切入点,从多个侧面展现援疆举措与实绩,通过一系列生动感人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塑造了南通籍援疆干部张华等一群“追梦人”形象,刻画了援疆干部以国家利益为重,舍小家为大家,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
无情之地乔·辛普森 著在6000多米的冰峰上,乔·辛普森摔断一条腿。搭档西蒙·耶茨尝试用绳子把他放下山去,展开一场孤身救援。下放过半,乔悬在一堵冰崖中间动弹不得,身下是深不见底的冰隙。西蒙在上方拉着绳子苦苦支撑一个多小时后再也坚持不住,无奈从背包里拿出刀,割断了绳子。乔向下坠去,一段岩架将他拦住。他活了下来,可身处冰隙,拖着断腿,忍受着寒冷、饥渴、疲惫,眼下似乎只有死路一条。绝望中,乔做出决定:他固定好绳子,滑下岩架,开始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
与时间书刘硕良 黄伟林 著著名出版人、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刘硕良耄耋之年以口述方式回溯平生,特别是对其策划出版“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等外国文学作品与《出版广角》等精品书刊的缘起、过程、特色、影响等基本情况做了细致的梳理,语言质朴,于无声处启人深思。全书从1930年代讲到2020年,贯穿将近整个中国现代史的波澜曲折、跌宕起伏,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
头版头条的写作艺术刘杰 著本书以《人民日报》关于安徽地区的新闻报道头条为研究对象,从话题选择、语言技巧、表现手法等方面,深入探讨如何撰写新闻头条这一话题。著作分为“做时代的观察者”“敢冒风险需看远一步”“老话题如何说出新味来”“抢字当头为王者师”“品质全在静思玩味中”“好标题不是随手拈来的”“文章不怕千番改”等篇章,结合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的经典新闻报道案例,深入剖析如何用高品质的报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深入探讨如何寻找故事元素、安排故事情节、收集正确信息,以及如何克服写作过程中突然出现的各种常见困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