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作品集
-
童年书林子 著《童年书》按内容分为“乡情”“逸情”“旅情”三个辑录。作家用精妙的文字纪录和展示的像是一部旧时光电影,在时空远隔、滋味悠长的岁月流转中,人们既有对童年、故土、风俗、精神家园的回溯,也有对身份转变和精神变化的适应与接纳。读者可以从其朴拙扎实的语词所营造的意境中,读出乡土文化精神的厚重与深刻;对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变迁进步和人们与时俱进的精神追求的展示,更为这部散文作品注入了活泼的生命力和浓郁的时代气息。
-
论语释义李瑾 著《论语释义》是青年学者李瑾全新注解儒家经典《论语》的作品。本书主要特色是观点新、体例新、路径新。作者认为,在中国文化脉络谱系上,孔子第一个将“学”和人统一起来,“学”是什么,大而化之地说是一种主体觉醒和个人自由。在孔子这里,“学”即人,人即“学”,“学”是区别他者的核心之德,也是自我完善的必然途径。“学”是《论语》阐释的核心概念,正是由于孔子,“学”成为千百年来志士仁人的一种超越性的价值追求。同时,《论语》是第一部将“君子”平民化、精神化的经典作品,正是在孔子这里“君子”实现了由“有位之人”向“有德之人”的转变。自孔子发明“学”以后,“学”就是“君子”,“君子”就是“学”,“学”乃中国文化繁衍不息、士人君子日用不辍的“道”。《论语》首章《学而第一》开宗明义谈“学”,与末章《尧曰第二十》以“君子”贯之始终,很可能意味着“学”是《论语》之始之根,目的是为“君子”,而为“君子”是《论语》之道之本。当“学”的目的在于使自己成为个体的真正主人,那么它不再只是认知性行为和求欲性活动,而是一种价值性行为和道德性活动。
-
现代汉语新格律诗论姚朝文 著本书是一部以现代新诗的形体格式创作和诵读为研究对象,尝试建社现代汉语新格律朗诵诗的诗歌理论探索著作。独辟蹊径地在诗学、诗艺与审美体验三者之间,尝试建立起具有现代韵律与格律,又能朗朗上口,适合于集体朗诵与表演的现代汉语新格律的诗学理论的三维立体世界。书中提出新的诗歌主张:诗歌是显示人类生命探求进程的情智化的创造活动,是展示理想化的以感性型态为主的精神世界的语言创造艺术。“现代汉语宽体新格律朗诵诗”的基本诗学要素是:立足于整篇诗歌的整体布局,采用相同或相似的句法组合方式,采用每行或跳行押韵,构成整篇呼应或回环的诗法,而又是平易亲切的现代口语的诗歌构造法。
-
俗世雅意葛永海 等著宋韵文化是宋代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精华所凝。《俗世雅意:浙风宋韵的多维审视》所研究的“宋韵文化”特指具有浙江辨识度和风格特征的宋韵文化,故称之为“浙风宋韵”。《俗世雅意:浙风宋韵的多维审视》立足于文、史、哲,艺等不同维度,将浙风宋韵分解为“城市之韵、通俗文艺之韵、诗文之韵,词之韵、艺术之韵、思想之韵”六个方面,其内在逻辑在于,在宋代城市化进程中,世俗化运动构成了能量巨大的动力机制,形成了城市-通俗文艺-词-诗文-艺术-思想这样一个物质文化发端、文学艺术浸染、最后以学术恩想收束的层层推演的“宋韵文化冲击波”。《俗世雅意:浙风宋韵的多维审视》通过探讨不同形态的宋韵文化类型以及所表现的重要特征,聚焦和观照浙风宋韵之“俗世雅意”,揭示其在宋代所确立的范型意义以及对于后世的深远影响。
-
新时期以来文学研究的现状、理念与方法王兆胜,李琳 等著《新时期以来文学研究的现状、理念与方法》集合王兆胜、李琳等多位学者研究新时期文学的相关论文。它立足于中国立场,以历史性态度、世界性视野、前瞻性眼光,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的现状、理论与方法进行辨析,寻找其内在规律,评估其功过得失,为文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照启示。这里既有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整体探讨,也有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现代文论学科发展现状的宏观描述,还有对热点和前沿问题的追踪反思。理论与实践结合,微观与宏观并重,全景式展示新时期以来文学研究的现状、理念与方法。
-
文采风流-玉山雅集特展文献集赵宗概 著玉山雅集不但是元代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创作最多的诗文雅集,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空前持续的文化盛会。它与东晋兰亭雅集、北宋的西园雅集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三大雅集。2021年,刘海粟美术馆与昆山市侯北人美术馆联合主办“玉山雅集特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展出“玉山雅集”相关书画、文献、典籍、楹联、匾额、家具、文玩,以此资源融入、推广江南文化。本书汇集了玉山雅集的史料资源、展览概况以及艺术理论研究的各项成果,是对玉山雅集的最新研究,出版意义重大。
-
范成大集校笺精装范成大 撰,吴企明 校本书是对范成大诗、词、文的系统整理,乃吴企明先生耗费多年心血倾力而成,其突出特点有:校勘确当、以范注范、多学科并举、多元化研究、强调文学元素、坚持“取长、正误、补阙”六字方针、设有题解。弥补了范成大作品长期无深度整理本的遗憾,可帮助人们更真切的了解南宋士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气象以及社会隐疾。
-
岸陆文伟 著本书为中山诗人陆文伟的第二部诗集,分为“谛听”“盆景的遐想”“火焰一朵”“归途断想”“辽阔的断想”五辑,精选诗人于2020—2022年间创作的150多首诗歌作品。这些诗作想象奇崛绚烂,语言冷峻明丽,情怀浩阔,哲思独特,于思想的芳香中深藏柔韧的灵魂。诗人人生阅历丰厚,诗心澄澈,真诚感怀生命,以敏感细腻的笔触抒发内心情感,体察世间万象,寻求生命哲思。
-
建安二十六年李庆西 著本书从一个历史上并不存在的“建安二十六年”谈起,从历史记载与文学书写的双重角度,梳理了诸葛亮北伐、空城计、伏甲设馔等大众读者耳熟能详的三国魏晋故事,通过对比《三国演义》等小说中文学描写与《三国志》等史书中历史叙事的取舍与真伪,分析了小说与史书叙事存在的诸多歧异。书中关于某些制度、名物考证,以及对三国戏曲和民间传述性语词的探讨,是作者作为拓展研究视野的若干路径,其实亦是寻绎印证心灵的某种话语方式。书末附录一篇,是《三国志》阅读笔记,其中包括关于三国史的一些知识性概述和作者读史的心得体会。 与作者的《老读三国》《三国如何演义》不同,本书主要探讨三国建政的政治伦理和历史机缘,尤其从蜀汉的角度去解析那种历史活动的合法性叙事。同样是梳理史家与小说家各自的叙事策略,更有意识地去解读这些故事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历史含义。历史也许并不比文学更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家比史家也许更懂得国人接受心理、更能够理解历史人物心理,也更加准确地把握历史活动所能承载的自我效能价值。
-
读者 阅读 评论周兴杰 著《读者 阅读 评论——网络文学接受效应研究》在实证考察读者分布的基础上,理解什么是网络文学读者和网络文学粉丝,进而理解他们的“三观”与阅读兴趣构建。然后,以“入场”姿态解析网络媒介对阅读方式的深刻影响,把握网络文学阅读的独特性。而对读者们的书评话语,则抓住主要关键词进行分析,不仅体现读者的欣赏取向和审美心理机制,也深入分析网络文学的接受与传播,进而在理解读者批评的基本价值指归基础上构建网络文学读者批评理论,以期从接受之维推进对网络文学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