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作品集
-
好人总在心里张庆和 著本书共分为走山吟水天地宽、情到深处意难掩、漂泊尽头是故乡、实话真说也是药、文情友情情深深五辑,包括《古韵悠悠是晋中》《海边,望着浪花》《那片血色记忆》《原始的魅力》《走向崇高》《草原日出》《坝上月》《沐浴心情》《心灵是一片土地》《仰望雪山》《这里总闻啼鸟声》《故乡有棵枣树》《那个七夕,我在青海高原》等等。
-
江南收藏世家过云楼沈慧瑛 著“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作为江南名楼的过云楼以其书画珍品收藏著称,过云楼第一代主人顾文彬与其家族的传奇经历更令人乐道。本书以苏州市档案馆丰富的馆藏资料为基础,梳理过云楼的前世今生,向读者揭秘了发生在顾家与过云楼中的一系列往事,在对过云楼收藏史进行剖析的过程中,也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晚清文人生活的画卷,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研究江南藏书文化和顾文斌家族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参考。
-
以武悟道陈丕武 著奇儒从1985年开始创作部武侠小说,至今出版发行14部小说。因他对佛学颇有研究,故其作品风格独特,幽默风趣而不流于低俗,处处充满禅理,对武学则从另一个角度来描写,自有其意境。叙事巧妙,情节紧凑,人物众多。书中人物的对话充满佛学义理、禅宗公案。特别的是他选用的兵器,十分别出心裁;而人物的意念、欲望、情绪、语言、行为各不同,但都统摄在光明、圆满、慈善的佛乘世界中。读者因此或汗颜惭愧,或欢喜感动,或广扩胸襟,或恢弘气度,或开通思想,或提升精神,都能各据智慧而有所开悟。
-
金缕曲李忠 著这是一本关于苏州历史文化的散文集。本部书稿汇集多篇美文,书稿中展示了一个经济发达、科教先进、文化繁荣、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的苏城,这也是二十一世纪新的人间天堂。本书体现了苏城文化的繁荣,让我们看到其繁荣渊源于悠久的历史,植根于今天的实践。全面、系统而深入地研究苏州文化资源开发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本部书稿充分挖掘苏州文化的丰富宝藏,为读者展示一个更加有内涵的苏城。
-
流放在温暖的西伯利亚范行军 著人生必须经过自我的精神流放——这是三万多公里行程的一个启示: 从新西伯利亚,到波罗的海,再到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和塞瓦斯托波尔。 这是一部俄罗斯文化之行与思: 从“猎人之父”屠格涅夫的漂泊之爱,到画家列维坦所绘“俄罗斯民族历程中的一条心路”,再到诗人帕斯捷尔纳克的“人生并非穿过田野”。 他在柴可夫斯基故居反思被掩盖的“真相”之悲怆,他在遇见曼德尔斯塔姆的“卑微”时满怀“但还有萨拉曼卡的森林”。 他呈现出的是不一样的契诃夫:孤独,渴望爱。
-
意林四大名著经典剧本曹雪芹 著《红楼梦》电视剧版文学本集全国当时优秀的21名红学家共同策划,历时三年研究打磨,其中包括周汝昌、沈从文、曹禺、启功等著名文学、红学巨匠,阵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基本忠实于曹雪芹原著,放弃高鹗续作,而是根据前八十回的伏笔,结合多年红学研究成果,重新构建这个悲剧故事的结局。该文学本被红学界普遍认为是忠实曹雪芹原笔原意的书写,著名红学家吴冷西、周汝昌感叹,已超越高鹗续书的价值,内容接近曹雪芹原书。三位红学家的文字感觉很贴合曹雪芹的意境。周汝昌更是做诗称赞为“首尾全龙功”。后世众多研究红楼梦,续写红楼梦的红学家、作家,坊间以及官方均或多或少借鉴此版本。该剧1987年播出后,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首播至今已重播近3000次,评论至今未息,对剧中人物与演员的对应话题层出不穷。网络百度贴吧、抖音、豆瓣等均有相关信息,几乎覆盖了所有华语文学、影视网络论坛。
-
意林四大名著经典剧本吴承恩 著《西游记》电视剧版文学本被誉为“忠实原著,摒弃糟粕,汲取精华”的一次完美的影视改编。杨洁导演亲自挂帅,对原著小说进行历时六年的编写。本书是完整剧版文学本的首次公开,除剧版文学本外,还有许多珍贵资料首度面向大众:1.仅在1982年10月1日播出过一次的《除妖乌鸡国》剧情再度重温;2.被央视剪掉的长达5个小时的剧情得以重见天日;3.《敢问路在何方》之前,早的原始主题歌歌词首度曝光;4.无删减的剧版文学本,所有当时没有拍摄的,如《唐王游地府》,所有拍摄了后来没有播出的,如《收复青牛怪》,所有拍摄了后期因为各种原因被剪掉的,如《情断黑水河》等大部分情节,都将一一呈现。如一直以来大家争议的《斗法降三怪》猴王是否下油锅,随着剧作的面市,即将得以真相凸显。5.《西游记》摄影师王崇秋老师首次公开数十张私藏剧照。6.王崇秋老师首次公开拍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7.每集文学本前附上精彩导读,为读者提供更便捷的阅读。8.复刻经典神秘道具独家赠送。
-
网络文学作家论陈定家 著在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灿若群星的网络作家。《 网络文学作家论》在搜集大量调研资料的基础上,本着“让材料说话”的实录原则,对早期网络文学著名作家、作品进行深入浅出的评介与阐释。本书对几代网络作家进行了白描式记述与评介,旨在通过“赛博空间”的“田野调研”,采集数据,甄别文献,留下信史。值得注意的是,书中记录的许多早期网站的作家生平、作品传播、读者反应等原始信息,已经或即将从网页上消失。因此,本书“深入现场,长期跟踪"的客观记录,无疑具有“在场体验”和“实证研究”的史料价值。此外,本书对网络作家与网络文学生产体制的不断转型升级进行了理论化梳理;对网络作家的创作方式和生存状态进行了价值理性层面的追问与探寻。总之,本书为普通读者和相关研究人员深入了解网络作家作品的相关信息,提供了大量-手资料。 从文学发展论的视角看,本书也可以说是-部早期网络作家的“成长史”和“心灵史”。
-
文学制度. 第二辑饶龙隼 编本书由上海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中心主办,依托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17ZDA238),编辑刊发国内外有关文学制度研究的论文,主要包括理论与观念、制度与文学、创新与实验、令规与辑释、古典与英译等五个版块,收录了《“立言不朽”与“立言爲公”》《侍御制度与中古文学》《中国上古神话碎片化探原》《举贤良文学对策辑释》《葛瑞汉道家典籍英译本中的政治思想探微》等十五篇相关论文,对有关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的思想观念及理论和创作实践诸问题,从不同侧面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
乌云的银边柏代华 著本书稿收录的这些随笔以游记为主,是作者10余年旅行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文章基本都在《环球博览》《新民周刊》等媒体、杂志上公开发布、刊登过。形式为散文、随笔,书稿约15万字,80余篇。篇幅长短不一,文章大部分在一千至一千五字左右。文章内容多为作者的旅途中的所见所思,着重写人叙事,意在分享旅途善人趣事,借以传达宽容、理性、向善的意旨。正如本书作者在“自序”中所言,文中的文字“不宣扬主义,不鼓吹观点,与政治无涉,只是些所见所思。断断续续留下的文字有些还算风趣,不少难掩粗鄙,自忖尚能供人闲时消遣。无意间却发现,这些记述竟然多为偶遇的好人,即便撞上不快之事也大多泰然处之。随着年长,人的性情显然也会日渐宽容,不像年少气盛时,常怀怨愤还自以为一腔正义,仿佛一抬头便是满眼的乌云。感慨之余想起一句英文谚语:每一片乌云都镶着一道银边。那一道道熠熠生辉的银边既悦目也暖心,不仅更吸引人的目光,也让人感悟到乌云后面便是灿烂的太阳。这些好人好事其实就像乌云的银边。于是拿来做了书名,添上一丝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