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作品集
-
道非道骆飚 著《道非道——研读》的出版,旨在倡导形成一种互相讨论的学风,对于任何人的观念都可以讨论、批评,因此,作者更欢迎各位读者的批评。《道非道——研读》三易其稿。一稿从第一章写到第八十一章,第二稿从第八十一章写到第一章,第三稿又从第一章写到第八十一章。一部《老子》犹如一条深远的道路,道路上铺满了珠宝。我犹如一个寻宝者,来来回回不断寻觅,但是,唯有慧眼才能识珠,而我只有一双凡眼,不论我如何努力,有所遗漏是难免的。因对学生的要求是对《老子》一书倒背如流,写了《记忆法》一文,作为该书附录。这是背诵《老子》一书的经验总结,也是多年来教学实践的总结。为便于低年级同学学习,作者对《记忆法》标注了拼音。骆昕同学在纽约大学获品牌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回国在青岛隔离期间,对拼音进行了校注。
-
钱玄同年谱余连祥 著钱玄同(1887~1939),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原名钱夏,字德潜,又号疑古、逸谷,常效古法将号缀于名字之前,称为疑古玄同。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学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钱玄同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五四”时期参加新文化运动,成为“国语统一筹备会”的会员,提倡文字改革,曾倡议并参加拟制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本书为记载钱玄同一生之年谱,对钱玄同生平经历记叙的同时,对其在新文学运动、新文化运动、国语运动等诸多方面的贡献也有详细的描述。
-
我在清华园听红楼樊志斌 著《我在清华园听红楼》系曹雪芹纪念馆研究员樊志斌在过去五年间在清华园街道办举办的《红楼梦》主题讲座的汇编,共十二讲,包括《红楼梦》的价值、欣赏研究《红楼梦》的方法、《红楼梦》写作中的世家精神、《红楼梦》与北京的关系、从纳兰性德到《红楼梦》、曹雪芹故居与文物之谜、从三山五园到《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红楼梦》中六大支配性人物、《红楼梦》的含蓄写作与欣赏,以及《红楼梦》中的中国传统哲学精神等,基本涵盖了《红楼梦》解读中需要了解的主要基础问题。《我在清华园听红楼》融合历史学、文物学、北京学、园林学、文学于一体,兼备专业学术性与赏析趣味性。
-
欧也妮·葛朗台[法] 巴尔扎克 著《欧也妮•葛朗台》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著《人间喜剧》中出色的作品之一。小说的背景设在19世纪的法国小城索漠,一个个鲜活的角色相继登场:贪婪、吝啬、狡诈的葛朗台,纯真、坚贞而虔诚的欧也妮,意志薄弱且贪慕虚荣的查理……欧也妮的爱情悲剧由此拉开序幕。小说结构简单而紧凑,语言平实却有感染力。作者在书中以犀利的笔锋刻画了守财奴葛朗台这一典型人物,并揭示了至今仍有警示意义的主题——金钱如何败坏道德、腐蚀人性。
-
爱不孤读中华文学基金会 著“爱不孤读”主题征文活动由中华文学基金会、平安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旨在提升广大青少年的文学素养,鼓励中小学生文学阅读与写作,主要面向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在读学生征集作品,分为小学组和初中组两个组别。本书入选文章为征文获奖作品。作品体裁涵盖散文、诗歌等。这些作品充满文学想象力,孩子们的文字驾驭和表达能力,让人惊讶更让人欣喜,充满灵气、朝气与自信。
-
汪曾祺给中学生的通识小讲汪曾祺,王干 选文《汪曾祺给中学生的通识小讲》是一部面向广大中学生的汪曾祺作品选集。本书针对中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学习需求,别具匠心地从历史、植物、动物、人物、写作等角度进行选文,覆盖中学阶段涉及的多个知识领域。同时以汪曾祺的作品为桥梁,在语文和其他学科间构建起连接,实现了“大语文”的概念。读者们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汪曾祺作品的文学魅力,学习写作技巧,积累创作素材,也能掌握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从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收获立体化的阅读体验。
-
旧话 往事与随想系列李伏伽 著本书是李伏伽前半生的回忆录。书中不仅回顾了作者的人生历程,还将二十世纪上半叶四川社会的风貌人情也一一展现。 作者出生于川南小城马边,与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不同,这里地处群山之中,民族杂错。民国以来,由于中央权力消隐、地方自治力量薄弱,乡绅、袍哥、军阀、土匪,各种力量此起彼伏、你争我夺,军阀混战也在这个蛮荒小城中频频上演。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个人发展也充斥着时代的烙印,袍哥、新学老师、劣绅,便代表了作者大伯、父亲、幺爸的三种人生之路,与马边一道,展现了当时市井众生的人情世态。从川南马边,到蓉渝泸三地,作者还亲身经历了成都巷战、土匪劫财、军阀割据、饥荒遍野,在作者的回忆录中,这段尘封的历史似乎又重现于眼前。 本书作为作者的回忆录,保留了*具特色的“川味”方言,袍哥乡绅、土匪军阀、新旧知识分子在书中悉数登场,在作者冷静细致的描绘下,一幅川南地区的历史画卷正在向读者徐徐展开......
-
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 著人畜共居的村庄黄沙梁,闲人刘二蕞大的乐趣就是在村里游逛:他跟虫子玩,看别人劳动,问候枝头的小鸟,欣赏一朵花的微笑;他体会老鼠的艰辛,感受牛马的力量,看风把影子吹斜,丈量一场风有多远。他到谁家去从来不推门,等风把门刮开,然后进去,风又会把门关上。每天蕞大的一件事情,就是早上站在村头,独自迎接日出。 他从一棵树木的枯荣领悟到生死无常,从一只鸟的哀鸣联想到祖先的命运。刘亮程汲取东方数千年诗意传统,开辟精神栖息地的文字王国,成就迄今无可超越的中文经典。
-
凡卡[俄罗斯] 契诃夫 著,冯加 译本书为契诃夫短篇小说作品集。契诃夫在短篇小说领域具有崇高的地位,是“世界短篇小说三大巨匠”之一。他的小说,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语言优美,具有穿透时空的永恒魅力。本书精选契诃夫的优秀代表作,按主题分为三辑:官场群像、世情百态和冷暖人间。“官场群像”着意揭露沙皇专制制度下官场的种种丑态,包括《柳树》《小职员之死》《胖子和瘦子》《变色龙》《上尉的军装》《普里希别耶夫中士》等杰作;“世情百态”反映了不同的人的生存状态,包括《套中人》《醋栗》《乞丐》《彩票》《在流放地》等佳作;“冷暖人间”则展露了底层人民生活的无奈和辛酸,包括《凡卡》《苦恼》《哀伤》《困》等名篇。本书由冯加、邓蜀平、刘若、陈殿兴四位翻译家共同翻译,保证了优秀的译文质量。
-
老人与海[美] 海明威 著,冯亦代 译本书精选了海明威的中短篇小说共八篇,根据其风格,分为“迷惘”和“硬汉”两辑。其中迷惘辑选取了《印第安人营地》《三天大风》《你们绝不会这样》《乞力马扎罗的雪》和《蝴蝶与坦克》这五篇。前三篇的主人公尼克为海明威半自传性质的人物,是其笔下硬汉的雏形,内心却充满了压抑和迷惘,海明威本人也因此成了“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乞力马扎罗的雪》也是海明威的自传性小说。最后一篇《蝴蝶与坦克》虽然不以尼克为主角,但同样表达了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思考与迷惘。“迷惘的一代”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20世纪20年代初,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所谓“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硬汉辑选取了《一天的等待》《桥头的老人》和《老人与海》三篇。在这三篇中,我们可以明显体会到海明威的硬汉之风。而海明威正是以“文坛硬汉”著称,此辑对读者了解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及其为人都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