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作品集
-
契诃夫经典戏剧集[俄]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著,路雪莹 译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神”的契诃夫,同时是举世公认的戏剧大师。他的小说和戏剧致力于展现变化世事中的恒常人性,忧伤、孤独、荒诞和无奈,以及对命运起伏的无法掌控……其作品屡次获奖,经久不衰,入选多国语文教材,并被译成各种文字。契诃夫擅长通过精彩绝伦的独特故事,让每个读者瞬间照见自己和似曾相识的他人,给艰辛人生带来抚慰和治愈。本书收录契诃夫三大经典戏剧,包括《海鸥》《三姐妹》《樱桃园》。
-
给青少年的大师文学课郑振铎 著本书以郑振铎先生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为底本,按体裁产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编排,对中国文学知识作了系统梳理,深入浅出,既能让我们领略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能使读者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丰富的内涵。在编辑的过程中,保留了其原旨以及行文风格,只是对其中的内容重新进行了梳理。
-
呼兰河传萧红 著《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记忆里的呼兰河小城的人们始终在一成不变地生活着,一年四季中,小城的人们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家乡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等大型活动,都在萧红的童年记忆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而自己与祖父在后花园玩耍的趣事,则是她生命中最温暖的回忆。
-
流放在温暖的西伯利亚范行军 著人生必须经过自我的精神流放——这是三万多公里行程的一个启示: 从新西伯利亚,到波罗的海,再到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和塞瓦斯托波尔。 这是一部俄罗斯文化之行与思: 从“猎人之父”屠格涅夫的漂泊之爱,到画家列维坦所绘“俄罗斯民族历程中的一条心路”,再到诗人帕斯捷尔纳克的“人生并非穿过田野”。 他在柴可夫斯基故居反思被掩盖的“真相”之悲怆,他在遇见曼德尔斯塔姆的“卑微”时满怀“但还有萨拉曼卡的森林”。 他呈现出的是不一样的契诃夫:孤独,渴望爱。
-
越韵五声陈荣力 著《越韵五声》是鲁迅故乡作家文库(第三辑)的一种,散文集收录作品六十余篇,由分别与越地五种主要戏曲相呼应的美食“越调”、风物“绍板”、岁月“滩簧”、人事“宣卷”、艺文“调腔”五部分组成,以越地(绍兴)一带美食、风物、地理、人文及人物为主要内容。作者以浓郁的情感、灵动的视角、个性化的语言,对越地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美的物产和耕读传家、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作了审美表达。全书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其质朴真挚、冲淡平和的风格,实现了文学性、思想性和文化性统一,具有较强的文化美学特色。
-
意林四大名著经典剧本曹雪芹 著《红楼梦》电视剧版文学本集全国当时优秀的21名红学家共同策划,历时三年研究打磨,其中包括周汝昌、沈从文、曹禺、启功等著名文学、红学巨匠,阵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基本忠实于曹雪芹原著,放弃高鹗续作,而是根据前八十回的伏笔,结合多年红学研究成果,重新构建这个悲剧故事的结局。该文学本被红学界普遍认为是忠实曹雪芹原笔原意的书写,著名红学家吴冷西、周汝昌感叹,已超越高鹗续书的价值,内容接近曹雪芹原书。三位红学家的文字感觉很贴合曹雪芹的意境。周汝昌更是做诗称赞为“首尾全龙功”。后世众多研究红楼梦,续写红楼梦的红学家、作家,坊间以及官方均或多或少借鉴此版本。该剧1987年播出后,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首播至今已重播近3000次,评论至今未息,对剧中人物与演员的对应话题层出不穷。网络百度贴吧、抖音、豆瓣等均有相关信息,几乎覆盖了所有华语文学、影视网络论坛。
-
意林四大名著经典剧本吴承恩 著《西游记》电视剧版文学本被誉为“忠实原著,摒弃糟粕,汲取精华”的一次完美的影视改编。杨洁导演亲自挂帅,对原著小说进行历时六年的编写。本书是完整剧版文学本的首次公开,除剧版文学本外,还有许多珍贵资料首度面向大众:1.仅在1982年10月1日播出过一次的《除妖乌鸡国》剧情再度重温;2.被央视剪掉的长达5个小时的剧情得以重见天日;3.《敢问路在何方》之前,早的原始主题歌歌词首度曝光;4.无删减的剧版文学本,所有当时没有拍摄的,如《唐王游地府》,所有拍摄了后来没有播出的,如《收复青牛怪》,所有拍摄了后期因为各种原因被剪掉的,如《情断黑水河》等大部分情节,都将一一呈现。如一直以来大家争议的《斗法降三怪》猴王是否下油锅,随着剧作的面市,即将得以真相凸显。5.《西游记》摄影师王崇秋老师首次公开数十张私藏剧照。6.王崇秋老师首次公开拍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7.每集文学本前附上精彩导读,为读者提供更便捷的阅读。8.复刻经典神秘道具独家赠送。
-
网络文学作家论陈定家 著在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灿若群星的网络作家。《 网络文学作家论》在搜集大量调研资料的基础上,本着“让材料说话”的实录原则,对早期网络文学著名作家、作品进行深入浅出的评介与阐释。本书对几代网络作家进行了白描式记述与评介,旨在通过“赛博空间”的“田野调研”,采集数据,甄别文献,留下信史。值得注意的是,书中记录的许多早期网站的作家生平、作品传播、读者反应等原始信息,已经或即将从网页上消失。因此,本书“深入现场,长期跟踪"的客观记录,无疑具有“在场体验”和“实证研究”的史料价值。此外,本书对网络作家与网络文学生产体制的不断转型升级进行了理论化梳理;对网络作家的创作方式和生存状态进行了价值理性层面的追问与探寻。总之,本书为普通读者和相关研究人员深入了解网络作家作品的相关信息,提供了大量-手资料。 从文学发展论的视角看,本书也可以说是-部早期网络作家的“成长史”和“心灵史”。
-
文学空间的重叠与蔓生丁文 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自1931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后被广泛传诵。“百草园”作为鲁迅回忆空间的专有名词,具有不可移动的经典地位。本书将“百草园”由现代中国人童年的精神“乐园”,还原为一个包含了家族史、阅读史、文学史等多重意蕴的历史空间。“百草园”的诞生是周氏兄弟诗文对话的产物,二人围绕“园”展开的系列写作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百草园”也由绍兴周家新台门的后园,升华为一个具有追索五四新文学起点意义的文学空间。
-
南华寺故事王焰安 著本书收录了从南朝梁时梵僧智药初建宝林寺(南华寺)至21世纪初国家落实宗教政策一千七百多年来南华寺兴衰枯荣的故事,涉及六祖慧能、憨山大师、虚云大师等历代南华寺高僧,以及相应历史时期历史名人(如宋之问、鉴真和尚、王维、柳宗元、刘禹锡、苏轼、文天祥、汤显祖、袁崇焕等等),细述千年佛寺的历史变迁,阐释南派禅宗的主旨奥义,颂扬历代前贤的护民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