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
-
温儒敏序跋集温儒敏 著本书是一部温儒敏教授的序跋集,全书收录了温儒敏教授为现当代文学研究、文学理论、语文教育和课程改革等多个领域的百余种图书撰写的序跋文章,从中可探析温儒敏教授对文学与教育独特而深刻的学术见解,亦可见其学界回顾与人生感怀。
-
致你李静《致你》是李静的私人创作集,写于1996年到2021年,其中包含一些从未发表的诗歌,以及若干小说、散文等。《致你》中的“你”,来自马丁·布伯《我与你》之“你”,是永恒之“你”,充溢穹苍、超越万有之“你”。这是“我”写给“你”的信,此对话将一直延续在“我”未来的旅程中。
-
张锐锋散文张锐锋 著本书精选张锐锋散文数十篇,既有追忆乡村生活的《深的红》《失乐园》《复仇的讲述》等代表作;也有富有深意的讴歌大自然的《仙山》《山影奔腾》《西厢随记》等近作,同时精选了部分读书笔记《卡夫卡谜题》,基本上可以呈现作者不同面向的创作风貌。
-
走过时间陈建功 编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与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共同发起文学散文作品遴选出版项目——“年度散文50篇”。《走过时间》从2022-2023年度散文中精选多篇文章、辑录成人物故事篇:主题包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万物有灵且美等,文章或诗意盎然,或先锋深刻。该套系囊括中国当代不同风格散文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或具有宏阔的视野与激情,或描述了日常生活的勃勃生机,既有实力派的成熟稳健,亦有青年新锐的崭露头角,题材丰富,写法多样,情感动人,使读者感受到跨越时间、抵达内心的力量。
-
山河故人陈建功 编暂缺简介...
-
毛泽东诗词赏析与朗诵姚喜双《毛泽东诗词赏析与朗诵》一书以红色革命文化为基底,以诗词朗诵活动为特色,将党史教育与学习融入毛泽东诗词赏析朗诵,用声音串联起血脉相连的红色记忆。
-
通世文选第一辑鲁善昭 主编八年来,在“通世智库”公众号刊登近百篇优秀散文、短文、诗歌,讴歌革命先辈流血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中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启智铸魂,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为主流媒体广泛转载。本书为“通世智库”公众号抒发家国情怀的文章结集,分“丹心报国”“深情厚意”“岁月如歌”“开卷有益”四部分,包括退休老领导、老专家撰写的《武夷山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纪实》《李前宽与中国电影博物馆》《我所经历的百车大会战》《不忘初心铿锵行》《入党六十年,初心永不变》,也包括普通工人撰写的《检车员的三十五个春秋》《和“国庆号”蒸汽机车相伴的岁月》,还有当代大学生的《冬奥有我——参加北京 2022 年冬奥会有感》等,文笔朴实,流畅自然,有思想深度,也有情感温度,给人启迪。
-
桐城派古文品读江小角,杨怀志,方宁胜 编著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是我国清代文坛上著名的散文流派。本书选取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曾国藩、吴汝纶等多位桐城派主要作家近五十篇文章进行注释和导读,并为每位作家撰写人物小传,便于读者了解桐城派作家的身世和时代背景,有较强的知识性与可读性。本书所选文章既有反映桐城派作家热爱国家与自然、关注民生与社会等方面的内容,又有桐城派文论思想的体现,使读者对桐城派的发展历程、总体性特征及艺术风采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也更深入地了解桐城派的流派特色和历史面貌。
-
叶锦添的创意美学叶锦添这是叶锦添的创意美学笔记,也是他大半生的艺术思考和实践。无论是做艺术指导还是服装造型设计,抑或是一个导演、一个艺术家、一个写作者,叶锦添都是一边专心致志,一边神游八荒,在这种矛盾且统一的状态中,他才能达到他想达到的境界——既要做到极致,又要找到足够多的可能性。 艺术就是创作,叶锦添说:“找到那个目的,一直为了那个目的创作。我们很难找到标准答案,因为没有固定的答案。” 与众多各个领域的大家合作过之后,他拼命汲取着艺术的养分,比如,他这样评价李安:“李安的电影永远是在一个含蓄、高雅的感觉中,如一支银针般刺痛了神经,令人过目不忘。他深刻地认识自我,勇于尝试不同的题材,克服地域文化的差异,而那种隐藏的士大夫情怀,却从不缺席。” 他从西方看到东方,从东方看到西方,将东西方融合,诠释出独有的“新东方主义”美学,道家、佛家、儒家、欧美现代文化、日本艺术,都成为他的养分。在这无边际、无界限的吸收与学习中,他交出的作品也拥有了无限的想象力和冲击力,令人惊艳,难以复制。 本书全面展示了叶锦添的创作理念、美学感悟、美学实践、审美养成等,无论是想全方位地了解叶锦添,还是想要提升自己的艺术眼光和审美修养,皆可阅读和借鉴。
-
关山万重郎麟抗战爆发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学者们颠沛流离,英雄末路,最终落脚四川李庄板栗坳继续埋首学问,赓续文脉,度过了近六年难忘的时光。傅斯年、董作宾、李济、李方桂、梁思成、梁思永、劳榦...... 这些名冠中西的学者大师,和当地士绅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留下很多传奇和故事。可惜的是,当年往事,日渐尘封。作者郎麟花费七八年的时间,实地和书面寻访了大量当年还是孩子的史语所后人以及李庄当地百姓,从浩若烟海的回忆和史料中,挖掘出大量即将湮没的鲜活往事,并深耕写作,得来一部打捞“南渡”题材的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