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
-
群魔(俄)陀思妥耶夫斯基(Ф.М.Достоевский)著;南江译《群魔(套装上下册)》是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他塑造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自由主义者及七十年代初民主青年的群像。作者着重探索了恐怖分子的内心活动。《群魔(套装上下册)》的主人公之一是自称为革命者的斯捷潘·韦尔霍文斯基。他通过其领导的秘密组织进行恐吓、讹诈、纵火、暗杀等恐怖活动,企图动摇社会基础,以便发起暴动,夺取政权。作者以令人惊叹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心理描写拆穿了他的骗局;他是个阴谋家和恶棍。这部小说是一部从政治上和道德上抨击“虚无主义”,即抨击革命,反对社会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论战性长篇小说。
-
经济增长理论(英)阿瑟·刘易斯(W.Arthur Lewis)著;周师铭等译;周师铭译《经济增长理论》并不想提出有关经济增长的新概念,而是试图为研究经济增长提供一个有关的基础。研究经济增长新概念的论文可在专业刊物上发表,作者写过这方面的文章并已列举在《经济增长理论》的书目提要部分。像《经济增长理论》这类著作看来颇有必要,因为经济增长的理论已再次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而且全面论述这个主题的著作几乎已有整整一个世纪未见问世。最后一本涉及范围如此广泛的巨著是约翰•斯图尔特•穆勒所写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于1848年出版。此后,经济学家变得聪明了,他们极为明智地不再试图在一部著作里论述范围如此广泛的主题,甚至由于他们力不胜任完全放弃了这个主题的某些方面。作者之所以敢于探讨这个广泛的领域,部分是由于压抑不住好奇心理,部分是考虑到当今政策制订者的实际需要;但作者认为,尽管本人对多数的课题免不了论述得十分肤浅,但主要是自己鼓足了勇气敢于向持有挑剔眼光的公众提供这部主题浩瀚的著作。 《经济增长理论》书名易被误解为经济增长具有一个单一的理论。但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繁多,而每个因素又各有一整套理论。研究土地使用权的理论,与研究新思想传播、贸易周期、人口增长、或是政府预算等理论并无多少共同点。作为《经济增长理论》书名也许用经济增长的“种种理论”更为恰当些,可是也同样易被误解为《经济增长理论》的目的在于评述经济增长的文献。我不是要制定一种理论,而是勾画出一幅蓝图。研究经济增长有关的因素头绪万千,除非对这个主题有一个总的观念,否则容易迷失方向。这也算是我请求读者原谅《经济增长理论》肤浅的一个表白。由于目的不同,绘制地图所使用的比例尺各不相同。若是专业刊物上登载的文章,它的比例尺相当于1英寸等于1英里,那么《经济增长理论》的比例尺更近乎1英寸等于100英里。这一点对读者了解《经济增长理论》也是有用的。 促使作者编写《经济增长理论》是好奇心理和实际需要的结合,它决定了《经济增长理论》的格局。好奇心理要求对人类历史的进程进行哲理上的探讨,而实际需要则又要求写成为指导行动的一本手册。由于作者对两者感到同等的兴趣,所以《经济增长理论》的内容既不会适合只注重哲理的人,也不适合要求明确下一步怎样行动的人。看来,一部著作必然会反映作者的个性及其多种多样特征。 一部著作还必须反映作者的写作手法。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注重概括,而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则重视具体的事例。我为了充实《经济增长理论》,很想写入两三个有关经济增长或经济停滞的实例研究材料。怀着这样的心愿,我饶有兴趣地阅读了古埃及、希腊、罗马和伊斯兰国家的资料,更不用说中国、日本和中世纪末期的资料。可是实不相瞒,在阅读了这批资料以后,尤其是在阅读公元1500年以前时期的资料以后,我从中得到的乐趣超过了知识的增长,部分原因是对早期经济史的确切了解太少了。要把一个涉及《经济增长理论》全部内容的实例写得充分就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然后写成一篇单独的论文。我与曼彻斯特大学研究部成员吉锡拉•艾斯纳尔夫人密切合作,她正在写一部有关1830年至1930年牙买加的经济发展状况的著作。那部著作到1956年出版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将是一部与《经济增长理论》实例调查相配合的论著。
-
死魂灵(俄)果戈理(Н.В.Гоголъ)著;满涛,许庆道译果戈理是俄国杰出的作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果戈理在俄国文学史上有着巨大的意义。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自然派,即以批判的态度对俄国专制农奴制现实进行真实反映的文学流派。这个流派实际上就是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后来成为俄国文学中最强大的流派。《死魂灵》是果戈理的代表作。它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讽刺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基本内容是写投机家乞乞科夫到N城向地主们购买“死魂灵”的故事。作者塑造了一系列农奴主和官员们的丑恶形象,揭开了专制农奴制俄国的黑暗现实。《死魂灵》中主要人物形象:乞乞科夫形象:乞乞科夫是从农奴主阶级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冒险家。他出身于一个并不富裕的贵族家庭,从父亲那接受金钱万能、媚上取宠的家教,从小养成投机钻营、唯利是图、追求享乐的性格。在购买“死魂灵”的整个过程中,最充分地暴露了他的唯利是图,投机取巧的丑恶特点。玛尼洛夫形象:这是一个在文雅外表掩盖下精神空虚型的地主。他用文雅的礼节和高尚的辞藻把自己装饰起来,实际上却是极度的空虚无聊,是一个失去了对生活的切身感受、失去生活能力的寄生虫。他脱离实际,饱食终日,整日沉湎于无聊的幻想之中。他的特征是甜腻相和没有性格。科罗包奇珈形象:是个愚蠢浅薄、孤陋寡闻,精神贫乏但善于精打细算,积攒钱财的小地主形象。诺兹德辽夫形象:是一个厚颜无耻的流氓无赖型的农奴主。吃喝嫖赌、吹牛撒谎、酗酒、敲诈、斗殴、胡作非为,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点和生活的主要内容。梭巴开维支形象:是一个粗鲁残暴、贪婪凶狠而又精明的农奴主典型。专横顽固,奉行弱肉强食的生活原则,对农奴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削。梭巴开维支精神低下、追求财富和精神享受,是俄国农奴制的代表,是俄国专制制度的支柱。波留希金:性格特征是极度贪婪和吝啬,身上集中地体现另外地主阶级腐朽堕落所能达到的极度。波留希金生活的目的是聚敛财富――不为自己享乐也不为他人造福,只是为了病态的聚敛。手段是即捡又偷,过着不如囚犯的生活。波留希金的形象反映了地主阶级的腐朽、没落和走向衰败灭亡的情形。
-
好兵帅克历险记(捷)雅·哈谢克(J.Hasek)著;星灿译二十世纪初期,从自由竞争走上垄断道路的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相继出现了频繁的经济危机。帝国主义为了摆脱厄运,转嫁困难,终于以裴迪南大公被刺为导火线,于一九一四年发动了一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世界大战。捷克著名作家雅罗斯拉夫·哈谢克正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创作了这部传世讽刺杰作《好兵帅克历险记》(以下简称《好兵帅克》)。小说通过一位普通士兵帅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种种遭遇及他周围各类人物的活动,以谑而不虐,寓庄于谐,含怒骂于嬉笑之中的绝妙手法,将残暴腐朽的奥匈帝国及其一切丑类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好兵帅克》一问世(1921一1923),便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半个多世纪以来,小说的主人公帅克不仅在他的祖国成了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人人喜爱的人物;在国外,《好兵帅克》已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国。两诺拿它与鲁迅的《狂人日记》相比较。法国小说家布洛克说:“《好兵帅克》是当今最伟大的经典著作之一。假如捷克斯洛伐克只产生了哈谢克这么一位作家,她对人类就作了不朽的贡献。
-
好兵帅克历险记(捷)雅·哈谢克(J.Hasek)著;星灿译小说通过一位普通士兵帅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种种遭遇及他周围各类人物的活动,以谑而不虐,寓庄于谐,含怒骂于嬉笑之中的绝妙手法,将残暴腐朽的奥匈帝国及其一切丑类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捷克著名作家雅罗斯拉夫·哈谢克正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创作了这部传世讽刺杰作《好兵帅克历险记》。小说通过一位普通士兵帅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种种遭遇及他周围各类人物的活动,以谑而不虐,寓庄于谐,含怒骂于嬉笑之中的绝妙手法,将残暴腐朽的奥匈帝国及其一切丑类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
夜谭十记马识途 著《朝内166人文文库·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夜谭十记》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川东某地的一个冷衙门,十个仕途失意又穷极无聊的小科员,以轮流摆“龙门阵”的方式,夜谈自己经历的种种奇遇。官场中耸人听闻的奇人诡事,江湖草莽的怪异传闻,让闻者瞠目结舌。在作者辛辣彻骨的黑色幽默中,民国年间川东地箧酌世相百态一览无余。
-
一位女士的画像(美)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著;项星耀译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1843-1916)是英语文学中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在美国纯文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先后为伊迪丝·华伦和威廉·福克纳等所效仿,被尊为一代大师,他的小说理论和创作手法对现代小说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解放黑奴生产力为目标的美国南北战争于一八六五年结束,从此开始了经济高速度发展的重建时期。三十年后,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即跃居世界首位。这一时期的美国,资本迅速集中,各行业的“大王”们暴敛钱财、挥金如土,官场和商界贿赂公行、腐败成风,劳苦大众不甘屈辱而奋起反抗,西部的不毛之地一寸似是遍地黄金……这一幅幅包罗万象的人生图画,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多采的题材,滋润着多土文学、幽默讽刺文学、揭发黑幕运动等种种文学现象破土而出,一大批来自中西部的作家登上了文坛。美国文学史上的这一巅峰期的成就使之得以跻身于世界文学大国之列。而为这一时期奠定了小说理论和创作方法的则是一对挚友;威廉·狄恩·豪威尔斯和亨利·詹姆斯。如果说前者以其文学评论和编辑的慧眼指导并提携了一批知名作家的话,那么后者则以其多产的精致深刻的作品影响了后代的小说创作。亨利·詹姆斯生于一个条件优裕的家庭。祖父在美国独立后自爱尔兰移居新大陆,成力美国第一批百万富翁,为子孙留下了大笔家财。父亲老亨利·詹姆斯是宗教哲学家,交往的都是社会名流。他主张孩子们要在充分认识世界后再确定自己的选择,因此,小亨利自幼不但受到良好的家庭教师的教育,而且经常随全家在欧洲旅游,进过多所学校,学会了多种语言。父亲的计划十分成功,在这四子一女的家庭中,哥哥威廉·詹姆斯成了著名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实用主义哲学和意识流心理学的创始人,弟弟小亨利·詹姆斯则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学家。亨利·詹姆斯后来曾经指出,小说家应该是“什么因素在他身上都要起作用”的人。他自幼就生长在优越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环境之中,又频频往返于大西洋两岸,对欧洲古老的文明由认识而景仰。在他决心从事文学创作之后,感到美国舞台不利于创造才能的发挥,而且也提供不出适当的写作题材,便移居欧洲。先是旅居巴黎,结识了屠格涅夫、福楼拜和莫泊桑等作家,后来定居伦敦,参与沃吉妮娅·吴尔夫夫妇组织的文学活动,同当时的众多知名作家过从甚密。一九一五年,他因不满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持中立态度,愤而加入英国籍,遂获英王颁发的勋章。翌年逝世后,骨灰运回美国安葬。亨利·詹姆斯始终生活在有高度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的狭小圈子里,形成了优雅细腻的写作风格。在他多达二十余卷的作品中,中长篇小说主要是描写欧美两种文化的冲突,具体地说,就是天真无知的美国人在老于世故的欧洲文明前的内心活动和性格发展。从成名作中篇小说《苔茜·密勒》(1879)到晚期的三部长篇小说《鸽翼》(1902)、《专使》(1903)和《金碗》(1904)无不如此。亨利·詹姆斯在小说创作上主要师事霍桑、巴尔扎克和屠格涅夫。尤其在和屠格涅夫的交往中,他懂得了小说主要是写人物而不是写情节。显然,从情节到人物是小说的发展和提高,是摆脱了以情节取胜的通俗的初始阶段;而他提倡的从人物外在的音容笑貌和行为举止深入到内心的情感变化和思索体验,也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更本质地刻画人物。不过,詹姆斯的人物很少行动,总是在思考从目睹到的一切中所受到的“启示”和“暗示”,这种借人物的主观“角度”向四周观察的叙事法是他的一大创新,为后人大大推崇,但是用得过滥,未免显得拖沓繁琐;至于他的人物的对话则过于高雅,似乎都在兜圈子,不是卖弄自己的智慧,就是揣摩对方的弦外之音,因此他编写的一些剧本,搬上舞台后多不成功。《一位女士的画像》(ThePortraitofaLady)写于一八八一年,一向被视为亨利·詹姆斯的代表作,不但体现了他前期的最高成就,而且也没有后期作品中那些过分晦涩的缺点。一八六九年他首次独自赴欧旅游,在英国时听说他心爱的表妹密尼·坦普尔去世,悲恸欲绝,竟终身不娶。十年后的春天,作家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旅居时,就是以其表妹为原型,从“一个特定的、引人入胜的少女的性格和形象”开始构思,以此为基础展开故事:一个天真又有主见的少女伊莎贝尔·阿切尔只身随姨妈杜歇夫人来到英国,住在姨父的花园山庄里。她先后拒绝了美国工厂主卡斯帕·戈德伍德和英国贵族沃伯顿勋爵的求婚。深深爱着她但为痼疾所困的表兄拉尔夫要求父亲留给她一大笔遗产,由此招来梅尔夫人的垂涎,诱使她嫁给吉尔伯特·奥斯蒙德。婚后她才发现丈夫的真面目和他同梅尔夫人的暧昧关系,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抉择。作家在这里为我们提供的是一条旅居欧洲的美国人的画廊:刚愎冷漠的姨妈,慷慨大度的姨父,冷静清醒的拉尔夫,执着豪爽的亨利文塔·斯塔克波尔,诚挚直率的戈德伍德,长袖善舞的梅尔夫人,傲慢自私的奥斯蒙德,粗俗浅薄的格米尼伯爵夫人,热情稚气的爱德华·罗齐尔,纯洁善良的帕茜。他们由友谊、恋爱、婚姻和家庭关系联结在一起,成为在美国气质和欧洲文化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的微妙环境中的种种典型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几位女性,都是强者。杜歇夫人不消说是要以自己的意志左右周围的一切的自我中心主义者。女记者亨利艾塔不但喜欢随意发表己见,而且谈起话来咄咄逼人——她和杜欧夫人无法融洽,是两强难以相容的结果,如果说到差别,无非是老夫人欧化较深,更多地表现为我行我素,置旁人于不顾;而年轻的女作家则要评头品足,把个人主张强加于人。梅尔夫人尽管蒙着高雅的面纱,靠处世圆滑周旋于上流社会之间,但不时流露出她是个欲望和野心从未得到满足的人。她曾痴恋过奥斯蒙德,只是因为对方目空一切又一事无成还想支配她的生活,才没有嫁他。但她出于原来的爱情,恐怕更是出于对帕茜成长的关心,还是为他撮合了同富有的伊莎贝尔的婚姻。至于她对帕茜的母爱尤是必须深藏在心的,事实上,正是她迫不及待地要为私生女儿安排美好婚姻的意图,最终暴露了她的隐私,使她被迫返回美国。奥斯蒙德的妹妹格米尼伯爵夫人虽然俗不可耐,但她涉及自已婚姻和名声的那些自白,何尝不在玩世不恭中伴随着痛苦的心声。这个不甘寂寞的女人和梅尔夫人一样念念不忘自己未遂的追求,她们生活中充满了失意,还要硬撑门面,实在是有苦难言——二人的差别不过是智愚之分,或者说,在接受欧洲文化的影响上,她只学到了皮毛,而梅尔夫人则领悟到了真谛。她们两人的相互攻讦,勿宁说成是美国式的粗率和欧洲式的狡猾之间的冲突。帕茜虽是修道院培养出来的少女,以谨听父命为最高准则,但在关于个人前途的婚姻大事上,也已露出独立自主的端倪,以她的年龄而论,将来未必不成长为一个强者。当然,这一组群像都是主人公的陪衬。如果说她们的形象由于具备真实的心理依托而十分丰满,使我们难以简单地用好恶来归类的话,那么作家着意描绘的伊莎贝尔·阿切尔就益发形神兼备了。她本是一个自幼丧母、长而丧父、身无分文的纯真少女,只是因为聪明好学而十分自信。这位单靠书本认识世界的美国姑娘一来到欧洲,就竭力想在令人眼花缘乱又深不可测的生活漩涡中得出对人对事的独特见解。而她引为知己的表兄拉尔夫·杜歇虽然为人正直、思想深刻,却一向抱着冷眼旁观的态度,在指导她步入社会时又过分尊重和相信她的判断,不肯也不敢把叵测的世事人心贯输给她,这就导致了她婚姻上的失误。从她性格的发展来看,她自恃聪明、追求独立,才使她拒绝了广有钱财却缺乏教养的美国青年戈德伍德和有钱有势又有头脑的英贵族沃伯顿勋爵的真诚求婚,并且在自己得到大批遗产后嫁给清高而贫困的奥斯蒙德。无论是她的纯真朴实还是拉尔夫的养尊处优都使他们忽视了金钱的可怕的腐蚀力。拉尔夫劝父亲给她遗产,原以为可以让她不必为物质生活操劳,以便安心享受精神生活的乐趣,也隐含着让她拥有家产便可消除与沃伯顿勋爵成婚的心理障碍的目的。而她在成了富女之后,一心想着要帮助“甘于清贫”的奥斯蒙德,以致别人的不同意见被她一概拒之门外。谁知正是这笔遗产坑害了她,觊觎她的钱财的人也正是利用了她个性中的自信和善良才得以欺骗了她。及至她发现丈夫那种“清高”不过是吃不着葡萄便说酸的假象,骨子里却狂妄到任何人都不看在眼里,恨不得主宰世界的阴暗内心后,已经后悔不及。但伊莎贝尔的个性决定了她不会公开自己的不幸,甚至还要以照顾帕茜乃至感化丈夫为己任,从而完成自信到自强加忍耐的发展,具备作者所推崇的高尚品性。尽管她对奥斯蒙德已深恶痛绝,但也不会学姨妈的样子不能容人(哪怕是好人),不过她也绝不会让帕茜重蹈自己的覆辙。很多评家喜欢猜测主人公下一步的去向,但只有按照作家为她安排下的性格发展的导向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一位女士的画像》之所以成为亨利·詹姆斯的代表作,是因为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这本书都足以反映作家的特色。他不愧是“海洋两岸他那一代人的阐释者”(这是为他刻写的碑文),而他在结构和词句上所下的功夫也证明他“头脑精纯到没有任何概念能够干扰的地步”(这是托马斯·艾略特对他的评语)。那些以情节取胜的小说或许可以令读者难以释卷,但一旦了解了结局就不必再看第二遍。而《一位女士的画像》却需要你仔细玩味,反复翻阅,读后掩卷深思,还想再从头重新读起。
-
外星人(美)威廉·科兹文克;焦良,夏玉瑛译这是一本科学幻想小说,它描写外星人乘宇宙飞船来地球采集植物,因受到美国联邦侦察队的追索,宇宙飞船仓惶离去,使一位植物学家流落在地球上。一个小男孩艾略特结识了这位外星人,和他交了朋友。他说服哥哥麦克、妹妹葛蒂,把外星人收藏在自己的家里,竭力加以保护。外星人在这些孩子的同情和帮助下,克服种种困难和险阻,终于摆脱威胁,安全返回自己的星球。
-
俄国工人阶级状况(俄)恩·弗列罗夫斯基(瓦·瓦·别尔维著);陈瑞铭译《俄国工人阶级状况》描述了六十一七十年代俄国劳动群众的生活状况、地主和资本家对劳动群众贪得无厌的剥削。弗列罗夫斯基的书是对农奴“解放”后的俄国经济状况作真实描绘的最初尝试。尽管《俄国工人阶级状况》在有些地方显得重复和过于琐细,但就许多章节而言,则是写得极其鲜明、生动、优美的。弗列罗夫斯基援引的大量统计资料对于研究六十一七十年代的俄国经济是有意义的。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苏)鲍·瓦西里耶夫(Борнс Васнльев)著;王金陵译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特地编辑出版了这套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丛书。该丛书将中外作家混编,以中篇小说为主,兼及少量小长篇;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艺术地再现了六十余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以及世界人民奋起抗击法西斯战争暴行的壮丽画面,同时也真实而形象地揭露了法西斯分子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凶残以及那场战争给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人类历史上这黑暗的一页已经翻过了六十年,当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主题时,我们仍然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为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不懈奋斗。这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这套丛书的初衷所在。171会让站的村落里,只剩下瓦斯科夫一个青年男人了,故事发生在1942年5月,德国法西斯将侵略的战火推向了苏联境内,战争带走了村里的男人,瓦斯科夫的房东玛丽亚、女邻居波琳娜以自己的方式承受着这场战争。女兵们的到来给小村庄平添了青春的气息,沉默寡言的丽达、满脑子诗意的大学生索妮娅、厚道的农村姑娘里莎和胆小乖张的嘉尔卡,战争没有夺走姑娘们身上的青春活力,尤其是热情似火的热妮亚的到来,像一股清风吹拂着姑娘们爱美的心灵。然而,危险却在逼近她们……姑娘们一个接一个地倒在德军的枪口之下,悲伤的瓦斯科夫冲向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