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
-
白银时代周启超主编暂缺简介...
-
中华古典名著读本安平秋,杨忠,杨锦海主编;许德楠,李鼎霞选注从西汉到南北朝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在了文学作品里。汉代有赋、有大量的乐府诗。汉乐府的诗句有很多是五言的,这使原来基本上只有四言和骚体两种形式的诗歌受到它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定型的五言诗。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俄)鲍里斯·瓦西里耶夫著;王金陵译《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前苏联当代著名作家瓦西里耶夫的代表作。故事发生于1942年5月。准尉华斯科夫“无奈”接受了上级指派来两个班的“兵力”——虽然是一些“不喝酒的”,却一一是穿短裙的年轻女兵;他要指挥她们守卫171会让站设施。一时间女兵们驻扎下来,就在尚未习惯这野战生活的当口,出乎意料地碰上一股德国法西斯侦察兵。她们本可以放过这些鬼子,守住阵地设施就可以了。然而正义和敏感要她们既守住了阵地设施,又以五个姑娘——战士加指挥员的力量与敌人周旋,进行殊死的战斗……作者以真实而生动的画面,亦庄亦谐的文笔,活泼风趣的艺术语言,再现了那些才从和平岁月里走出来的天真欢快的年轻人,一旦迫使他们面对残酷的战争时,为保卫国土,可牺牲爱情,可别家离子,可以生命为代价的浪漫主义情怀和高昂的英雄主义精神。
-
冰宫(俄)伊·拉热奇尼科夫(И.Лажечников)著;陆肇明译拉热奇尼科夫的《冰宫》使俄国长篇小说的形成跨出了真正的一步,别林斯基把他誉为“俄国第一位长篇小说家”,这部作品在苏联一版再版,经久不衰,曾经拍成电影。《冰宫》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是小说魅力不衰的原因之一,连普希金也不能不为之赞叹:“诗毕竟永远是诗,您(指拉氏)这部小说的许多篇章必将永存下去,直到俄语消亡为止。”伊·拉热奇尼科夫(一七九二——一八六九)出生于富商之家,自幼受过良好教育。他通过大量阅读俄国、法国和德国的文学作品,决意在文坛上一试身手。早从十五岁起,他就在《欧洲通报》、《俄国通报》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尽管这些作品具有明显的模仿性,艺术上很不完善,但已经反映出年轻作家反对专制的意向和爱国主义的热情。二十岁时他偷偷离家出走,参加了卫国战争的最后阶段和一八一三年至一八一五年的欧洲远征,后来发表了《一个俄国军官的行军札记》。但拉氏的主要文学遗产是三部历史长篇小说:《最后一个新贵》、《冰宫》及《异教徒》,这三部作品在苏联一版再版,经久不衰,其中又以《冰宫》最为著名,曾经拍成电影。此外还有三个历史诗剧,其中《禁卫兵》曾被柴可夫斯基改编为同名歌剧。《苏联大百科》及《苏联简明文学百科》都把拉氏称为俄国文学中创作历史长篇小说的“先驱者之一”,并以相当多的文字介绍了《冰宫》,在指出该作品不足之处的同时,引证了别林斯基的高度评价。《苏联大百科》写道:“作者对某几个历史人物(特别是沃伦斯基)抽象的、浪漫主义的铨释,损害了小说的艺术性,但是小说中对‘比伦苛政’的懑愤表达得那样强烈,历史环境的许多细节表现得那么真实,以至使别林斯基有理由把《冰宫》称作‘俄国文学中最出色的现象之一’。”本书为雅俗共赏的古典文学名著。它被誉为俄国的《巴黎圣母院》,曾拍成同名电影。安娜女皇宠信大臣比伦,比伦掌权后奴役欺压人民,搞得民不聊生,史称“比伦”苛政时期。一天女皇忽发奇想,用巨冰建造宫殿。冰宫建成之日女皇在冰宫里为小丑和寡妇主持婚礼,处在深宫,貌美如花、热情似火的公爵小姐与年轻英俊的国务大臣沃伦斯基幽会;绝色的茨冈女人为见女儿不惜毁容,哪知反而害了女儿,在冰宫前发疯……在这一切的背后演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斗争。结果比伦占了上风,沃伦斯基与一群为祖国自由而战斗的人却被送上了断头台。
-
恐怖白光(美)莱斯·马丁著;燕翎译暂缺简介...
-
陶澍集陶澍著暂缺简介...
-
精读鲁迅鲁迅著;乐齐主编“名家精读文丛”乡读者以精品使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领略名家著作的精华、精深、精美、精妙。我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思想史和文学史上一个伟大的存在。他用深刻的思想、犀利的文笔,与统冶了中国几千年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展开了最有恒的韧战斗,用最纯真的热情,呼唤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的诞生。他的思想,没因生命的逝去而暗淡,却被时间磨得愈来愈亮。他的作品不但是当时中国的镜子,而且是古代中国文明的总结和未来中国命运的预言。
-
雪国 古都(日)川端康成著;叶渭渠,唐月梅译川端康成凭借《雪国》、《古都》等,在高手如云的世界文坛上于1968年为日本第一次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桂冠,《雪国》描写了成年人的情感,缠绵而幽怨,是作家精心营造的境界,具有空灵之美。而第一段描写窗上的暮景流光更是成了摘抄的名文……此书并无较多的情节,着重表现的是在雪国那独有的地方风光中,岛村和驹子相互间的感情交流和性爱生活。
-
自然与人生(日)德富芦花著;陈德文译《自然与人生》里的文章,基本上写于1898年,当时断断续续发表在日本的《国民新闻》上。1900年由东京民友社结集出版,题名为《自然与人生》。作者德富芦花在论及自己的写作意图时说:“题目定为‘自然与人生’,并不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论证大地和人类的关系,只不过是将几页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写生文字公布于众罢了。这些文字都是作者经过耳闻目睹。心中有所感,随即亲手直录下来的。”作者说的很谦虚,但这样优美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常常能够见到的,而那种对待自然的静观态度更为现在的人所稀缺也。德富芦花对于景观极富敏感,体察细微,描绘新奇,譬如写落日的寥寥几笔:“伊豆山已经衔住落日。太阳落一分,浮在海面上的霞光就后退八里。夕阳从容不迫地一寸又一寸,一分又一分,顾盼着行将离别的世界,悠悠然沉落下去。终于剩下最后一分了。它猛然一沉,变成一弯秀眉,眉又变作线,线又变成点——倏忽化作乌有。”这种极其细微传神的笔墨看似用力轻巧,其实蕴涵着作者对自然深切的爱,是爱培养了他的美感,所以,语言的使用在他那里才变得那麽亲切,简单朴素而饶有诗意。《自然与人生》在以文字点染大自然的山野林木、霜晨月夜、倒影炊烟的同时,并不忘人生的现实一面。德富芦花之所以成为人们永久记忆的文学家,正在于他又能以清醒的头脑,冷澈的目光,透过社会的表象,洞察现实生活的底蕴,写出了不少的愤世嫉俗的作品,诸如《写生帖》一辑里的文字。完全在世外桃源里的人生看来是不可能的,正如鲁迅先生所云:恬淡如陶潜者,也有金刚怒目的时候。德富芦花的散文在文字上非常用心,译者陈德文先生认为:“《自然与人生》里的散文,篇什短小,构思新巧,笔墨灵秀,行文自然,语言晓畅而富音韵之美,精确描摹了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德富芦花的散文对日本现代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直到今天,这部作品连同岛崎藤村的《千曲川风情》、国木田独步的《武藏野》等一起,依然被当作日本近代散文随笔文学的典范。”
-
韩国文学史(韩)赵润济著;张琏瑰译本书根据韩国大山财团支援刊行 据韩国探求堂出版社1992年版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