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
-
流光溢彩的时代答卷朱晓梅本书是对厉彦林歌颂延安、沂蒙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姊妹篇《延安答卷》《沂蒙壮歌》的评论结集。收录了《延安答卷》研讨会暨《沂蒙壮歌》审读会、《沂蒙壮歌》新书发布仪式上专家学者的发言以及来自社会评论文章。
-
北欧神话[爱尔兰] 帕德里克·科勒姆《魔戒》中的精灵族究竟是何物种?雷神索尔的锤子究竟来自何处?亦正亦邪的洛基又是什么身份? 《霍比特人》《权力的游戏》《雷神》等奇幻作品的世界观和人物设定均来源于《北欧神话》!35个关键故事,从诸神登场到“诸神的黄昏”,这次彻底理清北欧神话脉络!
-
俗世俗民陈平原 王尧编“民”与“俗”是学界持久探论的经典命题。岁时节令、人生礼仪、游艺玩赏、四方风谣、命运神鬼,蔓延为辽阔深邃的生活结构。其中有大片未被触及的精神空间,静待着勇于靠近的作家在这无数个人心绪的牵挂、冲突、羁绊中洞幽烛远。《俗世俗民》选录汪曾祺、阿城、莫言、贾平凹、李娟、王小波、杨绛等48位作家的54篇描写民俗的散文,于幽微中记录历史,于寻常中洞见壮阔波澜,终汇聚成一部可以窥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近40年社会生活史变迁的佳作。全书共分五辑,“岁时引”一辑记录了一些难忘的重要岁时节令及相关经历;辑二“礼俗志”则讲述了有关节俗的特殊记忆;辑三“游艺录”侧重讲述一些节俗期间极具特色的“游艺”活动;辑四“四方风”主要讲述了不同地区的节俗活动,如邓云乡的《九九歌》、叶广岑的《吹鼓手》,都极具地域风格;辑五“信则灵”从传统文化和先民信仰中对现存的节令仪式追根溯源,寻找文化的根。
-
光的弹奏孔令剑《光的弹奏》收录孔令剑近年新作60余首(组),同时精选前两种诗集作品20首,共计约2500行,为孔令剑多年诗歌创作的阶段性成果。从2022年年底始,诗集所收作品已先后在《诗刊》《北京文学》《扬子江》《草堂》等国内重要诗歌刊物集中发表,产生了广泛好评。其余作品已投稿《人民文学》《十月》《四川文学》等刊,正持续产生影响。诗集以“光的弹奏”为题,整体呈现出诗歌之“光”的明亮和希望,有着鲜明的时代气象和积极的精神力量。
-
旧戏新文陈平原 王鸿莉编本册收文五十篇,分为四辑,每辑以文章发表时间排序。终入选之文各有用意,希望通过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不同性别、知名或不知名作者的各色文字,呈现出戏曲令人着迷之所在。辑为伶人亲述,收文七篇,本辑之名“唱戏有什么不好”出自湘剧名角彭俐侬。第二辑“京剧是我的乡音”,收文十三篇,专门讨论京剧。“京剧是我的乡音”出自黄宗江同名散文,精妙地点出了“京剧”的独特意义 :和北京的乡土关系。第三辑“一方水土一方戏”,收文十五篇,主要收录关于京剧之外其他剧种的散文,涉及昆曲、秦腔、川剧、晋剧、越剧、粤剧、潮剧等,还包括了傩戏、庙戏这些特殊演出形式。这是编选困难的一辑。第四辑“戏台·天地”,收文十五篇,这一辑的设计较为不同,既非记录唱戏人的不疯魔不成活,也非看戏人的如痴如醉,而是集中一批文章,专门讨论戏曲的物质载体以及戏曲周边,比如戏台、剧场、票房、戏诗、戏画、脸谱、唱片、戏曲电影等。不论东西,“戏”都是古老的一种艺术形式,比文字早,它直接模拟的就是生活本身。“戏台小天地,人生大舞台”,某种意义上,本册所收文章,讲的是戏曲,又多少关乎人生的况味,演的或看的是一出戏,也是自己的生活。每个人物都有上场和下场,大幕落下,就是散场。
-
世间滋味陈平原 杨早编《世间滋味》共分四辑。“故乡食物”对故乡食物的追忆背后,既浸染着作家们儿时回忆的甘苦,也抒发对故乡的思慕眷恋。由“饮食”而至“思乡”,既是对作者自己的心灵慰藉,亦是对故乡的深情倾诉。“四方食事”不求作者与食物之间有情感的勾连,而更偏重于由饮食映射地域的特质,中或夹杂作者对地域文化的见识评断。同时于饮食之外,将民俗、风土、物产、人情、社会等因素都带入文中,为读者提供了新鲜的异域体验。“古今食典”意图体现饮食中的文化脉络,当然也是佐证“文化遗产”的好材料。“名家食谭”注重环境,更有诉说儿时艰难、旧事辛酸,也有的借名写食,实欲写人。此辑多关注饮食与人性之勾连,读者可窥见生活之趣,而作者之个性亦借文字跃然纸上。本书并非四十年食物书写之全貌,但从中亦能看出“写食”在新世纪的变化,是观察社会、体味人情的终南捷径。
-
家庭内外陈平原 颜浩编家是小的国,国是千万家。近四十年来,从国到家,上上下下都有着巨大的变化。家庭是多元共生的时代直观的缩影。在家庭层面,独生子女家庭增多,而每户家庭的人数显著减少;大量女性走出家庭投身到广阔社会,以寻找和实现个人更大的价值;代际之间的婚恋理念、价值观有着巨大差异,导致家庭、婚姻和教育的形式走向多元化。本书从家庭视角切入,窥见与日常的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的改变,涉及的内容包涵家庭的性质、结构、功能和伦理关系等,全书共分为四辑,“关于父母”一辑回忆了与父母的相处经历,也唤醒了童年记忆和成长经验;“夫妇之间”一辑,以文学的形式观察夫妻相处,反映了现代多元化的婚姻理念;“家有儿女”一辑中,我们我们可看到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以及以后的理解、原谅;“情理之思”一辑,则有对男女家庭分工、性别平等、性别意识的思考。
-
边地寻踪陈平原 凌云岚编由于边地往往处于不同国家、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传统的交界之处,边地的生活景观和文化景观与内地相比,具有了某种异质性,这也使得边地书写不论对于写作者还是读者,都产生了更大的魅力。兴边富民,边地旧貌换新颜。相比走马观花式的游记,本书所选的散文更注重边地的人文记录、文化书写,展示中华文化的多元、融合与流动性。全书共分为五辑。“旧游”一辑收录曾经在边地长时间居住,以回忆的方式描写边地的作家的作品 ;“在地”一辑收录现在长期居住于边地,或生长于边地的作家的作品;“行思”一辑,作者的共同身份是“学者”,他们借助自身的学识学养,对边地历史和现状进行独特的考察和沉思;“行色”一辑,收录外来者的边地书写,这一辑常见的是记游之文;对“旧游”“在地”两辑中的很多写作者而言,边地已经不再是边地,而是他们曾经和现在的“家园”,还有一些作品,兼具以上四辑所述特点,归入“附”一辑。
-
闻乐观风陈平原 李静编这本音乐随笔集,首先以“声音与时代”开篇,算是这本小书的“纲目”。一时代有一时代之乐,有识之士往往能在音符与歌词之间窥见时代的脉动。第二辑里,我们只是给出了音乐与人的浮光掠影。相信在这万千世界之中,音乐与人的故事应该是随时随地在发生。但是,我们却可以在这雪泥鸿爪之中见到音乐给我们的人生带来的种种安慰。第三辑中的文章,除了古琴之外,零散点缀了四篇文学家——汪曾祺、刘心武、贾平凹、王安忆的音乐心得。这一辑的选文,编者希望能够尽量多地涵括西方音乐巨擘的名单。这些名字,国人已经不再陌生,他们的音乐作品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第四辑,编者希望能够尽量多地涵括西方音乐巨擘的名单,也选了一篇关于女性音乐家的文章。音乐是无国界的,同样也应该不分性别。希望喜欢音乐的人应该有更广阔的胸襟去理解接受更多元的文化。音乐固然有其专业性,但是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它所承载的“文化”与“生活”才是更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在这本散文集中,出现了形色各样的人,他们有的是作曲家,有的是演奏者,有的只是聆听者。但是,他们都在音乐中交付了自己某一部分的生命,而正因那一部分生命的参与,那时的音乐才更加动听。
-
学堂往事陈平原 林分份编学堂之所以成为现代文化人经常谈论的话题,很大程度上缘于它作为学习知识、养成兴趣、孕育人格与传承精神的机构和场所。本书所编选的是近四十年来谈论学堂的散文篇什,第一辑“遥忆学堂路”中所选的十多篇文章中,当事人在忆及早年学堂生活时的幽怀别抱、各有所偏,也足见此类文章的个人性和丰富性。第二辑“幸运的年月”作家们回忆自己的成长与教育经历,在那段已然遥远的岁月中,无论是与母校的结缘,与师长的交流,与时代的会晤,抑或是与一次来之不易的机会的邂逅等,往往都会成为回忆者珍藏的幸运。第三辑“ 心中的母校”中,师长的嘉言懿行、同学的深情厚谊,都成为作家们日后不断追忆与回味的内容。最后一辑“永远的校园”所选取的文章,既指向百年学堂的内在魅力——其校训、“校格”和传统等,也指向今日校园让人堪忧的外部干扰,比如制度性因素等。各篇文章进入的角度虽然有别,可主要着眼点却是一致的,那就是突出教师、知识分子与学堂的精神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