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
-
比较文学曹顺庆,徐行言,赵渭绒本书从“比较文学学科内涵与发展脉络”出发,加上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变异研究、总体文学研究这四大研究领域,组成五大板块的理论架构。在内容处理上采用以理论概述为引导,以原典为支撑的模式,每一节均辅以两到三篇原典的节选。原典又分为理论经典和研究范例两类,前者多为比较文学发展 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后者则为中外学者开展比较文学个案研究的经典之作。考虑到本课程对学生跨语际实践能力的特殊要求,本书中的英文文献大多直接选用原文而非汉语译本,以便学生能直接领略原典的魅力,并提升英语阅读水平。
-
幼儿文学陈亚平,李琼,王宏霞本教材以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总目标为基本遵循,综合考虑幼儿文学的教育功能、教育内容和不同年龄幼儿的阅读特点,构建起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幼儿文学知识体系。教材紧密结合幼儿园一线教学实践,以大量的幼儿文学案例及多样的分析形式呈现了不同文体欣赏、改编与创编的要求,突出对学生作为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教材注重幼儿文学理论知识的全面阐述。教材主体内容包括幼儿文学的基本理论、幼儿文学与早期阅读等基本的理论知识,也包括幼儿诗歌、童话、故事、寓言、图画故事、散文、戏剧和动画方面的发展、分类、特征及表现手法等理论知识重视学生知识素养的培养。
-
赋体铺陈叙事研究刘伟生本书从赋体铺陈本质出发,探究赋体叙事结构的共性与个性,探究赋体题材与赋体叙事结构的关联,并具体分析猎苑、京殿、述行、女性、寓言等几类题材的叙事模式与文化意蕴。有关赋体叙事基本问题的研究极为少见,本书开拓了赋体叙事研究新的领域,构建了赋体叙事研究的基本框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与学术价值。
-
网络文学研究视界禹建湘,刘玲武本书内容涉及网络文学主题研究、网络文学价值研究、网络文学批评研究等方方面面,展现出多角度、 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这批少壮派和新生代学人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敏锐的理论思维,也感受到我国网络文学研究正不断拓展学术疆域,一步步走向广阔和纵深。
-
中国传记评论熊明《中国传记评论》为中国海洋大学“传记与小说重点研究团队”负责编辑的学术辑刊。本书包括五大板块,包括特稿、中国古代杂传整理与研究专题、综论、传记与小说、学人书事。
-
乐府学赵敏俐《乐府学》为乐府学会会刊,专门刊发有关乐府学的研究文章,本书为第27辑。本书共17篇文章,分为七大部分。“礼乐制度”部分的2篇文章分别针对秦汉时期的礼乐建设和安史之乱后的唐代宫廷乐舞的发展展开研究。“文献考订”部分有3篇文章,对《唐乐府》的编选及价值、《汉书·艺文志》“杂”歌诗的特点、夏侯湛《鞞舞赋》的相关句意进行了考证。“名篇探讨”部分有4篇文章,针对传世名篇展开讨论,如《扶南曲》《石城乐》《春江花月夜》《长干行》等。“文学研究”部分有3篇文章,分别围绕《盛唐枞阳之歌》、乐府诗“天马”意象和《十二时歌》展开研究。“乐府诗学”部分有3篇文章,分别讨论曹植乐府诗对赋比兴的发展、《木兰诗》的音景构造和《文心雕龙》的乐府观。“海外传播”部分有2篇文章,其一对乐府《东门行》进行文学文体学解读,讨论其翻译的不足,其二分析高丽李齐贤的《小乐府》的创作模式及其文学意义。“新书评介”部分有1篇文章,对陶成涛《边塞诗的音乐生成》的学术价值进行了分析。总的来说,本辑《乐府学》收录的文章研究对象多样,结合学界已有成果,进行创新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悠闲行走胡如奎本书是作者长期创作的散文作品集,用原汁原味的笔调写出一位教书匠的人生轨迹,作者想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的写作寻根溯源,所收集的文章极富散文的特征与韵致。全书分为4个部分,“留连故乡”侧重写乡愁,“漫步‘乐乡’”侧重聊生活,“偶游他乡”侧重谈社会,“往之心乡”侧重话人生。文笔轻快,入情入理,其中入世的俗远超出世的雅,为的是留存那种“60后”的情趣。恣闲行走的人,亦为匆匆过客,生命的行者如兹矣,作者“潇洒走—回”的同时又不失自在从容。
-
俗世俗民陈平原 王尧编“民”与“俗”是学界持久探论的经典命题。岁时节令、人生礼仪、游艺玩赏、四方风谣、命运神鬼,蔓延为辽阔深邃的生活结构。其中有大片未被触及的精神空间,静待着勇于靠近的作家在这无数个人心绪的牵挂、冲突、羁绊中洞幽烛远。《俗世俗民》选录汪曾祺、阿城、莫言、贾平凹、李娟、王小波、杨绛等48位作家的54篇描写民俗的散文,于幽微中记录历史,于寻常中洞见壮阔波澜,终汇聚成一部可以窥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近40年社会生活史变迁的佳作。全书共分五辑,“岁时引”一辑记录了一些难忘的重要岁时节令及相关经历;辑二“礼俗志”则讲述了有关节俗的特殊记忆;辑三“游艺录”侧重讲述一些节俗期间极具特色的“游艺”活动;辑四“四方风”主要讲述了不同地区的节俗活动,如邓云乡的《九九歌》、叶广岑的《吹鼓手》,都极具地域风格;辑五“信则灵”从传统文化和先民信仰中对现存的节令仪式追根溯源,寻找文化的根。
-
旧戏新文陈平原 王鸿莉编本册收文五十篇,分为四辑,每辑以文章发表时间排序。终入选之文各有用意,希望通过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不同性别、知名或不知名作者的各色文字,呈现出戏曲令人着迷之所在。辑为伶人亲述,收文七篇,本辑之名“唱戏有什么不好”出自湘剧名角彭俐侬。第二辑“京剧是我的乡音”,收文十三篇,专门讨论京剧。“京剧是我的乡音”出自黄宗江同名散文,精妙地点出了“京剧”的独特意义 :和北京的乡土关系。第三辑“一方水土一方戏”,收文十五篇,主要收录关于京剧之外其他剧种的散文,涉及昆曲、秦腔、川剧、晋剧、越剧、粤剧、潮剧等,还包括了傩戏、庙戏这些特殊演出形式。这是编选困难的一辑。第四辑“戏台·天地”,收文十五篇,这一辑的设计较为不同,既非记录唱戏人的不疯魔不成活,也非看戏人的如痴如醉,而是集中一批文章,专门讨论戏曲的物质载体以及戏曲周边,比如戏台、剧场、票房、戏诗、戏画、脸谱、唱片、戏曲电影等。不论东西,“戏”都是古老的一种艺术形式,比文字早,它直接模拟的就是生活本身。“戏台小天地,人生大舞台”,某种意义上,本册所收文章,讲的是戏曲,又多少关乎人生的况味,演的或看的是一出戏,也是自己的生活。每个人物都有上场和下场,大幕落下,就是散场。
-
世间滋味陈平原 杨早编《世间滋味》共分四辑。“故乡食物”对故乡食物的追忆背后,既浸染着作家们儿时回忆的甘苦,也抒发对故乡的思慕眷恋。由“饮食”而至“思乡”,既是对作者自己的心灵慰藉,亦是对故乡的深情倾诉。“四方食事”不求作者与食物之间有情感的勾连,而更偏重于由饮食映射地域的特质,中或夹杂作者对地域文化的见识评断。同时于饮食之外,将民俗、风土、物产、人情、社会等因素都带入文中,为读者提供了新鲜的异域体验。“古今食典”意图体现饮食中的文化脉络,当然也是佐证“文化遗产”的好材料。“名家食谭”注重环境,更有诉说儿时艰难、旧事辛酸,也有的借名写食,实欲写人。此辑多关注饮食与人性之勾连,读者可窥见生活之趣,而作者之个性亦借文字跃然纸上。本书并非四十年食物书写之全貌,但从中亦能看出“写食”在新世纪的变化,是观察社会、体味人情的终南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