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
-
汉魏晋南北朝诗选读伍恒山 主编;余瑞思 编著本书是“中华诗文选读丛书”中之一种,内容是汉魏晋南北朝诗选注解读。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 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中国文学由附庸式文学向纯粹的文学演进,期间名家辈出,经典纷呈。这一时期是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承上启下,推动诗歌走向成熟繁荣:古诗在这一时期竞放光彩,唐诗也因这一时期积聚了足够的能量。本书精选汉魏晋南北朝诗名篇,兼顾经典性与普及性,正文由原文、注释、解读、选评等部分组成,注释解读力求精当,能传达诗的深蕴。
-
传统与现代林琳本书结合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社会历史背景与启蒙主义思潮,以及明清之际的女性生活新变化及文人女性观,深入考察《红楼梦》中对当时主要的三种思潮“理”、“情”、“欲”的书写与表现,认为这三种思潮在小说中是相互交织、融合为一,缺一不可的,共同编织出《红楼梦》复杂的思想内涵,深厚的生命智慧,同时也反映出明末清初中国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将《红楼梦》中的人物分为三个流派包括“保守派”、“自由派”、“补天者”进行深入分析。
-
梁世雄全集梁江 主编暂缺简介...
-
英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表征与审美研究 文献卷(英)安东尼·保罗·科恩 著暂缺简介...
-
新世纪乡土小说日常生活书写的常与变姬亚楠21世纪前后,中国社会处于现代转型不断加速的关键时期,全球化、市场化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中国乡村。中国乡村成为多种文化碰撞融合之地,乡村日常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过程中,中国乡土小说创作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与创造力,生长出与众不同的、令人兴奋的新的特质。《新世纪乡土小说日常生活书写的“常”与“变”》在日常生活空间转变的背景下,从乡村土地、乡村风俗、权力书写、伦理关系四个方面对新世纪乡土小说创作的“常”与“变”进行整体性研究,阐释新世纪乡土小说的文学意义与当代价值。
-
欢乐百岁谢霞 著本书不是有感而发的纯文学类作品,也不是单纯记录访谈素材的纪实作品,而是作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将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并通过体验式采访调查所完成的一部集科普、文学、纪实等特点为一体的作品。全书分为七章,第一章《百岁探秘》,从世界范围到中国再到临高说明长寿这种现象。第二、三、四章《寿星访谈(上)(中)(下)》,从30位寿星访谈中分析每一位长寿者的特征。第五、六、七章《解读密码》《长寿之源》《采访随感》则是从临高长寿现象中总结长寿密码,并结合世界其他地区长寿者的特点,提出作者自己的建议与思考。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1915—2022朱栋霖 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经典1915—2022》(第三版)是与朱栋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22》(上、下)(第四版)相配套的作品选教材,共四册。这套作品选自2007年出版,至今已经行销多年,被数十所高校使用,深受师生欢迎。该作品选依据相关文学史的思路和结构,从1949—2022年这一历史时段里,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作品中精心挑选经典之作,与相关文学史形成相互映证、相互阐释的关系。本书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1915—2022》(二)(第三版)。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1915—2022朱栋霖 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经典1915—2022》(第三版)是与朱栋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22》(上、下)(第四版)相配套的作品选教材,共四册。这套作品选自2007年出版,至今已经行销多年,被数十所高校使用,深受师生欢迎。该作品选依据相关文学史的思路和结构,从1949—2022年这一历史时段里,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作品中精心挑选经典之作,与相关文学史形成相互映证、相互阐释的关系。本书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1915—2022》(一)(第三版)。
-
通古斯记忆王啸峰二十几个短篇都是王啸峰城市写作系列作品。有的是作者俯身看现实,书写城市中的小人物的生活经历,展现城市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和人生冷暖,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尊与坚守,如《暗夜公路》《米兰与茉莉》《致爱丽丝》《去年在里约热内卢》《一次约谈》《耳中双明珠》;有的是作者用印象派的表现手法,营造朦胧而神秘的氛围,探索人性的欲望与人心的善恶,如《通古斯记忆》《双鱼钥》等。有的是作者以少年视角在现实、梦境和历史的记忆里,在象征与隐喻中,找寻时间和空间维度中的隐秘,如《独角兽》《隐秘花园》《井底之蓝》等。王啸峰以细腻的笔触,让城市中小人物的悲与喜、爱与恨、挣扎与释然、迷茫与期望,始终有温暖的底色。
-
麦克尤恩的小说创作及其伦理价值研究尚必武 著作为当今英国文坛著名的小说家之一,麦克尤恩在作品中始终聚焦相关伦理事件,充分表达其对少年成长的关切、对社会边缘人的关注、对环境恶化的焦虑,以及对人类文明和生存现状的忧思。本书细致分析了麦克尤恩小说的叙事艺术以及浸淫于作品深处的伦理问题,重点发掘其中被学界所忽视的伦理诉求。本书放眼国外现有关于麦克尤恩小说研究的成果,但不受制或受困于西方学者的论点,而试图与之展开对话,在辩证分析中反映中国学者对西方文学作品的批评接受和批判立场,实现与西方研究同行的平等对话,进而突破并超越西方学者的批评程式与学术观点,彰显外国文学研究的本土视角和自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