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
-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由唐弢、严家炎主编的三卷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提炼改写而成,是高校中文系学生的通用教材,也是中国读者了解本国现代文学的必读书。初版以来,曾印刷二十四次,是目前国内印量最大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并被译成英文、日文、西班牙文出版发行,在国内外均有广泛影响。此次增订,作者在初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修改和增补:扩充或重写、改写了部分内容,如沈从文、李劫人、林语堂等部分;新增了穆时英、张爱玲的部分,使之各有专节,并增写了杨逵、吴浊流等沦陷区作家作品;修改了对胡适、郁达夫、丁玲、路翎等作家的评价,还原了文学史的本来面目;此外,还吸收了近年来学界研究的若干新成果。本增订版的内容更加全面、丰富和充实。
-
重读中国文学史郭外岑《重读中国文学史:先秦至唐宋部分》分喻象文学卷、意象文学卷两大部分,对巫术神话和文学的起源、巫术宗教祭仪的礼辞:“诗三百”、理性光照下的人生哲理“寓言”、荆楚神话传说的回响“屈骚”、物质世界的浮夸赞歌“汉赋”、愤激难平的兴寄之作“咏怀诗”、意象文学的发展和蜕变、唐诗的几种抒情模式、诗歌演化的新体式词、词的三种变化类型和元散曲、“古文运动”和唐宋文学散文等进行深入的研究。
-
中国武侠小说史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是一部关于中国武侠小说的研究专著。全书共分为九章:第一章绪论,论述历史上侠的起源、定义,中国游侠的精神,侠与盗的关系,武侠小说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武侠小说的新派与旧派,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日本武士文学的比较等;第二章至第六章论述中国古代武侠小说;第七章论述民国年间的武侠小说;第八章论述海外新派武侠小说;第九章论述当代大陆新派武侠小说。《中国武侠小说史》对武侠小说这一文化现象,对武侠小说的产生、分期、演变、发展以及各阶段重要作家作品的评述等方面均有独特的创见,是一部有着较高水准的学术著作。
-
中国散文史范培松随着“文革”结束,改革开放,持久的文化热,营造了文化自觉环境,促使散文主体"自我"的觉醒。和而不同,世纪末的散文终于完成了从散文家的主体,到散文的抒写姿态、话语、策略以及文本形式的蜕变。不过,变化是复杂的,散文始终和人的“陛情”相联结,也可以说,散文就是作者的“性情”。追求“艺术性”的散文也始终追求“性情”的自我“在”“艺术性”中能自由地呈现。“性情”的艺术或艺术的“性情”时时向散文家提出一个问题:我是谁,谁是我?魂归何处?散文主体性的危机始终伴随着散文的历程,并成为百年散文创作的敏感区。和其它文体相比,散文在被阅读时,作家的"我"常常会被人们联想和窥视。太多的恩怨,太多的是非也就因此而生。过程的美丽也伴随着痛苦,但有一点是始终不移的:变化的指向充满了现代性想象。回眸百年中国散文史,人们关注着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些什么因素在操纵和影响着它的命运?
-
英国诗史王佐良古英语和中古英语各有不同的诗风和诗律,近代英语诗兼取两者之长而又有所侧重,同时又吸取欧洲大陆以及晚近美国的诗歌精华,进行创新,使得英国能有一种特色鲜明,大诗人迭出的韵文文学,对世界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英诗而论,四大文化在此遇合:最初的日耳曼文化,中世纪的拉丁文化,近代的不列颠和跨大西洋文化,再加原在英格兰岛上后被逼得上山过海,只在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还有遗留的凯尔特文化在19世纪以后复兴,所以有四种文化给了英诗以滋养,在它们相互冲突和融化之中,起伏消长之间,英诗取得了新的活力,而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所受的基督教影响又是贯穿整个英语诗歌三个时期四种文化的一个精神因素,到了现代才有所减弱。
-
英国生态文学李美华 著历史的脚步已经跨入21世纪。可是,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并没有像人们所希望的那样变得越来越好,反而越来越令人担忧。自然灾害屡见不鲜。随着人们对生态问题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生态文学批评应运而生。《英国生态文学》力图从生态角度重新解读英国文学作品,共分五章,依照时间顺序,分别从文艺复兴时期之前、文艺复兴时期、18世纪、19世纪以及20世纪等几个阶段探讨各阶段英国文学作品中与自然有关的主题,如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作者是如何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自然除了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食粮外,又对人类的精神和心理带来什么影响?人与非人类的动植物又有什么联系?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对大自然造成了什么破坏?在展示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作品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意识?
-
文学史学葛红兵 著《文学史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史理论,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学史基础理论,讨论文学史观;二是文学史一般理论,讨论文学史存在形态、演变方式等;三是文学史操作理论,讨论文学史研究方法、治史模式等。文学史,是文学作品的实现史,它不仅涉及过去,更涉及未来。文学史只有向史家的个体理解开放,才能真正成为审美意识史。我们不仅需要对以往的文学史研究经验进行整体反思,更需要建构一种系统的文学史学说,确立一门新兴学科——文学史学——的基本框架。《文学史学》并不单是对以往文学史观念的批判审视,不但是对以往文学史撰述经验的总结,而更主要是从文学史学学科建构的角度来考虑我们的文学史建设,是文学理论和史学理论相结合的交叉,是对文学史研究的一个整体性、体系性、理论性的思考。
-
论无边的现实主义(法)罗杰·加洛蒂 著,吴岳添 译《论无边的现实主义》作者罗杰·加洛蒂是法国著名的理论家、文艺批评家。他的这部《论无边的现实主义》是对当代现实主义出路的新阐释。当传统的现实主义发展无法解说现代意义上的新的文学艺术形态的时候,他选取了毕加索、圣琼·佩斯、卡夫卡三个人,从绘画、诗歌、小说三个角度对现实主义的当代形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现实主义可以在自己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无边”的扩大,当然这种扩大也并非是毫无限度的,而是根据这些当代特有的作品,赋予现实主义以新的尺度。这是一本在当时轰动一时,且持续论争至今的伟大作品。
-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 著本书材料丰富扎实,显示著者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开拓园地的业绩。如他对于数量众多的宋代诗话,较早就进行了全面的整理考订,其数十万字的《宋诗话辑佚》一九三九年即由哈佛燕京学社印行出版。本书中关于宋代诗话、诗论的翔实叙述与细致分析,即建立在这种扎实的资料工作上面。郭先生对文学批评史中的不少重要对象,都下过深入的考订诠释功夫,如社甫、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严羽的《沧浪诗话》等,建国后均有笺注问世,但其工作则大抵开始于二三十年代。对于每一个批评家,他不满足于引用一些习见的材料,而是认真检阅其全部著作,搜找出有关篇章,这种披沙拣金的工作,不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还需要不怕艰难枯燥的毅力来支持。对于每一个批评家,他在通读大量材料,获得了较全面深入的认识以后才下笔,一个批评家的重要观点是什么,哪些文字表现了重要观点,他都经过慎重考虑,然后进行论述,因而显示出在运用、分析材料方面具有很深厚的功力。在这方面,郭先生可说是继承、发扬了清代学者黄宗羲、全祖望认真编撰《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的精神。本书在史的叙述与论断方面,也很有识见和特色。本书自序指出,著者对于古人的文学理论,注意客观地“说明他的主张和所以致此的缘故”。努力探求事物真相及其形成原因,是历史研究工作者所应具有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态度,郭著在这方面是一个良好榜样。著者在论述一些批评现象时,往往在纵向上注意前后的继承发展关系,在横向上注意同时代文论的相互影响关系,在涉及背景时又注意说明文论与文学创作、哲学思想的关系,凡此等等,使读者获得鲜明的历史线索和图景,而不仅是按时代先后排列的代表性文论的辑录。著者认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自周、秦至南北朝,为文学观念的演进期,此期文学观念由含混趋向明晰(即人们逐步注意把文学作品与应用文、学术文区别开来),重视文学的新变。二是隋、唐、北、宋时期,文学观念由明晰趋向含混(即不重视文学作品与应用文、学术文的区别),重视文学的复古,但在复古中仍有变化发展。三是南宋到清代,此期特点是在前此两期的批评基础上加以发挥、补充、调和融合,新见较少,但谈的较有系统,名之日文学批评的完成期(参见本书自序)。这是对中国古代长时期文学批评的宏观概括,显示出著者在理论探索上的勇气。这一概括固然不能说完全恰当,但著者以古代的文论(包括赋论)、诗论为概括对象,也自有其合理性。于前两个时期,著者对一些重要的文学批评问题,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概念术语,如文、文学、文章、文笔、音律、神、气、道等,注意细致的辨析,以显示文学观念的演进与反复;于第三时期,由于这些概念术语所显示的文学观念已无大变化,而批评家及其著作则数量众多,因而把论述重点放在批评家及其流派方面(参见本书下册第一篇总论)。这种做法,也有其独到之处。
-
中国近代文化变革与南社卢文芸 著《中国近代文化变革与南社》所致力的目标,就是探索和表现南社在传统与现代的两难之间如何寻求微妙的平衡,以及由此产生的“局限性”的双重意义。因而,《中国近代文化变革与南社》选择了南社的“国学情结”、“民族主义”、“文学选择”与“传统人格”四个问题来进行论述。首先,对中国近现代之交传统文化的整理及中国学术的转型,南社人不仅以丰富的学术成果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南社本身形成一个巨大的读者群,营造出国学的整体气候和共同话语。其次,南社借助“文化民族”意识的传统遗产,承袭惨烈的种族冲突的历史记忆,构建了民族主义的革命意识形态。再次,南社文学是革命的。南社的许多文学观念,都与其革命立场相关。最后,南社的发生发展,正是近代以来,知识分子由“士”向现代新知识分子转化历程的写照。南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因为它囊括了当时中国最杰出的一批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国学家、教育家、新闻出版家、政治家以及军事学家,但同时它又是个被常常忽视的文学社团,常被后人视为保守主义文学的代表。就是这个矛盾的文学社团,引起了一代又一代研究者的兴趣,不断去关注它、研究它,《中国近代文化变革与南社》就是这样的一部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