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
-
德国文学史韩耀成这卷德国文学史,前四章基本上以流派为经,以作家作品为纬,编者们希望通过对不同时期文学流派发生发展脉络的梳理,来揭示其社会历史和思想政治的深刻背景,探索不同时期德国文学的特点。第一章为自然主义(1880—1890)、第二章世纪更迭时期的文学(1890—1910)、第三章第表现主义文学(1910—1925)、第四章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文学(1919—1933)、第五章第三帝国时期的文学(1933—1945)。
-
浙江翻译文学史吴笛 等著《浙江翻译文学史》力图运用译介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和比较文学理论中的跨文化研究的方法,对浙江翻译文学史作全面的梳理和研究。《浙江翻译文学史》主要关注的是出生在浙江,并且主要在浙江以及周边江南地区从事活动的翻译家,而对于祖籍是浙江而不是在浙江出生或成长的翻译家,以及出生在浙江但是其主要翻译活动不是在江南地域的浙籍翻译家,尤其是对梁实秋、查良铮、巴金、王佐良、袁可嘉、孙用、冯亦代、罗大冈、徐迟等浙籍翻译大师的研究和评述,只能忍痛割爱,就不能在《浙江翻译文学史》展开了,只能偶尔提及或略加陈述。
-
浙江古代小说史韩洪举 著《浙江古代小说史》系统地评述了浙江小说的发展史,重点探讨索了浙江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写出浙江小说的地方特色,着重介绍浙江小说家的生平、小说创作的贡献,按时间先后顺序梳理出一部比较系统的“浙江古代小说史”。
-
德国文学史李昌珂本卷德国文学史时间跨度五十多年,以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开端,以20世纪过去的最后一年2000年为结束,德国当代史上的几次非常重大的事件:1945年纳粹德国投降,1949年战后德国分裂,1961年柏林墙修建,1990年两个德国重新统一等都发生在这段时间里。因此,介绍五十多年里在德国出现的社会环境与政治环境,讨论文学对这些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反映,便成为本卷各大章节首先要做的事。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作品精粹仇贤根《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作品精粹(双语版)》旨在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们的作品作为语料来学习英语及其文化,让英语学习者们都来读一读原汁原味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们的英文作品。文学是人的心声。人们通过语言这个媒体,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袒露心声。对于选择不同表现形式的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根据每位获奖者各自的主要特长,我们将24位作者分为剧作者、小说者、诗歌者和散文者。其中,丘吉尔因其“出色的历史性和传记性的描述”以及“光芒四射的”并且“捍卫了人类永恒尊严的演讲”,获得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我们把他和罗素一起放到了散文者一篇中。
-
中罗文学关系史探丁超《中罗文学关系史探》分为上、下两编,凡十一章,时间跨度自古代(17世纪下半叶)至2006年。对此间有关作家与作品、译家与译著、版本与流传、翻译出版媒介及其他形式的文学和文化交流互动史实,都做了考述评析。力求揭示文学在沟通不同民族精神世界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探究文学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及其规律,同时回应和纠正学界在对中罗文学与文化关系认识和评价方面某些已成定势的偏误。这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考察和论述中国文学与罗马尼亚文学之间关系的专著,它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通过原典实证等方法,首次以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视野对中罗之间相互认知、两国文学互相接受的历程进行双向梳理和现代阐释,展示中罗文学关系丰富多彩的全貌。在中外文学交流史研究方面具有显著的拓荒意义,对于中国与欧洲小国文学和文化关系研究,亦可资借鉴。
-
世界文学史纲蒋承勇《世界文学史纲》(第三版)为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系列丛书之一、上海“十一五”重点图书,全书分西方文学和东方文学两部分.在叙述东西方文学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时,紧扣各时期对人的理念这个中心,点面结合、史论结合、条分缕析、图文并茂地追述几千年来世界文学的发展脉络。本书在吸取以往编写外国文学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注重从整体上体现文学史写作的理论深度:从深层把握住东西方文学的本质特征,在总体评价中强调文化因素;在多元化的阐释格局中,注重美学分析;对文学思潮和作家、作品的评判不千篇一律,而是肯定其独有的审美品格和艺术特征,展现其独有的审美价值;对列专节介绍的重点作家,都对其艺术个性有全面的分析,对代表作更是用很大篇幅作艺术特色分析。 本书图文并茂.并配有多媒体教学光盘,它通过书中150余幅插图以及多媒体光盘中近千幅作家作品图片及丰富的相关资料,脉络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文学特有的艺术魅力,为读者营造出浓浓的文化氛围,让人犹如走近了作家,走进了作品,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文学大师们独特的个性魅力,享受文学带来的丰富精神滋养。 本书可用作高等院校中文系本科、专科外国文学教材,也可供外国文学爱好者阅读。
-
中国文学史钱基博清末民初,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本书作者将当时的文学分为二类:一为古文学,以王闿运、章太炎、刘师培、陈衍、王国维、吴梅村等为代表;一为新文学,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张士钊、胡适为代表。断代文学史以这一时期文学作为内容的,本书是唯一的一部名著。作者对于这些代表人物的时代背景、思想根源等有深层次的挖掘。此书《编首》叙述上古、中古、近古、近代,下接现代文学,这正是为了通古今之变。书中所谈的,“起于王闿运,终于胡适之”,主要还是近代文学,及进入二十世纪后的所谓“旧文学”。但此书仍有极可观之处:一是谈近代作家的创作时,十分注重他们与古典文学的传承关系,如谈王闿运,归在“魏晋文”的名目下;二是在艺术分析上,注重一己之感受,多有画龙点睛之笔;三是作者的文言,实在精粹漂亮。
-
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陶东风、和磊《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1978-2008)》对新时期30年中国文学进行了回顾和反思,主要以文学思潮为线索,把文学创作、文学理论、文化批评等串联起来,把新时期主要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深刻的评述。举凡比较重要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和文学论争,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文学的自主性、朦胧诗、“现代派”论争、寻根文学、先锋实验文学、新写实小说、痞子文学、“人文精神”大讨论、道德理想主义思潮、新生代作家、私人化写作、身体写作、80后写作、大话文学、玄幻文学等,均在《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1978-2008)》中得到了中肯和深入的分析。《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1978-2008)》是了解新时期中国文学的重要作品,是当代中国文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参考文献。
-
超现实主义(法国)乔治·塞巴格 著;杨玉平 译超现实主义既是一个文化运动,又是一种思想,一种梦幻。作为文化运动,它是诗人和艺术家大胆尝试的运动。作为哲学概念,它解析了理性的对立面。作为正在实践的梦幻,它歌咏了城市的魅力和精神错乱。它是一切高雅艺术的历史总结,把写作与潜意识,叛逆与爱情,日常琐屑与乌托邦融为一体。它似乎无所不包,令人称奇,吊人胃口,却又无法彻底解读。历史学家惯于按照时间顺序罗列事实,量化结构,分析思维方式,这种方法很难对历史作出总结,特别是对超现实主义这样一个全面的历史现象就更难了。但历史学家,尤其是客观、中立、不带偏见的历史学家在研究超现实主义时,很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他似乎听到有人命令他:“进来!”或“别进来!”他会想起超现实主义者玩的虚构的小游戏,这个小游戏的内容是给某个冥冥之中的朋友打开大门,或将某个不速之客拒之门外。当然,比起神仙鬼怪来,历史学家更怕的是潮流之类的东西。但他们肯定知道他们掌握的材料绝不是惰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