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
-
西方后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马汉广《西方后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即是要说明这两者相辅相成、紧密相连、不可偏废。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是对后现代理论或者说是对后现代的认知范式与学术范式的分析和研究,下篇是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作家作品的分析研究。后现代是一种文化氛围,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文化取向,也是一种认知范式,将其表现在文学艺术中就是后现代文艺。因此像对待传统文学那样单纯地研究文本、研究作家的生平和创作、研究文学的所谓内部规律是不够的,而是需要在一种大文化背景下的分析评论,需要把作家作品放在产生它的那个特定的时代,放在那种后现代的文化氛围之中,放在那种所谓后现代范式之中来研究。或者说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文学社会学、文学文化学和文学哲学这样的研究模式,《西方后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正是在这些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
台湾现代文学史稿李诠林《台湾现代文学史稿》以语言转换为经脉,以台湾光复为界限,将台湾现代文学史分为日据时段(1923.1.1——1945.8.15)和光复初期台湾现代文学(1945.8.16——1949.5.20)两大部分(上下篇)进行论述;其中日据时段又分为两个小阶段(1937年6月日据当局废止台湾中文报刊及报刊汉文栏之前与其后)。并按文学本体与文学外围文化及两者的融混共生形态(主要表现为文艺论争)将两个大部分(上下篇)分别划分为文学外围书写、文学的内部考察、文学内外的纠葛缠绕三个论述角度与层次。文学外围的社会制度等文学的周边文化关系和外圈书写(如流散写作)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映摄着台湾现代文学的中华文化意涵。
-
现代中国文学史汪应果、吕周聚 编《现代中国文学史》内容为整个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历程。将以往现代文学史与当代文学史的内容合于一书中,以便于从整体上体现新文学发展的延续性和内在的规律性,避免将这两个关系很密切的文学时代割裂开来。作者不满足于对文学史进行描述和分析,而是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文学史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作者对这一问题所作的思考及对立在这一思考基础上对文学现象做出的分析,是《现代中国文学史》区别于同类书籍的地方。另外,《现代中国文学史》还是很多其他独到之处,如将赛珍珠纳入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范畴等。
-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 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力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本书以文学观念的变化为线索,在占有大量的史料的基础之上,对半个多世纪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进行了深入而思路清晰的梳理,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和鲜明特色的新的文学史著作。本书编者认为,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这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由文学如何实践与表现这一不断演变着的“人”的观念,而构成着,丰富着,发展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始终贯穿着两种或多种“人的”观念、“人”的声音的对话、交流、对抗、激荡、交融。在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04年年会(丽江)上,由刘中树、朱立元、吴秀明、张福贵、郝长海等人组成的专家鉴定组对本教材稿的鉴定意见为:“《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以文学观念的变化为线索,在占有大量的史料的基础上,对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进行了深入而思路清晰的梳理,成为一部具有现代意义和鲜明特色的新的文学史著作。”鉴定专家也提出了一些修改与调整意见。主编据此书对书稿作了再一次修改。修改的主要原则是,根据高校教材的要求特点,压缩篇幅,调整章节,协调与提炼观点,深化论析,核准资料,使之更切合本科教学。
-
中国回族文学史朱昌平,吴建伟 主编这是一部从内容到风格都独具回回特色的汉语文学史巨著,此书的出版填补了全国尚无研究回族文学方面的通史的空白。 本书介绍了或者说论述了历代回回作者的文学活动及作品。在编著中,编者在钩沉索幽、广搜博彩的基础上,几乎涉及了历史上所有的回族名人,经过多次的比较,鉴别才最后确定了现在的人数。本书收入了上起五代、宋,下迄清末以及近代约一千年间有代表性的回族作者及作品的评介,给有关读者集中提供一批比较系统的回族文人、诗词及其散文作品的基础性材料以及简要介评,借以促进人们在阅读欣赏的同时,关注对回族文学的搜集保存和传播研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回族文学成果、文学经验和文学发展的历史。
-
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艾晓明 著《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运用史料发生学和比较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左翼文学思潮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源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宏观微观兼具的深入考证和精辟分析。是一部中国左翼文学思潮研究极具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力作。
-
王充文学思想研究王慧玉对其时主流思潮保有冷静、批判的态度,对文字真美的极力追求,这注定了王充不只是个“好批评”的思想家,也同时是位杰出的文学思想家。本书即着眼于对王充独特而又具开创意义的文学思想作出当代的阐释。
-
中国文学史郑振铎《中国文学史(全2册)》即《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去掉“插图本”三字而成,突破日人(日人又是依于西洋人)上古、中古、近古、近代四期之陈列,而“就文学史上的自然的进展的趋势”,把“中国文学史”分为古代、中世、近代三期:古代文学“纯然为未受有外来的影响的本上文学”,“纯然为诗和散文的时代”;中世文学开始于东晋,是佛教文学开始大量输入时期,“是印度文学和中国文学结婚的时代”;近代文学开始于时代嘉靖时期,“即开始于昆剧的产生及长篇小说的发展之时”。范宁以“超前”与“伟大”评奉书:“《插图奉中国文学史》的资料是丰富多彩的,有些资料是前此所有文学史下曾接触过,就这方面说,它是超前的,其中某些观点也是新颖的。作行(者)为了立论有根有据,搜集资料是勤劳的,令人钦佩的。它的贡献也是伟大的,……有些地方也有独自的见解,如对蔡琰的《悲愤诗》的真伪判断即是。”吴世昌以“错误”与“无与伦比”评《中国文学史(全2册)》:“郑先生最根本的错误,是在写书的时候,不以文学作品奉身为中心,而以各代史书中什么文苑传、文学传的人名单为中心特别是宋元前的部分。因此,就产生了两种最严重的谬误……”“平心而论,郑先生这部巨著在中国文学史中,以言赡博 特别是近代部分——可说是无与伦比。如果读者能取这书之长而善读之,当能得到这《中国文学史(全2册)》对于他们的益处。也很希望郑先生自己或其他学者,仍就现有材料,更作精审的研究和著述,完成一部比较完善的中国文学史。”邢铁华以“不同凡响”评奉书:“首无比较严密的使用分期体制的是郑振铎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他的史著与同类相比堪称‘白眉’,不仅第一次建立了中国文学史系统性的体系,而且识见不同反响……这就创制了《插图奉中国文学史》明晰、流畅的格调和以文学为王旋律的时空视界。”
-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 主编本书以文学观念的变化为线索,在占有大量的史料的基础之上,对半个多世纪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进行了深入而思路清晰的梳理,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和鲜明特色的新的文学史著作。在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04年年会(丽江)上,由刘中树、朱立元、吴秀明、张福贵、郝长海等人组成的专家鉴定组对本教材稿的鉴定意见为:“《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以文学观念的变化为线索,在占有大量的史料的基础上,对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进行了深入而思路清晰的梳理,成为一部具有现代意义和鲜明特色的新的文学史著作。”鉴定专家也提出了一些修改与调整意见。主编据此书对书稿作了再一次修改。修改的主要原则是,根据高校教材的要求特点,压缩篇幅,调整章节,协调与提炼观点,深化论析,核准资料,使之更切合本科教学。
-
2006年中国文坛纪事白烨 主编为检阅文学领域每一年度的盛景实绩,积累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的丰硕成果,推荐应予关注与值得阅读的文学新作,我们自2005年起,正式启动“专家年选”丛书。本丛书出版后,深得文坛内外广大读者的厚爱与好评。应读者要求,此丛书将继续编选下去。 因此,我们特别联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以及相关高校的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年选丛书”编委会,由专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知名专家出任各卷主编。“专家年选”的编选,力求体现专家眼光、学者立场,并以严格的遴选与精心的编排,给历史记存精彩而有力的文学足迹,给广大文学读者提供经典的各类优秀作品。“专家年选”分为短篇小说卷、中篇小说卷、散文随笔卷、文学批评卷与文坛纪事卷共五种,各卷均于年终完成编选,次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