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
-
中国现代文学史卜召林 主编暂缺简介...
-
中国文学史李小龙,张仲裁,杨飞著多种视觉要素的有机结合让文学史变得轻松有趣200多位重要人物,300多部文学名著,500多同精美图片组合成一幅内容宏大的文化地图。本书分上、下两册,通过简明的体例、凝炼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将中国文学史全方位、立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如身处世界文学博物馆,在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为其提供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审美感受、想像空间及愉悦体验。
-
中国文学史演义钱念孙著《中国文学史演义(套装全2册)》以深入浅出的“演义”体例,生动描绘悠久而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将世间万象、人情百态,形象地展现于眼前,引领我们畅游中国人深沉博大的精神家园。读者在对中国文学的巡礼中,跨越浩渺时空,变千里为咫尺,融百年为一瞬,尽知社会变化,古今沧桑,体验伟大作家的文学才情和生存智慧。在阅读的愉悦中,陶冶性情,润泽心灵,获得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享受。《中国文学史演义(套装全2册)》是第一部用“演义”形式写成的中国文学史。全书从远古神话起笔,经诗经、楚辞、汉赋、魏晋诗义,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叙说中国文学史数千年演化嬗变,线索清楚,详略得当;对各个朝代的杰出作家、经典作品和重大文学事件,概括准确,阐释精到。全书写法新颖,融理论和形象于一体,汇学术和艺术于一炉,在优美凝练的文字和浓郁的诗情画意中,生动展示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及丰富知识,尽显伟大作家的才情气概和人生智慧,追求演义的趣味性和学术的严谨性完美结合。
-
世界文学史徐峙等著多种视觉要素的有机结合让文学史变得轻松有趣200多位重要人物,300多部文学名著,500多同精美图片组合成一幅内容宏大的文化地图。本套丛书分上、下两册,以科学简明的体例、洗炼优美的文字、丰富多彩的图版、新颖别致的版式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将世界文学史全方位、立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如身处世界文学博物馆,在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为其提供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审美感受、想像空间及愉悦体验。
-
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范培松,金学智主编该书共四卷,自先秦苏州文学一直“通”到现代苏州文学,凡150余万字。书中还精选了各类具有很高的文献、文物价值的插图一百张。此书可说是1932年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面世以来,第一部标明“插图本”而又凸显地方性的文学史皇皇巨著。 从春秋时代吴国建城以来,苏州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文人才子辈出,文化积淀深厚,要比较全面、深入而系统地反映这一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学历程,是很有难度的。而《通史》直面难题,能高屋建瓴,从文学史方法论的更新、开拓入手,既从宏观上、又从微观上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目标,这种尝试是有益的。仅从文学史方法论的角度看,这部专著的创新意义和价值取向,已远远跨越了苏州的地域、文学的范围…… 首先,该书首创了苏州作家和苏州作品两个系列双线交叉、互补共进的史学结构。从历史上看,苏州籍作家不断走向全国,非苏州籍作家又不断流向苏州,情况错综而复杂。为了很好反映这种频繁的双向流动,该书比较科学地厘定了“苏州作家”和“苏州作品”这两个重要概念。从这一逻辑起点出发,编者将唐代在宦游时写了不少苏州作品的三位苏州诗太守——非苏州籍的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列为苏州作家;而对非苏州籍作家所写、又对苏州颇有影响的名篇佳作也广为采掇,按朝代有序地编为苏州作品系列。这种不见于一般文学史的作品系列,其中除每个历史时段均辟有“名篇佳作情满姑苏”专节外,还有“唐代诗人咏虎丘”、“《枫桥夜泊》及其接受史”、“唐代诗文聚焦下的草圣张旭”、“吴会风流:宋词与苏州”、“元曲中的‘天堂’苏州掠影”等很有特色的专节。《通史》这种作家、作品双线交叉而以作家系列为主的逻辑结构,这种立足史实,尊重史实,敢于打破文学史既定模式的创意与整合有方法论的启发意义。 其次,该书又锐意于边缘文学处女地的开拓,这更应说是一大创获。在历史上,苏州的文坛艺苑极为欣荣。宋明以来,文学、园林、绘画、戏曲等先后在全国领先;与此相应,更出现了文士云蒸、名家辈出的文化现象。如在明代,“吴中四杰”、“吴中四才子”、“吴门画派”、戏曲的“吴江派”等,或同时相交,或彼伏此起……他们都是多才多艺、文采风流的士人集群;而吴门画派一代代的传人们,也多工诗、书、画三绝,形成了绵延相传的“才子家族”;不少戏曲家也大抵是博综众艺,有些又是造园家……据此,《通史》在全国率先将边缘文学纳入文学史的视野,点面结合地体现了文学与戏曲、园林、绘画、书法、评弹等艺术的共时性交叉,具体地说,是首次将园记、咏园诗、题画诗乃至楹联这类最微型的文学样式等等,引进文学史的学术框架,开创了交叉文学史的先例。例如“吴门画派诗文”一章,就让人看到了为书画之名所掩的沈周、唐伯虎、文徵明、祝允明,看到了他们是如何萃诗文书画于一身而开辟文学新境的。 《通史》不但注意文学与多门艺术的横向交叉,而且还注意对苏州文学进行历时性的纵向开掘,梳理苏州作家、作品的来龙去脉,如对张继的《枫桥夜泊》、白居易的《忆江南》以及冯梦龙的通俗文学等,都辟有专节探究其接受史、影响史乃至生成史,至于不列专节的接受史,更比比皆是,其中好些论述,颇有发人之所未发的独见之明。《通史》这种纵横交错,时空相织的建构,无疑也具有文学史方法论的意义。接受美学创始人之一的姚斯曾指出,“只有当作品的延续不再不但从生产主体思考,而从消费主体方面思考……才能写出一部文学和艺术的历史。”此话虽矫枉过正,但有其合理性。《通史》以接受美学等新学科来更新文学史方法论,这种尝试对学术研究也颇有裨益。 该书又体现了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鉴赏批评三位一体而以文学史为主的有机构成。一般说来,文艺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鉴赏批评三个组成部分,而这三者总是有机地联结在一起的。但目前较多的文学史专著往往只是单一的史学叙述,不是缺少理论色彩,就是趋于简略的评介,缺少有重点的、具体而细致深入的鉴赏分析。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指出,“文学史里欠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这些都是难以想象的。” 苏州是文艺极为繁荣的历史名城、山水园林清嘉秀丽的旅游胜地,《通史》根据这一地区的文学史实,总结出与世推移律、江山助思律、景咏相生律、共鸣接受律、横向交叉律、合群功能律、迭用刚柔律、美善育秀律等八大规律。这种独特的发现,不但大多具有普遍的共性,而且又是从苏州文学特殊的历史实践中来,有血有肉地带着鲜明的地方个性。如景咏相生律,揭示了“文章藉山水而发,山水得文章而传”的美学原理,而且它是从苏州虎丘、枫桥、沧浪亭等众多山水名胜园林的景与咏互动增殖的历史中概括出来的;而合群功能律,既概括了苏州文学史上包括吴门画派在内的流派社团的成功经验,又对孔子“兴观群怨”说中的“群”字作了独创性的阐释,这是对文艺功能论极有价值的补充;迭用刚柔律,辩证地概括了苏州文学主导风格的节律性反复;美善育秀律,则又探讨了苏州为什么历来人才辈出,如云兴霞蔚,这也是人才学亟待探究的课题。对文学发展历史规律的总结,是研究文学史的重要目的之一,而某些文学史专著却忽视了这一点。《通史》强化了这方面的内容,也就强化了自身的理论深度和史学创见。 《通史》是史赏(析)交融。如对于作为兵家圣典和散文名著的《孙子》,从识见立意的高卓精深、议论逻辑的谨严连贯、一泻千里的气势美、拟诸形容以象其物宜、用字之妙与诗性显现等层面作了多视角的评论赏析,并首次把《孙子》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相提并论,将其推上先秦散文史“百家争鸣”的舞台。而陆文夫以刻画苏州世风民情的小巷文学享誉当今文坛,《通史》从吴文化的独特视角切入,解剖其执著的表现、宽容的批判、细腻的雕琢、幽默的情趣以及民俗的意识,给人以深永的品味。总之,以别具只眼的解读视角提供充裕的赏析性和品味量,是《通史》的又一特色。 《通史》对学术研究的方法论启示还在于:文学与文化的概念虽然层级不同,但编者却善于让二者互为表里,相与交叉,从而使《通史》成为一部既有文化广度,又有新意和深度的地方性大文学史。文化学和历史学通过文学而交叉渗透,这是《通史》在文学史方法论方面又一成功尝试。 当然,由于市级地方文学史至今尚无先例可供借鉴,因而不免有所不足。如对苏州籍作家的某些非苏州作品论析多了些,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冲淡“吴味”。不过,从总体上看,这是瑕不掩瑜的。
-
中国文学课堂李炳海,魏强主编118课专家讲述366篇名篇评介,2000段佳句妙语,45位名家评点,168则趣闻逸事,199次知识链接,860幅文学史图片再现文学社会生活原貌。
-
中国文学张梦新主编;林家骊[等]编《浙江省重点建设教材:中国文学》既是一门专业课,也是一门人文基础课,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许多学校片面强调学科科技知识,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试教育又造成重考分、轻能力的弊端。“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的积淀和内分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品质。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而思想道德素质是其灵魂。在体例上,全书分为七个单元:一、先秦文学;二、秦汉文学(以上由张卫中副教授撰写);三、魏晋南北朝文学(林家骊教授撰写);四、唐宋文学;五、元明清近代文学(四、五单元由张梦新教授撰写);六、现代文学;七、当代文学(六、七单元由陈建新副教授撰写)。每篇分为四个部分:1、作品介绍;2、作品;3、注释;4、阅读提示。鉴于网络的普及,我们又在每一单元的最后附有“相关链接”(由李如艳提供),为广大读者上互联网查询有关作家、作品的信息,提供一些方便。
-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胡经之主编胡经之,男,祖籍苏州,1933年出生于无锡。深圳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早年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解放后任无锡学联主席、苏南人民代表。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又留校攻读文艺学副博士研究生,师从杨晦学习文艺学,又从朱光潜、宗白华研究美学,融西方文艺学,美学于一炉。1958年始,不时发表文艺评论,著有《评〈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被《文艺报》聘为特约评论员,后又参加中国作家协会。1960年研究生毕业留北大任教,讲授文学概论、文艺美学、文艺学方法论、比较文学等课程。开发改革后,在国内率先开拓文艺美学新学科,在北大设立文艺美学硕士专业方向,为国家先后培育文艺美学硕士10余人,成为这一学科的重要力量。1993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为文艺学博士导师,获国务院颁发之国家突出贡献证书。1984年受张维校长之邀,来深圳大学参与创建中文系,历任系主任、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学院院长顾问等职。积极参与特区的文化建设和国内外文化交流,被选为中国文学会名誉会长、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美学学会会长、广东省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被聘为《文艺理论研究》、《四海-世界华文文学》等全国性刊物编委。主要论著有:《文艺美学》、《文艺美学方法论》、《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与张首映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获国家新闻出版署所颁"全国首届外国文学优秀著作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分上、下编,任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初版、1990年修订再版。获国家教育委员会所颁"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中国古典美学丛编》、《中国现代美学丛编》等,其中三种由国家教育委员会推荐为全国高校文科教材。现正在撰写新著《审美人生》。
-
现代性困境中的极端体验肖伟胜著几千年来,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依靠人自身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进行的。从这个角度和广义的人才概念看,也主要都是在进行各种形式的人才资源开发活动。领导者都是某一社会群体的组织者、指挥者、管理者与代表,开发人才资源是领导者的主要职责之一,开发的结果如何也历来是检验他们称职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凡是明智的领导者,都应该具有这样的历史眼光,表现出这一方面庄严的使命感。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承担起开发人才资源这一艰巨而又神圣的历史责任,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最主要、最根本的在于做到正确用人、善于用人,正确识人、善于识人,正确待人、善于待人。
-
属性和历史张龙海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