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
-
古老的回声王富仁著如何面对文学经典,这是一个问题。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筑成了一座巍峨的方城,但是这座城不设“九门提督”,没有兵卫和弓弩手盘查和射杀过往人等,阅读者自可进出两便,去留自由。于是,有纵马入城而又旋即飞马杀出的“草寇”——他们一个晚上可以吞下100万经典文字,像电影的快镜头一般迅速而模糊地经历漫长的“战争与和平”,然后挂一漏万或者全部排出;有进城之后终身对着一座小阁楼缠绵悱恻的“情种”——在他们眼里,所有的城市高楼永远都是木质的“红楼”,所有的现实人生从来就是前朝的旧“梦”。有进城之后就爬上中心广场那个演讲台的士大夫或者知识分子——他们以“日瓦戈医生”背后的人性问题为话由,面对现实,振臂高呼;有对城内建筑的材料、质地、音响、色彩、光影、线条、结构等问题感兴趣的“形式主义者”——他们讲究趣味、品味,喜欢在秋天剔食螃蟹脚尖的肉,喝点醉人的液体,然后吟唐诗宋词。有“心怀叵测”的偷师学艺者,主要考察技术和艺术,他们研究之后多半也要造一点楼阁什么的,或者造得更高,这叫“超越”,或者生怕人家有恐高症,造点平房,这叫“平民化”,或者造得更怪以至不蔽风日,甚至根本不造,只在那里乱堆一些砖块任其日晒雨淋草长莺飞,这也有说法,叫“解构”——这类人里面总是会有大师拔地而起的,因为一切大师都有这么一个偷师学艺的神秘阶段;有手上拿着研究课题的大学教师和研究人员——他们要进城去写一些规范的论文,参加城外的职称评定和社科评奖。此外,还有受了世界的气而躲进城散心的人,有晃进城打发那些总也打发不完的时间的人;有离毕业还远或者马上毕业的大学生……以上就是进入或者逗留文学方城的各种方式。但是,我们这套丛书将以何种方式入城呢?这取决于我们编辑这套丛书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为多数喜好文学的人贡献尽可能好的有关文学的知识、观念和阅读路径,我们希望我们的表述被多数阅读者轻松而愉悦地接受。于是可以肯定,我们这套丛书采用的入城方式决不会是上述任何一种。面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这套丛书既讲究专业性,提供专业性的把握方式和见地,又突破狭隘的论文路数,讲究清新、亲切、随意和文字趣味,视野宽广而又心细如发,重视感性、直指内心。这套丛书既非生气索然的研究,亦非流于滥俗的鉴赏,我们奉行的是一种“中庸之道”,有历史有领悟,有文有质,力图“文质彬彬”。这套丛书包括三册,即《古老的回声——阅读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感性的归途——阅读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和《远方的诗神——阅读外国文学经典》。愿你开卷得益。本书是“新锐经典阅读文丛”中的一册。面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本书既讲究专业性,提供专业性的把握方式和见地,又突破狭隘的论文路数,讲究清新、亲切、随意和文字趣味,视野宽广而又心细如发,重视感性、直指内心。
-
现代《文选》学史王立群著本书分为五部分。讨论了现代《文选》学的建立;对《文选》的编纂者萧统及萧统文学思想、《文选》成书以及《文选》本体分别作了研究。
-
中国现代文学精神解洪祥著本书自觉站在中国社会历史第三次大变动的历史高度和时代视角回看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的历史生成和演进轨迹。本书要描述和论述的是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的历史生成和演化。假如说站在中国社会历史第二次大变动的历史高度和时代视角看问题,主要是总结中国现代革命、中国现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学乃至其后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的话;那么,站在中国社会历史第三次大变动的历史高度和时代视角看问题,则除了总结成功的经验,还要、甚至尤其要总结中国现代革命、中国现代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学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中国当代文学精神牛运清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精神》力求以恩格斯所倡导的历史的、美学的观点为指导,将文学精神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中予以考察论证,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清理当代文学精神的行进轨迹。文学中既有生活流,更有意识流、精神流。文学精神的流变并非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更不会像商标那样可以任意更换型号。它如行云流水,自然运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中国文学精神郭延礼主编;郭延礼,武润婷著文学是翱翔于天地间的鲲鹏,而精神便是它的灵魂。中华文学之精神,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先后孕化出了先秦的高远,两汉的博大,魏晋的叛逆,唐代的豪迈,宋代的睿智,明清的反省,近代的启蒙。这部“中国文学精神”共七卷,即先秦卷、汉代卷、魏晋南北朝卷、唐代卷、宋元卷、明清卷、近代卷,是山东大学211工程汉语言文学学科标志性成果之一。试图在对中国文学进行“史”的研究的基础上,在学术上作进一步的探讨和深化。具体设想:以大文化视野把握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最具时代特征的精神,揭示它的文化意蕴,探讨其社会功能、美学意义和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在论述中具备当代意识,以期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中国文学精神郭延礼主编;孙学堂著文学是翱翔于天地间的鲲鹏,而精神便是它的灵魂。中华文学之精神,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先后孕化出了先秦的高远,两汉的博大,魏晋的叛逆,唐代的豪迈,宋代的睿智,明清的反省,近人的启蒙。这一切无不是中国文学的精髓,组结成中国文学的脊梁。巡礼中国文学精神所经历的这一条轨迹,将带给我良多的自信和启迪。唐代文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诗歌、散文、传奇小说、曲子词,无论哪一领域,都出现了大量有个性的作家和高质量的作品。从文学史发展的宏观视野来看,这是一个抒情文学蓬勃发展、叙事文学方兴未艾的黄金时代。以安史之乱为界,唐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大体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承汉魏六朝之余绪,贯以崭新的时代精神,创造了中国诗歌史上空前绝后的辉煌气象;后期启宋元文学之滥觞,推陈出新,开辟了文学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
-
中国文学精神郭延礼主编;孙之梅著文学是翱翔于天地间的鲲鹏,而精神便是它的灵魂。中华文学之精神,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先后孕化出了先秦的高远,两汉的博大,魏晋的叛逆,唐代的豪迈,宋代的睿智,明清的反省,近代的启蒙。这部“中国文学精神”共七卷,即先秦卷、汉代卷、魏晋南北朝卷、唐代卷、宋元卷、明清卷、近代卷,是山东大学211工程汉语言文学学科标志性成果之一。试图在对中国文学进行“史”的研究的基础上,在学术上作进一步的探讨和深化。具体设想:以大文化视野把握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最具时代特征的精神,揭示它的文化意蕴,探讨其社会功能、美学意义和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在论述中具备当代意识,以期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有音符的树许俊雅著本书是一部究台湾文学的重要作品。作者以精密的分析对台湾文学,尤其是日据时期的台湾,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围绕文学,对文化、社会、政治、习俗进行了多层面的观察,精微地透视了20世纪台湾知识分子的的精神历程,极富有历史感与现场感。
-
六朝文学吴功正,许伯卿著本书研究了六朝文学繁荣发展的社会背景、总体特征和基本历程,分别论述了诗歌、辞赋散文、小说、文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和作家作品及南北文学的不同特征及其互相融合的历史趋势。
-
文学与生存于野主编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外国文学卷。在编排上按照话题的形式,打乱时空,以内在的人文翔贯穿起来,考察了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整个文学史。下篇中国文学卷则以时间为序,分成五个时间段:远古、中古、近古、近代和20世纪。并以此为视点,去考察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本书力求做到内容涉猎广泛,体裁形式多样,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虽是普及性的读物,却能为读者开拓新视野,启发新思维,传递文化新信息。通过对这些既弘扬人文精神,又颇具现实启发意义的作品的梳理、剖析,希望能使读者于文学艺术的陶冶中受到精神的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