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
-
陶文鹏说中国诗歌史陶文鹏 著本书勾勒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脉络,介绍中国诗歌起源、发展、演变的历史,按照中国诗歌的发展规律划分历史时期,总结各时期中国诗歌的发展特点与艺术成就,评析代表性诗人诗作,帮助读者把握中国诗歌发展的规律、本质,领略诗歌的艺术之美。
-
郑永晓说中国散文史郑永晓 著本书勾勒中国散文发展的历史脉络,阐释中国散文的性质、发端、体制、流变和影响等问题,总结各个历史时期中国散文的阶段特点、艺术成就及总体风貌,间以散文名篇佳作赏析,帮助读者把握散文发展的规律、本质,领略散文的艺术之美。
-
尘几录田晓菲 著只有当我们看到陶渊明是多么深刻地植根于文学和文化传统,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对传统的革新。手抄本文化的世界变动不居,而这种流动本质在我们的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尚未得到正确的理解或重视。我们将会发现,陶渊明的诗歌文本,即使在诗人逝世之后,仍被后人不断地生产和创造。传统意义上那个“真正的陶渊明”,只是陶渊明众多可能的形象之一。 ——田晓菲 “校书如拂尘,旋拂旋生”,“尘几”是对校勘与编辑的完美比喻,也象征着我们对嘈杂无序的手抄本世界的云游。本书为田晓菲的学术成名作,旨在探讨读者如何积极主动地参与对“陶渊明”的生产和创造,从而勾勒出手抄本文化中的陶渊明形象被逐渐构筑与塑造的轨迹。通过检视文本传播的机制与历史,作者展现了中国中古时期文本的流动性,以及手抄本时代的文本如何因为后代的需要而被重新建构和变形。
-
赤壁之戟田晓菲 著“三国想象”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构建,就连“建安”本身也是后来形成的概念。早在三世纪后期,人们就已经带着怀旧的向往阅读建安时代的作品了。在后世浪漫化的三国叙述中,建安的意象,以其饮酒宴游、英雄气概、文采风流和男性情谊,一次又一次地复归,无论视作为潜文本,还是作为明确的主题。它渐渐地代表了一种失落的丰满,这丰满却从来都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它代表了一个已逝的时代,这个时代充满龙飞凤舞的传奇性人物,在他们身上,史实与虚构难解难分。 ——田晓菲 “三国”与“建安”经历了一个从历史走向文学,从史实走向浪漫化的过程,这是一场迷人而又影响深远的建构。作者跨越了诗词、小说、电影、电视等雅俗载体,勾勒出“三国想象”的变迁史,在文本细读中寻觅被选择性遮蔽的文化信息,再现那段“历史”如何被建构成我们心中的“三国”:建安风骨、慷慨悲歌、浪漫豪情。
-
烽火与流星田晓菲 著对梁人来说,他们的时代充满了崭新的开始,“新变”,及能量充沛的创举。他们生活在现下,完全沉浸于“此时与此地”,投入地经历每一个时刻。他们在智识上极为精微渊雅,精神上却又相当天真。对梁朝的文化精神最好的概括,不是“颓废”,而是“康强”。 梁朝覆灭之后已经过去了许多个世纪,它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份重要的遗产,但这又是一份让人感到不安的遗产,因为它和当代文化政治纠结在一起,展示了一些长期以来存在于中国文化中的问题。曾经一度数量庞大的文本现在只有零星的残存,南方帝国的辉煌就隐藏在这些断简残篇之中,后人从自己的目的出发对之进行诠释,这些带有隐含的动机与偏见的诠释更加扭曲了它们的光芒。 ——田晓菲 在烽火与流星照耀下的国土,一半隐藏在阴影里,这正好是对萧梁王朝的最好象征。本书试图为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勾勒一副肖像画,不仅探讨梁朝的文学作品,更旨在检视梁朝文学生产的文化语境,就此提出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文化史和文学史问题。
-
芦苇荡边读经典沙家浜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沙家浜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著沙家浜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是中共江南特委、苏常太公署和苏州县政府的驻地,是新四军的后方医院所在地、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的诞生地,留下许多遗迹、遗址和革命斗争故事。本书选取了苏南东路抗战历史中的9个小故事,以幼儿喜爱的绘本形式,用简洁的语言,生动的图画,讲述了在抗战岁月里,江抗、民抗、新江抗部队在受到日伪顽匪多重夹击,生存条件极为险峻的岁月里,他们克服敌人扫荡搜捕、医药奇缺、环境恶劣等困难,怀着对党的赤胆忠诚,团结和依靠当地广大的人民群众,与敌人灵活周旋。广大人民群众把战士们当作亲人,不顾自己安危掩护伤病员和医护人员。抗战部队和广大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攻艰克难,胜利保存“芦荡火种”,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深情。
-
中国人的心灵鲍鹏山 著这是一本非常感性化的文学史。鲍鹏山认为,文学是人类精神的避难所。本书通过对中国文学史上自《诗经》下至《红楼梦》三千年中国文学名家、名作的新异解读和诗意感怀,试图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与思想,展示这个民族三千年的理智与情感。在书中我们看到,感情热烈而思想敏锐的鲍鹏山,以其极富个性的文字带领读者,去寻找那些在文学中避难的心灵,去无限接近古人的真实情怀,去感受古代文学的大美大善、大哀大痛、大喜大悲。
-
乐死人的文学史 元代篇窦昕 著本书是《乐死人的文学史》系列图书中的元代篇。每本书的内容大致分为背景介绍、人物生平、作品赏析、知识拓展四个大板块。 每本书都首先介绍当时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学背景,然后引出当时著名的作家,介绍他的基本信息和生平经历,再赏析他的代表作品。接着用一篇小文章解读一个和作家或作品有关的文化或文学知识点,最后还有“欢乐谷”和“七嘴八舌”两个板块。欢乐谷用漫画的形式演绎一个和作家、作品有关的小故事。七嘴八舌则是让与作家、作品有关的人物发言,发表他们对这个作家或者作品的看法。
-
神游田晓菲 著无论在中古时代还是在现代中国,物与人都在不断移位,界限被打破,文化被混杂和融合。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是游历:头脑中的游历,身体的游历,无论是前往异国他乡,还是从北到南或从南到北,无论是进入佛教的乐园净土,还是游观幽冥。把行旅经验记载下来,使作者得以把这个世界的混乱无序整理为有序的文字,在这一过程中找到意义,找到一定的图案和规章。因此,本书的标题《神游》(Visionary Journeys),指的是那些精神之旅:充满了创造性和想象力、以一种高瞻远瞩的视野所作的漫游。 ——田晓菲 南北朝和19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两个与外部世界发生频繁遭遇的时期。异域的冲击与震荡,自我身份的反思与确认,都凝结在时人的行旅文字之中,呈现出文化剧变时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幻图景。
-
决胜全面小康李静,王月金 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国内考察活动,有二十余次涉及扶贫开发,其中有十几次是把扶贫开发作为主要内容。六年来,习近平数十次深入老少边穷地区访贫问苦。十八大以来的每年新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第一次考察都是到贫困地区。无论是太行山深处的特困村庄,抑或是武陵山腹地的偏僻苗寨,还是沂蒙山、大别山革命老区,还是祖国的南部边陲、西部高原,处处都留下这位“扶贫总书记”的深情足迹和暖人情怀。本书拟以习总书记扶贫考察的足迹为主线,通过习总书记二十余次的扶贫考察,既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生成与发展梳理出清晰的脉络,同时也如实记录习总书记深入老少边穷地区访贫问苦的动人时刻,在描绘中国扶贫脱贫的壮丽诗篇的同时,也展现出习近平作为新时代中国领袖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