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中国当代戏曲理论建设史述刘方政 著本书针对中国当代戏曲发展中的理论建设问题展开“史述”,其中主要包括对戏曲现状与未来走向的争鸣、对戏曲创编与演出的不同评价,以当时的论辩文章作为“说话”的依据,力求客观、真实地还原历史现场,为今后的研究做资料方面的理顺与铺垫工作;每次论辩过程梳理完毕之后,针对其性质、特点、局限和贡献,在戏曲理论史的链条上给予学术的判断与定位。
-
文学的基层力量杨彬著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呈金字塔状,基层写作构成了金字塔坚实的塔基。对当下基层作家、作品进行研究,是当代文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本书主要对湖北及全国的基层作家和作品进行研究与评论,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内容评析和审美鉴定,从而总结基层作家的创作经验和创作成就,促进当代文学创作的繁荣。如果研究经典作品和著名作家是锦上添花的话,那么研究基层作家、作品就是雪中送炭。本书旨在从学界的角度鼓励基层作家创作,以丰富文学的整体世界。
-
闻一多讲中国神话特装刷边本闻一多上古神话研究是闻一多十分重要的学术成果,从他20世纪30年代初任清华大学教职开始,到40年代初在西南联大撰写《伏羲考》、授课“古代神话”为止,时间跨度约十年。本书收录闻一多最具代表性的神话学研究成果九篇,除《伏羲考》《姜嫄履大人迹考》《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等经典成果外,还收录了普遍被人忽视的《东皇太一考》。他的神话学研究既运用中国传统的音韵学、考据学方法,又借鉴外国的民俗学、人类学理论,并把系统联想与严实的考证结合起来,颇具启发性和创新性。
-
广府文化 第9辑纪德君,曾大兴 著广府文化是一种粤语文化,也是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一种地域文化。本书是由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广府文化论坛”之论文精选。《广府文化》第9辑是“第九届广府文化论坛”的参会论文之精选,包括广府文学与艺术、广府学术与文化名人、广府历史与区域文化等论文,所选论文资料翔实,论述充分,新意扑面,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
跨学科(英)乔·莫兰 著,陈后亮 宁艺阳 译“文科无用论”大行其道,人文学科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危机,在这一背景下,“跨学科”的探索可以有怎样的作为?人文学科何去何从?乔·莫兰以深厚的学术史意识,探讨了我们如何将知识组织成学科,以及当旧的思维方式变得过时、不相关、不灵活或有了排他性时,如何将其重组成新的知识结构和联盟,或者说是“跨学科”的形式。作者讲述了跨学科变幻激荡的轨迹,追溯福柯、德里达、拉康、克里斯蒂娃、利奥塔等人的开创性实践,探讨了权力理论、女性主义、酷儿理论、精神分析、历史主义、生态批评等如何为人文学科打开全新局面。人文学科本质上是跨学科的,因为它们关注的是人类凌乱、无边界、无算法规则的状态,旨在研究人类创造意义的整个杂乱过程。所以我们需要通过跨学科来寻求改变与超越,鼓励学科之间的交流,并对组织知识的方式保持开放态度。
-
骈文研究莫道才 主编作为海内外骈文研究学界交流的学术平台,《骈文研究》集刊致力于搜集关于骈文这一中国传统文学体裁的优秀研究成果,计划每年出版一辑,此为第六辑。栏目及文章包括:骈文理论与骈文史、域外骈文研究,以及骈文叙录、民国骈文文献、读书札记和骈文研究新视野。共收录22篇文章,涉及骈文经典化、骈文形成发展个案考察、古文家的骈文、骈文在民族地区的传播等问题。反映了中国骈文研究学界的研究成果,为骈文研究者提供了学术前沿信息。
-
两汉谣谚发展与传播研究孙立涛著本书以两汉时期谣谚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致梳理历代文献,对这一时期谣谚作品的本事、出处、数量、类别进行了摸排,分析了谣谚作品多样的形式、内容、风格及其艺术表现力,考察了汉代谣谚的地域分布、不同类别作品的传播范围。通过分析汉代谣谚运用的场合与方式,对汉代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下层民众、文人儒土、太学生、朝廷官员及谶纬家、政治活动家运用谣谚文化的情形和动机进行了探讨。从传播的方式、载体和变异三个方面对汉代谣谚复杂的社会传播情况进行了考述;从谣谚艺术本身的发展与完善、官方相关政策的影响、人们日常精神需求三个方面对汉代谣谚文化盛行的原因进行了总结。
-
傅汉思中国古诗英译研究管宇著傅汉思(Hans Hermann Fran-kel,1916—2003年)是20世纪首位大量译介中国古诗的美国专业汉学家。目前,国内外尚无对其古诗英译的系统研究,与其学术地位极不相称。本书在全面搜集整理耶鲁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纽约“海外昆曲社”、华盛顿大学荣休教授康达维所藏档案文献和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傅汉思古诗英译的准备工作、选材、特色、影响和地位。研究发现,傅汉思古诗歌英译的题材是“梅”,特点是在兼顾译诗诗性的前提下充分再现原诗的诗性。傅汉思开启了西方对乐府诗的专题译介,影响了宇文所安、康达维等汉学名家的翻译与研究工作,推动了中国古诗英译和中国文学研究在美国走向繁荣。
-
紫藤花巷北辰这是一本长篇小说,作者以秘密战线斗争为背景,用“隐蔽”的手法,讲述的是发生在一个烟雨小巷中柔情蜜意的,也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小说剧情采用了回忆倒叙的手法来向我们娓娓道来,主角游俊和安鲁璠同时考上了大学,1937年青春的美梦被日寇的铁蹄践踏得粉碎,游俊和安鲁璠义不容辞的投入了革命中,两位都爱慕在家乡和自己一起从小长大的少女舒芸,国难之下匹夫有责,两个男孩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思考如何处理好国与家,情与义,民族的兴亡与个人的未来之间的关系。作者希望这本书是献给老年朋友的,只有不忘曾经的苦难,才能使苦难永远离开我们;这本书也是献给青少年朋友的,只有了解昨日的苦难,才能努力创造明天的辉煌。
-
三曹诗学与中国古代诗学精神李健著本书全面考察“三曹”“七子”的诗学思想,发掘其对中国传统诗学的继承、发展,揭示其原创性的理论贡献。“三曹”“七子”文学成就卓著,通过理论阐发,或借助于自身的创作实践,表达了系列诗学观念,形成了意涵丰富的“三曹”诗学。比兴诗学是继承《诗经》、楚辞的;感物诗学、文质诗学是接续先秦两汉礼乐文化的;文气诗学是曹丕等人的理论创造;风骨诗学是刘勰、钟嵘等对“三曹”“七子”及建安诗学精神的提炼,也属于“三曹”诗学的理论生成。每一种诗学都成为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内容,为丰富和完善中国古代诗学精神发挥了实质性的作用。“三曹”诗学作为一种诗学典范,对当下的文学创作和理论建构具有一定的启发。当代的文学创作和理论阐发可借鉴“三曹”诗学在艺术和美学上的开拓,进而推动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当代诗学话语与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