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中国营造学社史略林洙《中国营造学社史略》是我国第yi部研究中国营造学社史的作品,全书以详实的档案、严谨的考证、大量的图表,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营造学社成立的背景、奋斗的历程和践行的理念,可谓开风气之先,影响深远。王世襄先生亲笔为此书题写书名。此次新版,修正了旧版的部分讹误,补充了部分重要信息,同时以图表的形式生动再现了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先生考察古建筑的情境,用更丰满的内容,更优化的结构,使读者更为清晰地了解、认识营造学社所做的贡献。 ? 中国营造学社在20世纪初的建立和它后来开展的学术活动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我国近代科学技术史上十分突出的重大事件,不仅填补了旧中国科技界一项突出的空白,而且用实际事例向世界昭示了中国学人奋斗的决心、顽强的意志以及不可思议的巨大成果。——刘叙杰? 林洙以其多年对此热诚关注,阅读文献,走访故老,摘录梁、刘的手记,让当时情景得约略于眼前,使这种一丝不苟、锲而不舍的精神也能为后来学人所继承。——汪坦
-
清季民初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秩序胡鹏林 著本书系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本书以清季民初的中国文学为研究对象,阐述该时期中国文学形成了由文学学科秩序、文学生产及传播秩序、现代文学创作秩序、文学历史观秩序、文学理论秩序等要素构成的文学现代性秩序。同时,本书指出该时期中国文学现代性秩序的特点,提出这种现代性文学秩序既利用文学艺术的想象力与对抗力,又挣脱传统文化及其古典文学秩序的束缚,从而促进近现代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化。
-
安东尼·皮姆的翻译研究之迁移·译史·伦理王军著前欧盟翻译协会会长安东尼·皮姆,精通英、法、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和德语,能阅读葡萄牙语和意大利语,是当今国际翻译理论界杰出的学者之一,著作丰硕,学术观点卓诡不伦。本著介绍他在翻译史、翻译伦理以及从文本迁移角度研究翻译方面的贡献。
-
上古礼制遗存与早期文论形态关系研究余琳著本书主要研究上古礼制遗存与早期文论形态之间的相关性,分四个部分。部分将三代考古出土的实物遗存与传世之审美形态互相对比,获得两者在感性上的关联性;第二部分从符号构成角度切入古礼表意机制,探寻仪式表意体系的独特之处,并与早期文论的言语表意系统相比较;第三部分考察在古文论母题生成的过程中上古礼制所发挥的重要促进作用;第四部分研究上古礼制与文体发育之间的互动关系。本书系统地研究了上古礼制在早期文论形成过程中的综合作用,不仅在审美形态与思维构型上影响着文论发育,也形塑了先秦文体的发展走向。
-
中国当代小说与叙事自觉徐阿兵 著本书包含上下两编,分别从当下感与形式感两个层面,探究中国当代小说家的叙事自觉。所谓的叙事自觉,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文学意义、价值的明确意识和自觉追求。小说家的叙事自觉涉及诸多方面,难以尽数罗列;其中,对当下情境的体验、对小说这一形式的理解至关重要,我们可称之为当下感与形式感。当下感与形式感的关系可描述如下:首先,它们不是对中国当代小说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而是对当下小说意义与价值之来源的谨慎探访。其次,它们之间并非通常所说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而是从不同角度对小说家的叙事自觉的粗略描述。后,当下感与形式感均是开放性的,都包含诸多内在层次,其中又有某些层次居于相对突出的重要位置。本书精心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以个案考察和“散点透视”的方式,解析当代小说家如何体验当下、反观日常,如何体认小说形式、延续文学传统。常见的“叙事”分析,或聚焦于“事”的题材类型,或聚焦于“叙”的技术手段。本书所讨论的“叙事自觉”,不仅仅是叙事题材和叙事技艺的自觉,更指向叙事观念和叙事伦理的自觉。作者试图说明,小说家的叙事行为及其效果,是由他们的当下感与形式感所共同决定的。
-
遗产保护新理念户晓辉著通过深入阐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三大纲领性文件(《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的新理念及其与中国实践民俗学的内在关联和价值同构,本书认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前提和根本旨归在于以现代价值观为公识来重估文化遗产的普遍价值,并以此作为衡量一切文化实践与制度实践的底线伦理。遗产保护新理念,一指遗产保护的新理念,二指遗产保护着新理念,即遗产保护的间接对象和终极目的是新理念。所谓新理念,就是以维护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为主旨的现代文明理念。
-
当代比较文学陈戎女 主编《当代比较文学》为系列综合学术辑刊,聚焦近年来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为核心的人文社科研究热点和前沿讨论,广采国内外学术方家的弘论与青年学者的新锐之思,其主要宗旨是融合中外,汇通古今,叩问智慧,涵养精神。《当代比较文学》由乐黛云、阎纯德等文学研究界学者担纲学术顾问,学术委员会成员由陈跃红、戴锦华、高旭东、大卫•达姆罗什(David Damrosch)等多位海内外知名学者组成,本刊的学术权威性不言而喻。《当代比较文学》第十一辑设有栏目“纪念严绍璗先生专栏”“电影研究”“古典学研究”“学术访谈”“比较文学研究”“经典与阐释”“书评”“会议综述”等,所关注的学术经典问题和热点问题更为广泛。
-
德意志意识形态[德]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全称《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是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年秋至1847年5月前后合写的哲学著作。在他们生前只发表了其中第2卷第4章,1932年次以德文全文发表。全书共2卷,第1卷主要研究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观点。第2卷批判了各种所谓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这一章中次对历史唯物史观作了系统阐述。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典。本次出版保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文原版的全貌。
-
重组的文学场黎杨全 著文学创作与接受并非个人心灵独语,总是“制度”中介后的创作与接受。新媒介对传统文学制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建构了网络文学制度。本书对新媒介文学场域的组织机构、行动者及其关系进行了总体考察,并探讨文学网站对作家制度、读者制度的建构,先锋派对文学制度的重构,以及文学批评制度的裂变、著作权制度的变革与新媒介语境中的经典化制度问题,认为经典总是场域行动者合力的结果。
-
科幻产业的未来版图三丰作者认为,科幻产业的核心部分是一个以科幻创意为内核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子集,即“科幻文化产业”;而它的延伸部分是与旅游、教育、制造业、城市建设、科技创新等产业融合形成的“科幻 ”新业态,称为“科幻相关产业”。科幻文化产业和科幻相关产业共同构成了科幻产业体系结构。《科幻产业的未来版图》就是依据这一结构组织编写而成的。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科幻文化产业篇和科幻相关产业篇。篇中的每一章都针对科幻产业的某一个板块或业态,在充分梳理和理解近期国内外这一领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做了深入思考和总结,并为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这些篇章并没有涵盖科幻产业全貌的企图,而是以专题切入或案例解析的方式聚焦于产业各个板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特征、新趋势、产业融合背景下的科幻产业理论建构科幻产业的未来版图新问题或新动向,力图提供有价值的洞见。编者希望本书成为科幻产业研究的一个新的坐标系和新起点,激励更多的学者和同仁进入这个新兴的领域,进行更为深入的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