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人文书简陈思和本书精选陈思和与多位国内外学者沟通交流的信件,共收55封,分为四辑:辑是“与人文精神讨论有关的书简选”,与日本学者坂井洋史和华东师大教授王晓明“寻思人文精神”;第二辑是“与文学评论有关的书简选”,畅谈莫言、严歌苓、林燿德、张炜、程乃珊等的创作;第三辑是“与主编《上海文学》有关的书简选”,阐述作者主编《上海文学》杂志的意图、理念和具体编辑方针等内容;第四辑是“避疫期间的书简选”,是陈思和在疫情期间撰写的几篇新文。书信是陈思和多年来从事文学批评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保留了文学批评的严谨性,更注重可读性和趣味性。陈思和通过这些“书简”传递和交流信息,回应争论和批评,阐述立场和观点,是他以文学批评的特殊形式介入人文精神重塑、文学创作活动,以及阐释和构建文学理论,从而关照社会现实的重要实践。
-
行动如何可能李国华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石和,其文学背后的思想同样具有基石和性的意义。但不管其思想和文学孰先孰后,何者更为重要,对于读者来说,无法避开的缠绕是,鲁迅的思想往往是从具体的文学形式中表达出来,鲁迅的文学也往往根迹于其思想中具体的逻辑常项。因此,如何通过鲁迅创造的文学形式来抵达鲁迅思想的隐秘所在,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书着眼于此,用心淘洗鲁迅留下的各类文本的文学形式与思想之关系,究明鲁迅文学的一个重要思想脉络,即在现代中国,面临古今中西之间交错所带来的变革和动荡,行动如何可能?本书首先讨论的是鲁迅留日时期思想的基本面貌,勾勒的是与章太炎的“自性”的关系,彰显鲁迅在思想层面对于行动的理解和渴望,接着讨论与“自性”关联的主体建构问题在《野草》、《故事新编》和旧体诗中的展开,着力分析思想与文学之间的关联,显影鲁迅重建行动之可能时的思想困局、历史哲学和自我安慰,后是接续文学分析的脉络讨论鲁迅在《呐喊》《彷徨》等小说集中的部分小说,展开具体历史语境中的小说细读,澄明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理解,讨论其在历史实践的维度对行动如何可能的思考及相应的文学形式的特质。总之,本书试图以“行动如何可能”为基本问题,追踪鲁迅文学背后的基本思想脉络,以期引发对于鲁迅及中国现代思想与文学的不同讨论。
-
纯粹·时间的美学张清华文学评论家张清华从“时间修辞与当代文学的美学演变”“中国当代文学的走向及评价纷争问题”“世纪之交以来诗歌流向的几个问题”“当代诗歌中的地方美学与地域意识形态” “从文化地理观察中国当代诗歌的一个视角”等议题展开叙述,对莫言、余华、苏童、食指、海子等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精当、恰如其分的评价,言他人所未言,角度独到,内容深刻,是一部值得细读的文学评论精品集。
-
鲁班工坊建设的标准化模式研究与实践王娟 霍琳本书共计七章,章对我国职业而教育国际化发展进行了综述与分析;第二章分析 了鲁班工坊国际化合作与服务的理论基础和国际经验梳理了鲁班工坊发展进程;第三章分析了鲁班工坊的定位并对已建成鲁班工坊进行了比较研究,总结了鲁班工坊取得的成效;第四章概括梳理了鲁班工坊组建模式和运行机制及鲁班I坊建设的制度与保障体系;第五章,提出了鲁班I坊建设的标准化模式:;第六章,提出了鲁班工坊持续建设与发展路径;第七章,鲁班工坊个案研究。
-
童诗的炼金术闫超华本书辑录青年诗人、批评家闫超华的童诗随笔20余篇。作者以诗人和批评家的双重视角描绘了童诗的“世界地图”,笔涉金子美铃、窗满雄、史蒂文森、特德·休斯、汉斯·雅尼什、希尔弗斯坦、罗大里、佩索阿、蓝蓝、金波等作家、作品及相关话题,是国内首次系统地论述国内外著名儿童诗人的论著,也是对中国当下青年童诗写作的一次梳理和探寻。本书对每位童诗作家的童诗主题、童诗方法、童诗理念等加以细致解读,是献给孩子、家长和老师的诗教诗学的精美礼物。
-
我的身体里住不下13个人[日本]晴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即所谓多重人格障碍,简单地说就是同一个身体中存在着不同人格。本书是关于患有多重人格障碍病症的主人公晴和12个分身共同现实生活的故事。晴自幼患有多重人格障碍病症等心理疾病,为解决生活困境,诞生出多重人格分身来处理不同情景下的问题。不同分身性格、爱好、特长各不相同,有喜欢摄影的洋祐、有喜欢二宫和也和时装的结衣;有性格冷静的理科男圭一、有喜欢植物、对味觉和痛觉较敏感的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希望,那就是“希望晴能一直活下去”。13个声音共同讲述了一个真实、充满关爱又具有启发性的故事。
-
起死与采薇祝宇红鲁迅糅合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并对其进行重构,撰写了八篇短篇小说(包括《补天》《奔月》《铸剑》《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合之为《故事新编》。《起死与采薇》通过对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的细读,联系各篇创作过程中的历史背景,对鲁迅糅合今事改写古事、以今释古或以古喻今的意旨进行了勾沉索隐式挖掘。本书抽丝剥茧,发掘鲁迅文本中的微言,以《起死》始,以《采薇》终,一首一尾串起《故事新编》的文化传统反思和知识分子批判的双重主题。鲁迅在这些短篇小说中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是同时代知识分子所共同关心的,本书为进一步深入了解近代中国文化界所面对的关切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
小说符号学分析张新木 著法国符号学理论在文学研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书是探讨符号学理论在小说叙事中的运用的理论专著。全书主要从叙事符号的角度展开,即从叙述主体与话语、叙事文本的时空维度、文学作品的叙述结构、人物符号分析、文学描写符号分析、文本的开放性等层面进行理论梳理,总结了法国符号学理论在考察文学作品时的主要规律和特色。在此基础上,选择法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小说文本作为分析对象,运用符号学理论进行条分缕析,并指出符号学理论在文本分析运用中的一些不足,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
《天婴室丛稿》整理与研究唐燮军,周芃陈训正作为协助宁波知府推广新式学堂的清末举人、全程参与辛亥宁波光复的主要功臣、主持编纂民国《定海县志》《掖县新志》和《鄞县通志》的方志名家、合作创办并具体负责《宁波白话报》《天铎报》《商报》日常事务的著名报人、1920年代末的浙江省府委员兼杭州市长、抗战时期的浙江省临时参议会议长,诸如此者,皆系慈溪人陈训正(1872—1943)在其七十余年人生旅程中所曾出演的角色。《天婴室丛稿》辑与第二辑,作为陈氏传世诗文集,记录了其生前行迹、治学生涯、心路历程。本书分为三部分,一是结合冯君木《回风堂诗文集》、沙孟海《僧孚日录》、徐珂《心园丛刻》、应叔申《悔复堂诗》等文献的相关记载,查考《天婴室丛稿》所录诗词文的写作背景或写作时间;二是将作于1934年之前而《天婴室丛稿》未曾收录的诗、词、文,汇聚为《陈训正诗词文补遗》,作为全书的附录;三是全面梳理陈训正文学创作的轨迹,系统考察陈氏文学观念的变迁,并将考察结果以“前言”方式加以呈现。
-
传记文学新论许菁频作为人的文学的集中体现,传记文学集真实性与文学性为一体,是对无限丰富的生命体验之记录。从古代、现代至当代,传记文学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其间,虽然传记文学不论是审美特性还是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其文学性与历史性兼备的精神内涵亘古不变,仍通过立体的、形象生动的人生样态映照社会现实,给人体悟、促人反思、赋予人积极乐之生活态度。《传记文学新论》以古代自传文学、现代传记文学和当代传记文学为研究对象,通过现象分析与理论研究的结合,厘清传记文学自古至今的演进过程,以示例选读佐证规律的探讨,揭橥其发展之堂奥。此书对彰显传记文学的阅读魅力,拓展传记文学研究的视野,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