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文学理论周宪二十世纪是知识生产"大转型"的世纪,文学理论则是名副其实思想先锋,它的发展不但彻底改变了这门古老的人文学科的面貌,也深刻影响了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这个世纪最重要、最新潮或最有影响力的思潮,一个接一个地登上文学理论的舞台。文学理论在这个世纪经历了一系列重要转变,从其现代范式向后现代范式的转型最为显著,它们突出地呈现在文学理论的若干基本问题之中。本书聚焦于四个基本问题的从现代到后现代范式转型: 知识学与理论取向,话语与文本,意义与阐释,意识形态、认同与经典。
-
民国侦探小说史论战玉冰 著本书以民国时期(1912-1949年)的侦探小说翻译及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当时报纸杂志刊载及单行本出版的侦探小说作品为立论基础,以民国时期的侦探小说发展史为研究重心,兼及对于晚清、民国侦探小说的都市起源、公案传统、域外译介、代表性作家作品、形式特征(含叙事模式)及思想价值等方面的考察。一方面努力梳理出民国侦探小说的类型演变轨迹与文学史发展框架,即为“史”的描述;另一方面尝试在其中提炼出民国侦探小说的现代价值内涵与自身形式规定性,即为“论”的阐释,以史带论、史论结合。
-
文体观念与文学教育黄春黎 著本书立足于文体的体制规范、风格特征与功能意义,结合不同文体形成、嬗变的历史环境、人文因素以及文学教育的若干现象,以不同文体的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各体文学文本的教育方式。侧重以中国古典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兼及儿童文学,在继承传统文体学理论基础上,借鉴西方文体学理论,按照古典散文、古诗词、古典小说以及现当代散文、诗歌、小说等文体分类,将文体学理论与文本细读相结合,阐发文体观念与文学教育之间的关系。
-
《宋文鉴》研究邹阳《宋文鉴》是研究北宋文学不可或缺的文学总集,在“以文为鉴”编纂宗旨作用下,选录的赋是吕祖谦有意建构北宋赋史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他“文道并重”的学术思想。选诗“兼采诸家”,同时又有一种“资政”倾向,并确立了苏轼、黄庭坚、王安石的北宋诗歌典范地位。选入奏疏数量最多,有名臣倾向、名家倾向和类群倾向。选录的赦文、记、题跋、乐语等亦堪为典型。由于《宋文鉴》收录诗文数量巨大,后世曾有人对其进行选编,各有得失。此书稿侧重文学与文献研究结合的思路,对《宋文鉴》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类型书中,未有以“《宋文鉴》研究”为题的专著。
-
波兰诗选)林洪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典诗歌文库·波兰诗选》选译了波兰百位诗人及其三百三十首诗歌,上册为古代、浪漫主义时期、现实主义和青年波兰时期,下册为现当代时期,按照成就和创作数量而选定每位诗人的诗篇数量,全面而丰富地反映波兰诗歌的全貌,包含了波兰从古至今各个时期著名诗人的诗歌选集。以一般的眼光看来,波兰或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大国,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大的国家,经历了几个世纪曲折艰难的历史,五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各种题材、体裁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尤其是波兰的诗歌,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或优美清新、或哲理深刻、或热情澎湃、或斗志昂扬,其精神高度无愧于世界一流。在本书中可以看到现存最早的波兰语诗歌《圣母颂》,作为波兰国歌的《波兰军团之歌》,“波兰文学之父”米科瓦伊·雷伊,十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扬·科哈诺夫斯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沃什、希姆博尔斯卡,当代著名诗人鲁热维奇、赫贝特、扎加耶夫斯基,等等,还有更多不易得见的诗人佳作,完整地展现了波兰诗歌的精彩画卷。本书由林洪亮先生领衔翻译,并撰写长文概述波兰诗歌发展简史,同时收录张振辉、易丽君等先生的译作,三位主要译者均为多次荣获国内外勋章的波兰语资深翻译家,可谓珠联璧合,是波兰诗歌汉译的集大成之作。
-
中国当代文学选本王昕朋《中国当代文学选本》是中国言实出版社为“中国政府出版品国际营销平台”量身定做的文学板块,其目的是及时地向读者推荐和介绍中国当代最新文学创作成果,促进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向世界。入选本书的文学作品,均为新近在国内报刊公开发表过,并且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一定影响的优秀作品。
-
历史召唤 时代歌声张立杰、李宝杰《历史召唤 时代歌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纪念文集》手稿收录了来自《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和《音乐天地》的30余篇文章,书稿分为3个篇章, 分别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文艺方向”“《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音乐创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艺术教育”,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文艺工作者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和精神的学习体会与心得,有助于提高读者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认识。
-
小学家长不能忽视的那些事赵晓庆《小学家长不能忽视的那些事》为东北育才学校一线教师赵晓庆亲自操刀,打造43个对小学家长们的建议集合,结合了家长自身、亲子关系、全人教育、家校学习、家校合作共五个板块,从学校和家长两方面角度对孩子的整体教育进行了立体化的整合,全方位打造适合中国小学家长的教育读物,旨在教育孩子从家校两方助跑,两方互补。作者以教师、家长双重身份出发,列出43条具体的建议给孩子家长,结合多种具体的案例并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每条建议都具有很好的实用性,为小学家长指点迷津。
-
火车上的安娜孔朝晖果戈理、冈察洛夫、托尔斯泰、契诃夫、别雷、马雅可夫斯基、曼德尔施塔姆、阿赫玛托娃、叶赛宁、布尔加科夫……12位作家的12种命运串联起 19—20世纪俄国文学中的城乡叙事。在俄罗斯漫长而曲折的现代性进程中,从乡村到城市的叙事空间转换构建出一张文学与现代性的关系网。通过总结两个世纪以来各阶层俄国知识分子书写城市与乡村的不同策略,本书展示出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俄国其进步之艰难,道路之迂回,正是因为官方与民间、政界与思想界,在“城市与乡村”“农民与土地”“西化与传统”等现代性根本问题中的冲突始终未能和解。而现代人在这冲突漩涡里的觉醒、激情和惰性,反抗、毁灭与妥协,就是典型的现代性体验。火车上的安娜·卡列尼娜,正是这一体验的绝佳隐喻。
-
批判的限度[美]芮塔·菲尔斯基 著,但汉松 译【图书简介】为何批评家必须揭开文学作品的神秘面纱,为之祛魅?他们为何坚信文字总在隐瞒某种真相,而自己的任务就是揭示未被言说或遭压抑之物?《批判的限度》是《文学之用》《现代性的性别》作者芮塔·菲尔斯基的代表力作,挑战文学研究领域的主导阐释模式——批判,从哲学、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探索批判的边界,揭示批判的盲点,引领读者深入思考批判的本质和意义,激发读者挖掘更具创造性与多样性的阅读、批判实践。菲尔斯基将“批判”作为一种文类、一种思潮,通过追踪众多思想家、批评家的经典文论中共有的论证模式,为我们探究艺术作品与社会世界的关系提供了全新路径。菲尔斯基认为批判将诸多可能的阅读模式排除在外,且并不能确保会产出严谨或激进的思想。她提出,文学学者应尝试她所称的“后批判阅读”,无须再如侦探般在文本背后搜寻隐藏的原因或动机,而是要将自己置于文本之前,探索文本所蕴含的无限可能。本书中,菲尔斯基妙语连珠,以精妙的论证为读者亲身展现了优秀文学批评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