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上海文学发展报告.2022徐锦江 编本书着重对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上海文学、国内城市文学、网络文学的发展状况和动态进行梳理和分析。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爆发,随之笼罩全球。在疫情压力下,众多上海作家既继续个人创作的脚步,依然发表新作;上海的文学期刊与文艺出版业也陆续推出了题材和审美相当多元的作品,获得国内外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上海的诸多文学活动稍作调整后同样努力坚持,紧紧联络着作家和读者。本书以两年为周期,对上海创作状况进行整体性的扫描和简要评析。
-
媒介突围王小英 著中国网络文学的兴盛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独特文化景观,也是网络文学不断进行媒介突围的结果。该书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对网络文学发展历程中不同样态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文本细读,深度剖析了网络文学融媒体实践的典型案例,指出网络文学跨界的关键在于建构超级符号;通过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的对比,总结出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网络文学需要更高的思想情怀、价值引导和艺术审美,以真正实现其媒介突围,延长其生命力。
-
文明守夜人草树 著《文明守夜人》是诗人草树撰写的一部关于当代诗歌艺术的随笔集,作者以现代性诗歌美学标准,选取了多多、昌耀、于坚、杨键、韩东、吕德安、陈先发、张枣等个人性特征突出且有持续性、在当代专业诗人的心目中认可度高的经典化诗人和莫非、毛焰等风格独特的诗人,发掘出学院派没有论及的他们的诗学深度和新转变,这部作品深度剖析十位典型诗人,是当代中国诗歌批评不可多得的独特样本,对确认当代诗的价值和厘清新诗的困惑,有重大意义。
-
《夷坚志》的故事类型与传播研究王瑾 著《夷坚志》是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一部志怪小说。本书稿以其故事类型为研究对象,首先综合大量相关的典籍史料综述《夷坚志》研究和版本情况,然后从故事类型、续作仿作情况、收录与传播等方面进行分析,解读其对古代小说题材的开拓、对《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传》等著作以及文言小说选本、古代戏曲改编的影响,最后介绍后续改编版本。
-
先秦文学与文化赵逵夫,韩高年,马世年 编《岭南学报》以刊载中国古典文史哲研究论文为主,每期往往都有相关领域知名学者的文章。本辑为专辑,题为“中国文学里的他者”,集中刊载文学方面的论文。
-
寻找我们的表达佩德罗·恩里克斯·乌雷尼亚 著本书是多米尼加文学批评家恩里克斯·乌雷尼亚的代表性著作,是论述现当代西语美洲文学与文化史的经典文献。19世纪开始,拉美各国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后,怎样实现“文学独立”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乌雷尼亚回顾了拉丁美洲文学的探索历程,希望不切断与欧洲文化传统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寻找拉丁美洲自己的表达,构建拉美的文化身份。
-
上海文学散步蒋俭 著钱锺书写《围城》时的住所,胡适在上海时期的居所,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的发生地,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相识地,戴望舒的新婚居所,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的足迹,施蛰存、“新感觉派”与愚园路的渊源,朱自清在福州路杏花楼的婚宴……千姿百态的上海,处处有故事。每个看似不经意的角落、不起眼的建筑,都可能曾有某位作家名人的身影,而跟着这些作家的足迹在上海这座城市散步,发现他们的旧居、工作地以及他们笔下的现代文学名著诞生的地点,这也是时下年轻人在上海进行深度游、微旅游的一种重要方式。本书选择48位文化名人,236处地址,以散步形式带领读者探索他们在上海留下的足迹,勾勒他们在这座城市的过往。图文并茂,整理出各区的5条散步线路,从人文地理的角度入手,使得作家的踪迹可读可访,让读者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里尽情穿梭的同时,也亲身梳理出一部独特的现当代上海文学小史。
-
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李浩 著本书初版曾被认为是“迄今第一篇从家族文化角度研究关中地域文学的力作”(卞孝萱语)。作者从人地关系的理论前提出发,运用“地域-家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唐代关中地域文学进行探讨,对与文学发展具有关联性的关中地域文化和关中士族的历史事实进行整理,对本地域文学的发生机制重新诠释,在此基础上为唐代关中文学进行定位。作者标举关中文化精神、关中文学士族、关中文学群体等范畴。对牛李党争、唐代关中士族教育、苏绰文体改革、窦叔向家族贯望、《皇唐玉牒》编撰者、李白世系中的谱牒与属籍、柳宗元的婚配与子女等问题亦提出独到的解释。本书出版后曾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陕西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荣誉。本次新版,作者据近20多年来新出文献和国内外地域文学与士族文学研究的新成果,对原书进行了新的订正,代表作者对此论题的**见解。
-
唐诗的文本阐释李浩 著《唐诗的文本阐释》酌采现代诠释学与中国古典阐释学的理论方法,侧重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对唐诗艺术美进行现代诠释,分别从境界呈示、宇宙意识、模糊思维、空白艺术、情感体验、自然书写、语言技巧诸端对唐诗文本进行细读。作者以“性原理”为圭臬,强调原典优先,故虽移形换步,但念兹在兹的仍是唐诗文本。该书初版于三十多年前,在推广经典阅读、建构经典阐释方面做了积极探索,有助于引导读者步入唐诗艺术美之堂奥。该书原版曾先后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1995年)、第一届全国大学素质教育优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2012年)、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材奖一等奖(2012年)等荣誉。该书曾名《唐诗的美学阐释》,新版据实改为《唐诗的文本阐释》。新版同时广泛吸纳了近年来海内外学术界的新成果,对相关内容也做了较多的修改订正。
-
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土族研究李浩 著本书主要考察唐代关中、山东、江南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的构成、流动及其演变的历史过程与基本特征。全书分三编:上编为总论,下编为分论,附编为个案研究。作者提出“唐代三大地域”与“唐代文学士族”的概念,并将文学士族这一特殊的文人群体置于地域文化背景上,运用“地域一家族”的研究策略,对文学士族发荣滋长的“内在理路”与“外部环境”做互动分析。对与文学士族相关的贤能标准、陈寅恪士族理论、诗赋取士、士族教育、士族婚姻与信仰、士族迁徙及归葬等问题亦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纵深开拓。作者用思想史、社会史和文化地理学的成果来激活文学史研究的创新思维,拓展文学史研究的领域:学术史的反思与问题意识并重,一般概括与个案分析相结合,对唐代文学研究本身亦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本书出版后曾获中国高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并由松原朗等翻译,日本研文出版社推出日译本。本次新版,作者广泛吸收了学术界的新成果,对原版进行了力所能及的增订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