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如何写出一篇好小说兰迪·英格曼森,彼得·艾克诺米 著这是一本关于小说写作的完整指南。出版一本优秀的小说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从一般写作者到赚取版税的作家,本书旨在指导你向前迈进的每一步。阅读此书,你将收获以下技能:战略规划:确定你在出版路线图上的位置;从一个故事中发现每个读者都迫切想要的东西;在一个有市场价值的类别中立足……构建小说:构建一个真实的故事世界;创造可信的、不可预知的角色;用现代小说的六层复杂性构建一个强有力的情节……编辑小说:自上而下编辑你的故事结构;修复破碎的场景;润色人物的行动和对话……
-
明代文学论丛刘尊举,马昕 著本书是明代文学研究领域青年学者研究成果集,辑入论文18篇,覆盖诗歌、散文、戏曲、小说各文类,涉及文本、文体、文论、文献诸层面。既有对典型作家、具体文献的精细解读与考辨,如李东阳、李梦阳、谢榛、徐渭、胡应麟、邢侗、《诗薮》、《艺苑卮言》等;也有对文学流派、文学体裁的重新审视与考察,如台阁体、格调派、竟陵派、小曲演进、小说标目等;又有对创作现象、理论内涵的深刻剖析与阐发,如“古学渐兴与复古诗学”“诗史传统与乐府变运动”“诗之观人”“文体误读”“散曲历史观”“小说虚构论”等;还有对学术史的专门讨论。
-
学林新语刘景松 著本书共收录文章28篇,皆已发表在《澳门日报》《澳门研究》《澳门理工学报》《教师杂志》等刊物上。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学林新语、评论纵横、创作天地、名家访谈。学林新语篇对林中英散文的文学价值、卢湘父的文化追求、程祥薇诗词的文化意义等进行了阐述;评论纵横篇对《面海三十年》《她说:阴天快乐》《鲁迅和顾颉刚》等文章进行了独到的评述;创作天地篇收录了作者不同阶段的文学作品,既有叙事也有人生感悟,颇为生动;名家访谈篇则是作者对杨允中、杨义、金国平的访谈。
-
宋代巴蜀杜诗学文献研究彭燕 著本书从文献学和学术史的角度,研究各种宋代巴蜀杜诗学文献的特点及其间的错综关系,探索其整体风貌、发展脉络及其在整个杜诗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
晚清白话报章与现代女性意识的萌芽曹晓华 著晚清白话报章是文学语言文白转型的重要构成,与中国现代女性意识的萌芽息息相关。本书通过分析晚清白话报章的语言型构、文章体式和意识构建,揭示语言与性别的关系,以及文学汉语转型背后性别权力话语的调整与重构。全书分上下二编,上编依照晚清白话报章具有代表性的文类展开论述,下编则重新审视家国同构框架中女性意识及女性书写的流变。本作借助晚清白话报章勃兴和现代女性意识萌芽的双重视角,观照20世纪之交的文学汉语转型与性别观念演进的互动关系。全书分上、下编,共七章,分别从文体变革和家国启蒙框架切入。本书初稿曾获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七届妇女/性别研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三等奖。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海外视野李凤亮等 著当代海外华人学者中,有一批专事20 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批评家和理论家,其代表人物如夏志清、夏济安、李欧梵、张错、刘绍铭、王德威、郑树森、周蕾、奚密、史书美、张英进、张旭东、刘禾、王斑、唐小兵、刘康、鲁晓鹏、徐贲、赵毅衡、黄子平、许子东、孟悦、陈建华、刘剑梅等。他们大多在中国大陆或台湾完成大学学业,后出国继续攻读学位并在境外(含港澳台)学术机构从事20 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其思想既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又深受当代西方批评理论影响,是西方与中国批评理论之间的“交叉地带”。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研究一度封闭单一的视角,将跨文化、跨学科、跨语际的研究观念投射到国内,形成了20 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多重边界”“多重彼岸”“多重比较”的特点,其直接参与及影响所及,在某种意义上已改变了文艺理论与20 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总体格局。21 世纪以来,对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的考察日渐成为跨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这一涉及20 世纪中国文学、文艺理论、比较文学、海外汉学、华侨华人研究诸领域的论题,随着海内外学术交流的频密,其学理意义与实践价值得到不同科际学者的关注和思考。在“批评理论”研究不断受到重视的语境下,海外华人学者的跨国(境)批评实践,为国(境)内学者提供了一个考察当代西方批评理论、20 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崭新而特别的视角,其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建设的借鉴意义格外突出。本书从六个方面考察了当代海外华人学者的批评理论,分别涉及海外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整体观”、“晚清文学”观念的崛起与研究格局的扩张、比较视野中的“海外张学”、“革命叙事”的“再解读”、现代性视野中的“上海研究”、海外“华语电影”研究的跨文化批评模式等。作者力图以专题的方式,揭示当代海外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些主要领域及焦点问题,从“彼岸的现代性”视角,推动海内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多重比较,从而推进现有的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反思。
-
中国现代文学郭建玲 著本教材以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留学生、高年级汉语水平留学生为使用对象,将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汉语教学有机结合,将文学史与文学作品有机结合,选取能代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进程且体现中国现代文学特质与成就、具有丰富的跨文化因素、符合留学生接受水平的作品(或片段)为内容,穿插文学史常识,进行编写。供一个学期(16周)使用。教材侧重常识性、通俗性和可读性。具体表现为:1.语言上,难度适中,能够适合中级以上汉语水平的留学生阅读使用,根据HSK考试词汇大纲对生词做出相应注释及说明。2.内容上,突出常识性、通俗性和可读性
-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同人期刊研究刘忠 著本书是一本中国现代新闻出版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专著,以职业撰稿人、同人社团和期刊的互动关系为视角,在学校、社团、期刊、受众等多重场域中,选取《新青年》《小说月报》《创造季刊》《语丝》《现代》《大公报》《七月》等报刊为个案,探析同人期刊产生语境、存在样态、发展动力、知识谱系与文学史价值等话题。本书不仅有利于考察同人社团彼此存在的联系性、差异性,洞悉文学史流变中个体与集体的互动关系,而且能够提供多维视角,剖析同人刊物在现代文学产生、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并找寻其逐渐式微的缘由。
-
非裔美国小说艺术研究庞好农,刘敏杰 著《非裔美国小说艺术研究》是系统介绍和研究非裔美国小说艺术特色的专著,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对非裔美国小说技法的细致总结和文本阐释体系的宏观建构上。笔者以文本细读为基础,探究了23位有代表性的非裔美国作家及其36部重要作品的写作风格和叙事策略,把对艺术技巧的研究上升到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哲理层面,为非裔美国文学艺术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证的支持。《非裔美国小说艺术研究》有助于拓宽我国学界对非裔美国小说艺术问题的探究边界,提高读者对世界多元文化和族裔文化的认知能力,对美国其他少数族裔(如印第安裔、拉美裔、亚裔等)文学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
划过夜空的红色彗星许再佳 著本书讲述了左联作家洪灵菲作为大时代洪流中一名渴望自由平等理想社会的青年,尽管受挫于婚姻及爱情失落带来的苦闷,但信念坚定,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坚守党的机密,并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故事。他的一生短暂,却犹如划过夜空的彗星,光辉长久不衰,值得铭记,载入红色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