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有学丛书 明清易代史独见陈生玺 著本书是“有学”系列之一,是陈生玺教授《明清易代史独见》一书的修订再版,全书为数篇有关明清易代之际的相关论文结集而成,主要讨论了明末对后金战争、清兵入关、吴三桂投降、陈圆圆史实、毛文龙被杀以及清初剃发令等历史专题,驳斥了一些流传至今的史实错误,为明末清初历史研究专题典范之作。作者将微观的缜密考证和宏观的全局把握相结合,立体地再现了气象万千、跌宕起伏的明清更迭图景,足资相关的研究者、爱好者参考。书后还附录有对郑天挺学术思想的记述,也是作者学术历程的根源所在。
-
诗学思维与批评范式胡晓明 著《诗学思维与批评范式》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刊《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一辑,由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胡晓明主编,汇集了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艺理论研究领域的新研究成果,含学科下属各细分领域特色专题专栏,收入有关中国古典文学、文体学、文论研究及诗词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主题设置突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文献、文化、思想、艺术等领域的交叉与融合,并关照学科建设及研究史总结,体现了中国古典文论学科的研究进展与学科发展面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清代三家《诗》学新论张锦少 著本书结集作者多年研究清代三家《诗》学的成果,从学术史、经学史、文献学、文本学、方法学等多个角度,重新探论有清一代三家《诗》学的实绩与不足,并期望藉此建立一个研究传统经学的范式。
-
贾岛诗歌研究宝怀隽 著本书对贾岛的作品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从各角度深入地研究其作品的内容、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充分认识诗人的思想、艺术成就及对后代的影响。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贾岛的生平经历以及所处时代的情况,为全面了解诗人提供考察的背景。第二部分归纳贾岛诗歌的内容,在反映社会现实、个人穷困的生活、与友人的友情、个人复杂的心路历程等四个方面加以说明,并讨论其律诗、五古和绝句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第三部分分析佛教对贾岛诗歌的影响。
-
竹枝词创作技法张馨 著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和提出竹枝词创作技法的理论专著,共分五章。第一章竹枝词起源发展;第二章竹枝词体式题材;第三章竹枝词创作技法,这是全书重点,作者广泛引用唐代至今名家名篇,进行简要点评,总结归纳性地提出竹枝词创作72技法(含子目168法)。第四章竹枝词组诗创作章法,总结和提出11种结构章法。第五章竹枝词创作实践,选取张馨和张湘平近十年以来创作的竹枝词佳作,与读者共享。
-
德国文学[英] 尼古拉斯·博伊尔 著,续文 译从马丁·路德、歌德到海涅、布莱希特,乃至君特·格拉斯,德国作家对现代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部小书将带领读者进行一场引人入胜的德国文学之旅,从中世纪后期漫游至现当代,并特别聚焦于最近的250年。作者重点探索众多德国文学杰作的经济和宗教背景,强调该如何把作品理解为对社会和政治剧变的回应,这些变化常常发生在一段段充斥了暴力和悲剧的历史之中。结论开辟了一个崭新而清晰的视角,阐明了德国文学的力量和德国的思维传统,及其对更广阔的文化世界的影响。
-
台州唐诗考辨何善蒙,张淇 著“浙东唐诗之路”在今日浙江已然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文旅发展议题以及地方经济话题,但是对于作为学术概念的“浙东唐诗之路”,我们仍应站在学术的立场上来对待、研究,力求让其回归到学术的本位。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全面认识其所具有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内涵,才能充分挖掘这一历史文化现象中真正有益于当下的价值。有鉴于此,本书系统梳理了《全唐诗》《全唐诗补遗》《全唐诗逸》《补全唐诗》以及台州地方志等历史文献中与台州有关的唐诗,并对“浙东唐诗之路”研究所涉及的审美特征、文化意蕴、基本理路、重要思想等进行深挖与拓展。本书对于全面认识“浙东唐诗之路”所具有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其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为“浙东唐诗之路”研究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和方法论支撑。
-
当代印度英语通俗小说研究张玮 著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英语通俗小说写作生机勃勃。作家们在借鉴、吸收西方小说写作方法的同时,以本国读者为服务对象,注重继承本地区的文学传统,描写本地区社会现状,作品表现内容与本国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本书以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阿奴佳·觉杭(Anujia Chauhan)、曼珠·卡普尔(Manju Kapur)、阿什温·桑基(Ashwin Sanghi)和阿米什·特里帕蒂(Amish Tripathi)五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为例,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从叙事学、小说类型学、文学社会学的角度展开讨论,介绍当代印度英语通俗小说的写作情况,从不同方面展现了当代印度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了解当地文化、民众生活的窗口,小说揭示的社会问题对我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也有可借鉴之处。
-
民俗学语境下缅甸缅族民间叙事文学研究寸雪涛 著本书是笔者十余年来对缅甸缅族民间叙事文学持续思考、积累的结果。笔者于2008-2018年期间三次赴缅甸开展田野调查,书中的民间叙事文学作品均来源于此。笔者在采录这些民间叙事文学作品时,不仅记录了相关作品的内容,而且还记录了整个演述过程及相关语境,以期忠实地再现当地民众的民俗生活和心灵世界。在分析过程中,坚持以民俗学语境理论为研究视角,旨在揭示缅族民间叙事文学的文化意蕴、社会内容和历史根源,力图多维、立体地展示缅族民间叙事文学的魅力与价值。
-
百年中国形象的文学书写王秀琳 著本书是一本通过解读现代文学以及海外华文作品了解中国形象文学塑造经过的著作。本书是在北京市社科项目“世界华文文学对中国形象的想象与塑造”结题内容基础上,经过扩展与补充而成的。基本写作意图是以中国形象为主题,把大陆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并置,形成一个世界华文文学的观览视域,展示跨时空中国形象想象与塑造的整体形态。本书立意的初衷源自对“中国形象塑造问题“这一学术热点的关注。该论题大部分研究基于外国影视及文学作品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属于跨文化形象学研究范畴。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和海外华人文学创作角度进行阐释,尚属于同一学术圈内另一侧面有价值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