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激情与家庭林鹄本书是作者对托尔斯泰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心得和个人阐释。作者围绕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行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一名句出发,按原著的情节顺序梳理了书中各个家庭的关系,分析了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并结合诸多学者的评论,对托尔斯泰在本书中展现的婚姻观、家庭观、贵族观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力图跳出传统的解读视角,从家庭社会学的角度对这一经典文本做出新的阐释。
-
散文中的心事谢有顺《散文中的心事》为著名评论家谢有顺的学术专著。本书分为“散文的写法”“散文的神态”“艺术实现的方式”“记忆书写的伦理”“散文背后的人”“话语的精神基座”六章,从对散文作家作品的专题论说出发,梳理散文的理论体系与思潮脉络。
-
作家榜[英] E.M.福斯特22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福斯特,受邀前往剑桥大学进行系列文学演讲。面对台下热情的年轻人,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福斯特,将小说精简到7个基本要素: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和节奏。 福斯特用一听就懂的方式,娓娓道出作家们的创作方法和构思故事的方方面面,通过对《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双城记》的作者狄更斯、《名利场》的作者萨克雷、《罪与罚》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多位作家和多部经典作品的精彩剖析,帮助大家理解作家及其作品的共同之处与独特价值。翻开本书,掌握阅读方法,提升写作技巧! 福斯特为任何欣赏好书艺术的人提供“令人钦佩和令人愉快”的指导。——《纽约时报》这位著名的英国小说家关于阅读和写作伟大小说的“轻松又充满智慧的敏锐指导”。——《哈珀杂志》
-
叙事文学的跨媒介性欧荣该书对跨媒介理论的最新研究动态进行了梳理,然后将新兴的跨媒介理论与传统的文学批评结合起来,形成富有成效的三步分析方法,然后以欧美当代著名作家的四个英语文本为案例,进行深入研究,验证其跨学科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译著共分为七个章节,第1-2章为理论梳理和方法论建构。3-6章基于方法论进行文本分析:1.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菲雅尔塔的春天》;2. 雷蒙德·卡佛《大教堂》中的女人、教堂和其它媒介;3. 托拜厄斯·沃尔夫《脑中的子弹》中的媒介、元小说和无意义;4. 在朋克与幻灯片之间:詹妮弗·伊根《恶棍来访》中的真实性与媒介性。最后为作者对跨媒介研究方法的反思。
-
现代与正义战玉冰本书以晚清民国时期的侦探小说为研究对象,借助类型文学研究、翻译研究、文化研究等多种思路与方法,重点关注晚清民国侦探小说中的正义想象、都市书写、理性迷思与类型演变等问题,并进一步述及传统与现代、翻译与创作、文学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的辩证思考。
-
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启蒙文学思潮史张光芒 主编本书系统探讨了社会启蒙与文学思潮的互动过程、运行逻辑及发展规律。在历史语境与思想溯源的框架下,本书以2000多部具文学史意义的重要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深入探寻和思考社会与文学、社会启蒙与文学、社会启蒙与社会等多重互动关系,勾勒出晚清以来中国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及演进的历史进程。“社会启蒙”指中国在百年来的社会转型中,从社会制度到文化意识等层面对现代性的追求和建构。本书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社会启蒙与文学思潮的双向互动”的研究成果。
-
一怒之下[英]杰夫·戴尔一部关于D.H.劳伦斯的非学术著作。它既像传记又不是传记,既像小说又不是小说,既像游记又不是游记,既像回忆录又不是回忆录:一种融合,或者说,超越了所有特定文体的后现代文体,一种反文体的文体。所以,虽然作者一再声称要写一部“研究劳伦斯的严肃学术著作”,但最终却写成了一部既不严肃也不学术,而且让人从头笑到尾的黑色喜剧。它仍然是关于劳伦斯的,不过更准确地说,是关于“想写一部关于劳伦斯的书却没有写成的书”。尽管如此,作者还是用他那自由自在的新文体,用如香料股遍洒在文本中的对劳伦斯作品的摘录、描述和评论,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独特的D.H.劳伦斯。我们从中得到的不是一个伟大作家干瘪的木乃伊,而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一种感觉,一种精神——一阵裹挟着劳伦斯灵魂的风。
-
学术林中路陈子善 陈丹 编" 本书是一部怀念已故的当代著名现代文学研究专家的著作,收录了陆建德、解志熙、孙玉石等诸位当代著名学人的数十篇纪念文章,深刻怀念了钱钟书、王瑶、贾植芳、徐中玉、钱谷融等多位学界泰斗,将他们艰苦的治学历程、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深的治学成就一一娓娓道来,将他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提携后进的高尚品格通过一件件具体事迹展现出来,塑造了一个个真实而形象、纯粹而正直的学人风采。本书所收录的每篇文章的作者都是现代文学研究界的领军人物,文章文笔流畅,逻辑清晰,条理清楚,情真意切,笔之所及,皆真情实感。本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
-
北京叙述张鸿声 等《北京叙述:帝都、家园与现代性——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北京城市形象》研究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北京想象,即“北京想象”是怎么在文学中被叙述出来的,文学中的北京有哪些想象,是从什么样的诉求出发塑造北京城市想象的,为什么这样塑造,表现了什么样的价值诉求等等问题。作者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北京想象,大致存在着现代启蒙、文人传统情怀、本地文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诉求与反思、全球化诉求、本地性的帝都情节、外乡人(北漂)的等几种大的叙述立场。在此之前,作者完成出版了《文学中的上海想象》(人民出版社2012年),在学界反响很大。
-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本书是对16世纪的生活和文学的探察。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研究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文学人物——莫尔、廷代尔、怀特、斯宾塞、马洛和莎士比亚——的自我身份的结构,他论证了,在现代早期,支配着身份生产的知识的、社会的、心理的还有审美的结构均发生了变化,对该时代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是文学史、文学批评领域的经典文本,无论是对文学领域的研究者和学生来说,还是对所有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和新历史主义批评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都是一本必读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