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III(丹麦)勃兰兑斯 著,张道真译勃兰兑斯在哥本哈根大学的讲演汇编成《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纵论法、德、英诸国浪漫主义和民主主义运动,涉及文艺、宗教、政治等。这部里程碑式巨制波澜壮阔,诗情如炽,不啻十九世纪上半叶欧洲文学之《史记》,亦是比较文学经典,闪耀着批判的光芒,张扬着追求社会公平进步的理想主义精神。 《法国的反动》分析了法国大革命及波旁王室复辟时期思想界的斗争与激变,介绍了夏布多里昂、梅斯特尔、博纳尔、拉马丁等作家的创作。
-
延安文艺学术史研究吴国彬 著本书以再研究的视野和方法,系统梳理新时期以来各个阶段的延安文艺研究成果,动态考察其学术史进程,总结并提炼本时期研究成果,发掘其学术价值,探寻不同阶段研究的时代特征和理论方法运用的发展面貌,评估延安文艺研究在中国现当代学术发展史中的价值及意义,以期推进延安文艺研究乃至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
时间中的裂隙刘超本书以鲁迅童年时期、留日时期、绍兴会馆时期、写作《野草》时期的四次精神自觉为出发点,通过细读鲁迅不同时期的文本,尝试初步建构鲁迅的精神现象学。本书的架构体现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结合。四次精神自觉的不同面相与层次相互映射、蕴含,呈现了鲁迅的自我意识从觉醒、寻求、分裂到觉悟的历程,构成一个鲁迅的精神镜像。本书所呈现的精神镜像具有当今的面目与姿态,具有与现时代对话的意义。
-
思想史 观念史 编年史夏静此书所收十五篇文章,为作者历年来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批评这一领域的思考结晶,分“思想史”“观念史”“编年史”三组关键词探讨了诸多相关问题,颇具学术前沿价值。在作者看来,经典阐释者的工作,在于理解并解释过往的思想家,若能“知人论世”“同情之了解”还原复活其思想,或“设身处地”有如他们的自我理解,那便是一种极高的阐释境界。作者还认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研究需要在研究视野的更新和研究范式的选择上,充分兼顾到文学思想史、文学观念史、文学编年史在理论预设、运思路数、方法范式上的长短差异,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多元并取,开创出一条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综合创新之路来。因此大部分文章皆有感而发,论述精辟,思辨性强,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
反抗虚无李怡本书是著者多年新文学研究成果的汇编,主题是挖掘百年中国新文学历史演变的基本问题。在作者看来,历史的过程之所以值得我们一再重述和审视,就是因为人们太容易遗忘,又因为遗忘而常常不自觉地自蹈虚无主义的覆辙,历史的教训总是被我们抛之脑后。“反抗虚无”就是铭记过往,警示后人。本书分“现代性”“国与族”“地方”“文献”四个专题编列。这四个专题处在当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前沿,著者的论述是对相关专题的积极介入。论著涉及的论题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当前的学术动向,对于推动上述领域的思考具有重要的价值。
-
文学诠释学李建盛诠释学有其复杂漫长的历史和不同的理论形态,各种诠释学理论都涉及文学理解问题,并在文学研究中得到有效运用。《文学诠释学》在现代诠释学理论和文学理论的综合视野中考察诠释学与文学诠释学的内在逻辑关系,特别借鉴本体论诠释学思想,广泛吸收各诠释学的理论洞见以及当代文学理论的有益探讨,探讨文学诠释学的人文科学性质以及文学诠释学的基本问题。
-
人类神话王祥 著全书主体部分十章,十个神话叙事专题,对网络文学的形态、效能、创作思维、创作方法、文化资源等基因信息和种属特征进行清晰解读。提出并回答了关于神话的使命、充斥神话思维的人类文明的作用,以及现代人类和未来人类如何创作神话为自己服务等问题。后三章详细分析论述中国古今文学作品中的神话叙事,以及中国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在网络文学中的神话再造和世界文化传播。全书呈现人类神话对人类文明建构的意义,阐述人类神话对网络文学基因的影响,描画未来神话叙事的发展路线和未来人类文明的可能面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近代戏剧观念的生成孙笛庐本书主要梳理了西方戏剧观念传入东亚的过程,中日两国对戏剧的看法也发生了转变。而在中国接受西方观念的过程中,日本在中间起到的桥梁作用不容忽视,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对西方文学与戏剧观念的吸收也影响了中国。本书即梳理了这一脉络过程,从而清晰地看出中国戏剧学科的建构过程。本书体例清晰,结构完整。主体结构共分6章,第1章简述翻译词“戏曲”的诞生、中日两国如何对西方的戏剧做出试探性回应,第2—4章梳理了日本吸收戏剧观念的过程和实践,第5—6章梳理了中国取径日本、学习西方对戏剧改良的过程,将传统里“不入流”的戏剧进行重构。本书适合对近现代文化史和戏剧文化有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
此境静者知霍超梁同书(1723—1815)历,位列“清四家”之一。本书涉及梁同书的生平与交游、书学渊源、书法艺术与技艺分析、书学思想、评价与流传等内容,从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展现了梁同书的个人特征,较为集中地呈现了梁同书丰富的、独特的书法世界,全面解读了梁同书书法风格形成的渊源等。
-
199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中的语言本体论研究李海鹏该书稿是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的学术成果之一,是一本先锋诗歌语言研究方面的学术专著。随着诗歌本体意识的回归,90年代先锋诗歌的书写出现了许多转向,由注重外在的历史社会效应向探索诗歌本体艺术范畴转变,这种诗歌理念的变化导致了90年代先锋诗歌的"诗性空间"表现出了与以往的"诗性空间"不同的性质。当代先锋诗歌群落以其思想的异质性和艺术的前卫性引人注目,先锋派诗人往往以个体的超验性自觉地抵制价值建构的常规化,在语言表达也有超常规的表述。作者从语言本体论观念出发,对先锋诗人的作品进行语言学的分析,探讨诗歌中的诗人形象、诗歌美感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