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文叙之思申丹《文叙之思(光启文库)》是作者编选的一部文集,共分六辑。辑“问学历程”以自述的形式勾勒出作者四十多年的求学和研究经历,尤其是在国际学术前沿拼搏的过程。第二辑“论辩”为全书重点,共收入九篇论文,包括详细介绍作者应国际期刊《文体》之邀撰写目标论文,在集中探讨做着自己创建的新理论的主题特刊中,与多国学者展开对话的长篇文章。第三至第六辑分别为“访谈”“序言”“书评”“导读”,书末有附录两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作者的治学理念、思想火花、学术风格、性格特征,及其跨学科的研究特点。《文叙之思(光启文库)》可谓一部多姿多彩的个人学术史和当代学人艰难探索的奋斗史,具有丰富的启迪意义。
-
古文运动叙述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赵鲲本项目为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史叙述中流行已久的一个名词,但唐宋至“五四”之前的传统中,并无“古文运动”这一说法,“古文运动”概念其实是现代以来中国文学史叙述的一个建构。这一建构,在中国文学从古典文学转变为现代文学之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首先,它是“文学运动”这一现代观念的早体现;其次,它是“五四”以后各种新、旧文学立场之间文、白之争、文学史观、以及文学本质论的一个重要论争场域,中国现代文学的发轫,正是在对唐宋以后以古文传统为核心,尤其是由 “古文运动”所加强的“文以载道”观为正统的古典文学的批判、思辨中产生的。因而本课题从“古文运动”概念的考索开始,通过对“五四”至三十年代“古文运动”叙述、评价的梳理,深入探索由这一时期的“古文运动”叙述所彰显出来的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之际的一些重大问题。关于此课题,以往的研究都涉及了“古文运动”叙述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之间的关系问题,但还缺乏对此问题明确的、整体的意识——即透过对“古文运动”叙述问题的研究来考察中国文学的古今转变这一更大的理路,而这正是本课题可以深入开拓的领域。研究中国文学现代转型有多种思路,透过“古文运动”的现代建构及叙述来考察,可以更好地从历史形态上追索中国文学由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的过程;在理论上,则可以抓住文、白之争、文学尊古论与进化论、杂文学观与纯文学观等中国文学现代转型期的一些关键问题,从而有可能使我们对现代文学的生成、乃至中国文化的古今变迁问题获得更为深入的认识。当然,这一研究对于当代中国文学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鼓楼新悦 寂静的旷野(英)雷诺·温恩 著在前作《盐之路》中,雷诺与丈夫茂斯因友人的背叛失去家园,而此时茂斯又身患绝症。绝境中二人决定进行一场无畏的徒步旅行,在行进中茂斯的健康状况得以改善,二人在异乡开启了全新的生活。然而,二人新生活充满着挑战:当雷诺的母亲中风入院,命悬一线,作为女儿的雷诺应选择全力抢救还是姑息治疗?身患退行性疾病、一度无法自理的茂斯是勉力完成学业还是就此放弃?面对突如其来的馈赠,遭遇背叛、流离失所的夫妻二人是否有仍勇气再度信任他人,接受陌生人的好意?雷诺又如何敞开心扉,用纸笔与茂斯的疾病抗衡,挽救丈夫的记忆?凭借坚强的意志与对自然的无限热爱,雷诺与茂斯勇敢地拥抱属于他们的生活……
-
文学与图像陈明“文学与图像的关系”是包括文学理论在内的整个文学、文化和知识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文学图像论”提倡文图并重,以超越单纯的文字文本的考察,从文学直视图像,或从图像反观文学;主张从文学研究的本位立场,以图像研究为重点,以图文关系研究为核心,并围绕文学图像的生产、呈现、消费、传播、演变等历史语境,探索图像叙事的功能,以及梳理不同文化语境中文学图像的交流与互动情形,从而为建构新的学科分支“文学图像论”奠定基础。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代表作孟繁华 著该书是一部关于文学批评史的文艺理论专著,全文共八章,外加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当代文学史上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过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由于它在政治文化的规约中的特殊性,它并没有在学科的知识层面充分的发展,文学理论批评也没有被当作一个专门性的知识范畴。在20世纪50-70年代近30年的漫长岁月里,它直接延续的是40年代以来延安的传统,战时的文艺思想和建设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总体需求,也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主导思想,在这样的规约中,文学理论批评没有多少机会在自身的范畴内得以展开讨论,并取得相应的薛书记雷,文学理论批评学术在这个时期较为匮乏。但我们不缺乏的则是不间断的争论和批判,而每次争论的背后都潜隐着明晰可辨的意识形态话语。这样也就形成了我们作为现代化后发国家文艺学发展的特色,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始终是我们现代性焦虑的一部分。这部文学理论批评是的每一步启动和发展,不仅与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联系着百年中国基金的思想传统。
-
中国当代文学的城市叙述1949-1966徐刚 著本书以“文学中的城市”为主题,展开“十七年”(1949—1966)文学的城市表述研究。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考察“社会主义文学”与“城市”这个资本主义“场域”之间冲突、顺应、分野的意识形态聚合过程,进而探求一种“社会主义城市”的文学表述。尽管在这种表述背后,暗藏着“革命之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矛盾性和内在焦虑,却是从中分析中国社会主义遗产和教训的不错视角。
-
澳大利亚后现代实验小说研究王腊宝 等暂缺简介...
-
清代乾嘉时期朴学与文学的诗学关系考论梁结玲著乾嘉时期,朴学取代理学成为主流学术,学术研究范式的转变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文学观念。乾嘉学人重新思辨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关系。袁枚的性灵说与翁方纲的肌理说,前者对抗朴学,后者拥抱朴学,两者旨趣迥异。性灵说与乾嘉义理有内在的一致性。朴学的博雅考证推动了乾嘉时期的骈文创作。乾嘉学者将骈文视为文章正宗,此时的骈散之争是汉学与宋学之争的延伸。在乾嘉朴学的影下,通俗文学也具有了浓厚的考证色彩。
-
云南书写与国家认同研究董晓霞著从“现代文学”如何建构和想象“现代中国”这一思考维度出发,循着“从周边看中国”的学术视野,本书从整体角度探讨了滇缅抗战时期与云南建立了特殊联系的旅行者、考察者,云南本土作家以及中国远征军将士、随军记者,他们如何通过旅行、采访、行军、战斗、勘测、筑路等行动,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学实践,把想象的对象变成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感知对象。这些基于实地体验的云南书写都体现了非常明显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书在史料整理与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以史诠诗”,“以诗证史”,既致力于地方性知识的呈现,又将区域的研究置于对整体历史的关怀之中。
-
废墟与盛宴沈杏培专著《废墟与盛宴:新时期小说中的历史记忆》抓住新时期至新世纪之间中国小说中的历史记忆及其叙事演进这一中心论题,考察历史记忆在不同时期的历时性的发展及其特点,注重归纳总结出每一阶段历史记忆的叙述内容、叙述方法和叙述重心所呈现出的特点;同时,着重分析历史记忆小说叙事演进和叙事变迁的原因,分别从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代际文化差异、作家的历史观念的差异、比较文化等角度去分析不同叙事类型的形成及其流变动因。同时,专著在世界文学坐标视野下,考察中国历史记忆小说的优势和局限。专著的创新点有:,本书稿是作者博士论文修改而成,博士论文获得奖励“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14),后经过多次修改形成现在定稿。第二,本课题首次从发生学和变迁史的角度全面梳理和深入研究新时期四十余年来小说中的历史记忆,分析当代小说中的历史记忆叙事的流变史。以“史”的眼光全面梳理和深入阐释历史记忆及其叙事在不同阶段、不同创作主体、不同社会语境下生成、变异的动因,以及这种变迁所昭示的文学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