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俄国形式主义的叙事理论研究杨燕等著本书旨在系统地阐释俄国形式主义的叙事理论,是国内首次系统研究该内容的尝试和探索。具体而言,一方面对俄国形式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的叙事理论进行个案研究,同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学派在情节论、形式观、手法论、人物论、时空观与文学史观等问题的阐释,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把握;另一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既包括学派内部相关理论的比较,也包括学派与国内外,尤其20世纪欧美叙事理论的比较分析。
-
实验与准实验设计在语言教育研究中的应用郭茜、冯瑞玲《实验与准实验设计在语言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在介绍语言教育领域广泛使用的量化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讨论语言教育领域可以使用的随机实验与准实验研究设计。全书分为九章。前三章介绍常用统计方法,为理解后面的章节打基础;后六章在阐明因果关系的重要性的基础上,介绍可实现因果推断的随机实验和准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主要包括自然实验、断点回归、工具变量及其他常见准实验设计。关键知识点配有研究实例分析,每章结尾处设有习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各章内容。总的来说,本书聚焦语言教育研究实务,写作风格对语言教育研究领域的读者而言非常友好。相信语言教育研究领域的一线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本书获益。
-
西方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研究蒋昭阳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结项成果(批准号:16BKS028),书稿较为系统地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理论发展逻辑。回溯了马克思语言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阐释了马克思的语言哲学思想,彰显了马克思对西方传统语言哲学的超越,揭示出语言哲学在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专题讨论了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转向发展史上的主要代表人物,重构出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转向的理论进路,呈现了语言哲学转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和创新的重要价值。
-
不同而和徐新建著在全球体系重新构建、民族国家激烈竞争的当今世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使国民知晓自己、让世界认识中国,已成为关涉甚广的重要议题。本书立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及其与世界各民族的跨文化交往,梳理和总结人类学的中国故事。全书内容包括对西学东渐后人类学本土化问题的学科性思辨,同时也涉及了与之相关的个案论述。其中既有关于多民族中国的总体论述及夷夏关联的田野调研,也包括了以北美、不列颠及俄罗斯等地为例所做的跨文明比较。
-
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现象刍论龙其林著随着印刷技术和媒体的发展,现代社会文化越来越呈现出图像化的趋势,学术研究也不断地吸收图像文化。从192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郑振铎编写的《文学大纲》开始,中国文学研究界逐渐运用图像史料,建构起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学研究模式。本书立足于近百年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著作,对中国文学研究著作图像史料学的建构、中国文学研究著作图像史料的类型、时空建构、美术史料、地图观念、互文缺陷、图像史学趋势等进行宏观论述,并讨论了郑振铎、杨义、陈平原等学者的图像史料观念,在时下热门的图像学研究中颇有新意。
-
明代诗学思想史郑利华 著本书面向有明一代诗学思想发展历史所进行的考察,乃以各类明人诗话、诗歌评点以及各种序跋论说等相关的诗学文献作为重点的研究资源。从明人的整个诗学话语系统来看,可谓是众说标立,异态纷呈,表现出复杂而多元的显著特点。然而以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而言,尽管相关的一些成果已从不同角度和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之,但在总体上,或主要着眼于对某一流派、某一地域诗人群体,若干代表性诗家或论家的探析,或仅在考察通代诗学流变的过程中简略述及之,或重点从接受史的角度,梳理诸如唐诗这类经典诗歌传统的接受历程。 全书除导论和余论外,分二十二章,共二十二个学术专题,循序渐进地将明代诗学思想发展的脉络清晰地展现出来,期间利用新发现解决了过去遗留而未决的学术难题,全面深入而清晰地揭橥了明代诗学思想的演进轨迹,系统性和创新性兼具,为一部较为成熟完善的明代诗学思想史著作。
-
自我迷思孙璐著本书以美国“自我”为圆点,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10部美国小说为半径,从宗教信仰与传统价值观、民族神话与“美国梦”、移民身份认同与种族问题、“9·11”创伤与世界主义愿景等方面探讨美国小说对民族性的建构、解构和重构,论述冷战结束后美国“自我”的危机及其引发的自我反思、拯救和展望。本书将文学研究和区域国别研究有机结合,剖析文学建构世界的能动性和美国民族性的动态性,为理解当代美国文学和理解美国提供了有益的中国视角。
-
传记文学新论许菁频作为人的文学的集中体现,传记文学集真实性与文学性为一体,是对无限丰富的生命体验之记录。从古代、现代至当代,传记文学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其间,虽然传记文学不论是审美特性还是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其文学性与历史性兼备的精神内涵亘古不变,仍通过立体的、形象生动的人生样态映照社会现实,给人体悟、促人反思、赋予人积极乐之生活态度。《传记文学新论》以古代自传文学、现代传记文学和当代传记文学为研究对象,通过现象分析与理论研究的结合,厘清传记文学自古至今的演进过程,以示例选读佐证规律的探讨,揭橥其发展之堂奥。此书对彰显传记文学的阅读魅力,拓展传记文学研究的视野,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
重构鲁迅和延安文学袁盛勇 著本书为“奔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之一种。1970年前后出生的一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大多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有启蒙创新之情怀;在知识结构、学术视野、文学理念、价值理想、人文诉求等各方面也呈现出相似的代际特征。经过长期积累与历练,不少学者取得了标志性成果,有的甚至做出了对学科发展具有突破性价值的成果。总体上看,这批学者在即将知天命之年,开始步入富有创造力的学术黄金期。本丛书正是基于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态势之判断,对这批学者的学术探索进行主动呼应与支持。鲁迅和延安文学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领域,至今仍在发生着深刻的影响。本书力图在大的历史视野和人文情怀下探究鲁迅思想、鲁迅文学和延安文学的形成、发展与特质及其在与现代中国文学和文化发生互动关系时的流变与作用。主要对鲁迅留日时期的复古倾向和传统文化意识、科学思想认知,对鲁迅作为文化自觉的先驱者的特色及其局限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延安文学观念的形成与民族主义的关系、延安文学创作中集体创作方式与民间的关系、延安文学观念中的悲喜剧意识嬗变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上述内容对重新认知鲁迅和延安文学具有重要作用。
-
私史微观廖太燕《私史微观:中国现代作家日记的多元透视》是一部对中国现代作家日记的文本、作者及作者的日常生活、行旅体验等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梳理研究的学术著作。书中引用大量名人日 记原文,如朱自清、鲁迅、郁达夫、徐志摩、胡适、季羡林等,为读者更近距离了解这些现代名家打开了另一扇窗。作者强调了作家日记的文学史和学术史价值,并提出构建“中国日 记学”的设想,颇具创新性和整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