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中外交流与13-14世纪丝路纪行文学研究邱江宁,唐云芝 著13-14世纪的中国由于蒙古人的世界征略活动,实现了沙漠与海洋两大出口的全球性开放格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西方经贸与文化交流臻于鼎盛,这个时期的丝路纪行文学也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与包容的典型代表。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13-14世纪丝路纪行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成果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配合研究生省级精品在线课程《中外交流与13-14世纪丝路纪行文学研究》而撰写和出版的线下辅助教材。全书由绪论、正文及附录组成,在文献总述之外,主要围绕“西游纪行系列”“西南丝路纪行系列”“草原丝路纪行系列”“海上丝路纪行系列”“东游纪行系列”“丝路与城市系列”等六个系列的主题,全面梳理与深度阐析13-14世纪丝路纪行文学文献面貌及其成就,揭示13-14世纪时期中国与世界的密切交流与对话历史。该书对于理解13-14世纪“中国形象”在全世界尤其是欧洲产生深远影响,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可作为高校研究生学习的教材,也对专业研究者具有参考意义。
-
儿童小说叙事式论梅子涵“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丛书共21本,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专业五位博士生导师王泉根、梅子涵、曹文轩、朱自强、方卫平的理论专著以及2000年至2017年即新世纪以来培养的十六位优秀儿童文学博士的博士论文。“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集中展现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学术成果,正本清源,以专业的学术理论姿态解答当下儿童文学、童书出版及青少年阅读中的问题与困惑,以理性之光为青少年儿童的阅读未来保驾护航。纵观“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既可以从中看到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崭新面貌,也能够理解到儿童文学艺术的深邃核心,还能够了解到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异同与儿童文学的跨学科发展,视野开阔、角度多元、内容扎实、资料丰厚、辨析通透,充分展现出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发展的学术成果。《儿童小说叙事式论》为“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丛书的一种。本书将叙事学研究引入儿童文学研究,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儿童小说的叙事模式,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
娇花幽兰溢芬芳杨占坤本书着眼于曹禺的四部经典剧作《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的舞台呈现及蘩漪、陈白露、花金子、愫方四位经典女性形象的塑造,通过梳理这四部经典剧目的演出历史、艺术特色、演员塑造、文学形象等关键因素,深入阐述曹禺戏剧的本质,剖析演剧艺术的创作规律、美学构建与精神追求。从而探讨在正确的戏剧观、演剧观和审美观的推动下,中国话剧艺术将如何不断涌现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艺术精品。
-
美国左翼女性文学研究张莉美国左翼女性文学在20世纪左翼运动与女性运动的合力之下诞生,是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之下产生的进步文学。它包含两种不同类型的创作:书写底层妇女苦难生活与反抗意识的无产阶级女性文学和表达中产阶级女性自我认知和社会参与意识的左翼女性知识分子创作。它记载了美国女性在追寻公平正义、实现自我解放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也体现了她们从独特的女性视角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察和批判,以及对人类文明愿景的设想和勾勒。美国左翼女性文学研究关注左翼文学中性别意识的投射,从而为多元文化景观贡献独特视角。
-
中国近现代报人小说与报刊新闻的互文性康鑫 著本书以互文性为视角,探讨报人小说与报刊新闻之间的复杂关系,对报人作家的职业身份、市场化生存方式、文学实践活动做了详细考察。本书通过对报人与作家双重身份的主体间性、报人小说文本与副文本的关系、中国文学传统与新闻传播文化的关系,探寻新闻传播机制与报人小说生成之间的历史契合点,阐述报人作家在中国近现代独具的文化辐射力。本书回顾历史现场,以报刊新闻报道、新闻图片、报刊广告等文献梳理为基础,通过对报人小说的发生、报人小说的类型化、近现代通俗小说流派的成因的剖析,以期对当代新媒介环境下文学言论空间建构的现实性与可能性提供历史参考。
-
中国梦视域下的非虚构写作研究盛芳非虚构已成为一种值得关注、思考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而不仅仅是一种文类或文体。本书立足于媒介社会学的视野,考察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的兴起、特征;从政治宣传着手,探讨“中国梦”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非虚构写作与“中国梦”传播的内在关联;结合当前国内国际传播实际,从现象入手反思中国故事讲述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等文化软实力建构问题。 本书认为,具有现实情怀的非虚构写作与“中国梦”的阐释与传播有着深刻的关联,作为官方话语体系的“中国梦”借助非虚构写作能提升传播的有效性,非虚构写作在“中国梦”传播语境中也能得到延伸与拓展,强化其文化参与功能。本书分为引言、主体、结语三个部分,主体有四章,章探讨非虚构写作的渊源、兴起、动因与概况。第二章重点探讨非虚构写作与“个人梦”“国家梦”“民族梦”的传播。第三章总结非虚构助推“中国梦”传播的理念、路径与方法,第四章分析“中国梦”视域下非虚构写作的发展趋势。
-
秦音研究翟春龙 著本书为较全面地研究上古秦音声韵调系统的专著。基于对秦系韵文、秦文字字形的搜罗与整理,以及对秦系出土文献中双音节异调并列语所进行的抽样分析等,本书得出了一些有一定意义的研究结论,如秦音仅有三个调位、有祭未至三个次入韵韵部、精庄合一、无浊擦音等。此外,书后的七个附录,亦可供进一步研究之用。
-
北美汉学界的宋诗研究万燚 著本书以宋诗在北美的跨文化传播为考察对象,以学术史梳理、话语分析为基本视角,以北美汉学界的宋诗研究成果之发展史、研究领域、主要特征、研究方法为论域,通过对大量散见于专著、学位论文、期刊中的英文文献进行搜罗、整理与研究,深入全面呈现北美汉学界宋诗研究的基本概况、传播规律、研究范式、名家名著,并揭示其对当下中国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借鉴意义。北美汉学界主要从宋诗类别、宋诗“自我”、宋诗“因革”、宋诗与政治、宋诗与佛道关系五个方面予以探讨,呈现出鲜明的研究特色,即强调还原历史文化语境、擅长中西比较、注重跨学科考察、极为擅长文本细读,为中国学者提供了域外之鉴。
-
论活动诗歌蒋岩 著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诗歌史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诗歌大量以声音、表演、跨媒介合作等形式呈现,突破了以印刷文本为核心的传统诗歌体制。这既是当代多媒体技术条件下诗歌沿先锋、实验路径的变革,又是诗歌古已有之的“活动基因”的释放。纽约派诗人正是这场诗歌转型中的先锋代表。本书以其诗歌朗读、诗歌-剧场、诗-画、诗歌-电影、诗歌-音乐合作等为考察对象,在研究过程中提出“活动诗歌”概念,并对纽约派活动诗歌的复杂谱系、艺术形式、美学特点、时空特征、存档机制、审美范式等范畴进行全面考察,从而揭示出后印刷术时代诗歌变革的渊源和流向。
-
中华文化祖先神话大数据研究王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孕育了极其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表现史前文明的文化祖先型神话积淀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伏羲女娲神话作为这类神话的经典代表,其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不言而喻。本书以中国不同地区和民族广泛流传的伏羲女娲神话为专题,采取数据学方法,阐释了信息技术日趋普及大背景下该类型神话数据研究的意义,从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选择与生成、神话文本的数据结构、数据的关联性以及文化始祖型神话数据的当今文化实践等方面进行阐释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