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中国文学现代传统的形成王达敏 胡焕龙中国文学现代传统从发生到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十九世纪中后期中西文化的交汇时代、世纪之交的新旧“过渡时代”、“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成长的“轴心时代”。中国文学现代传统谱系的“结构图”,其主轴/主脉由“思想—文化传统”和“艺术—美学传统”两大系统构成。两大系统互为表里,从根本上反映并决定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精神面貌和发展趋势。
-
边地文学的守望汪娟著新疆独特的文化地理是新疆当代文学创作的文学风土,本书以文化地理学的视域来观照新疆当代文学创作,着重于新疆当代文学文化空间的研究,力图显现文化地理环境对文学风格、作家心理形成的塑造作用。著作在地理、历史、文化和文学的综合考量中,以新疆当代作家作品为支撑,分析新疆特殊的自然地理、丰富的人文地理、多元的文化因子等对作家精神气质和创作趋向的影响,揭示了新疆当代文学独有的风貌,阐释了新疆文化地理环境对新疆当代文学影响的深刻性与特殊性。本书立足于新疆当代文学的发展动态,从文化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等方面,凸显新疆文化地理体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动态性,概括出新疆当代文学独具特色的文化特性,延展了新疆当代文学研究的话语空间。
-
人文新视野史忠义,孔杰,臧小佳 主编本书是由国内著名学者史忠义等先生主编的“人文新视野”研究论文的第21辑,共收录17篇论文,书稿主要包括法国文学研究、诗学研究、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研究等几个栏目,论文由国内外国文学研究学者撰写,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准。其中包含文学艺术领域内对当下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争议问题的探讨,外国文学作品的艺术分析和文化解读以及国内的译介接受,还有论文探究了“问题学”哲学问题等,内容丰富,学术性强,均处于文艺理论研究的前沿。
-
孟子译评薛永武著作者在尊重先贤时哲和原文含义的基础上,采取意译的方式,对一些语句重新断句,对一些标点符号进行新的标注;运用阐释学的原理和方法,把孟子放在中国文化史和孔孟思想史中进行哲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和美学等视域进行多维研究,多角度挖掘孟子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代多维价值。通过由果溯因,沿波讨源,为中国文化自信寻找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
-
《格萨尔》史诗传播社会学研究王景迁著《格萨尔》史诗的传播活动遵循了科学的传播规律,神秘性仅是一种表象。艺人在传播史诗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政治、经济与宗教等领域的外部制约。史诗本体就是一个巨大的、开放性的信息库,为百姓提供了必要的生存与生活信息。史诗的主题变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主动适应性行为。史诗受众群体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与阶层差异,受众的接受活动是一个主动性与被动性相结合的综合过程。艺人、僧人、史诗内容、传播技巧、传播对象与受众个性特征对史诗的传播效果都会造成影响。
-
长河短汲葛乃福本书是一部以论述中国现代文学为主体,同时包含台湾、香港和澳门。文学内容的文学评论集。包括作者数十年来所作的文学评论文章共六十余篇,按照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台港澳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这三辑排列。其中多数曾经发表,打破现代文学研究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之间原有的学科界线,在相关各类文史资料充分储备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文学文本之于海外华人的特定书写形态,同时阐发文学与历史叙事之间的互文关系,在文学的场域中,对海外华人的历史经历予以重新观照。书稿结构稳固,文字优雅,思辩清晰,论证充分,重点论述了海外华人文学的当代现实社会文化价值。
-
历代崆峒诗文注解马得瑜注本书将《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清代张伯魁 《崆峒山志》和仇非《崆峒山志》所录诗文(其中诗226首、文19篇)进行详尽注释,并加以简要解析,对于读者了解崆峒山“道源”文化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
大西北文学与文化2020年第2期陕西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大西北文学与文化编辑部《大西北文学与文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讲话精神和关于文艺的系列讲话精神,呼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思维,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导向。《大西北文学与文化》(第二辑)关注现代文学经典与文学前沿话题,持续推进丝路文学研究和大西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继续将陕甘宁文艺和红色文化作为重点研究方向。继上一辑开辟西北学人研究栏目后,本辑推出霍松林研究小辑。《大西北文学与文化》关注当代西北文学与文化现象,本辑也以相当比例拓展了当代西北作家研究视野。本辑《大西北文化与文化》具有历史感和当代感结合的特征。内容厚重,特色鲜明。
-
清代旅陇诗人研究张兵,冉耀斌有清一代,许多外地士人因从军、仕宦、贬谪、漫游等来到陇右大地,著名者有李渔、李楷、宋琬、许珌、李念慈、牛运震、毕沅、纪昀、杨芳灿、杨鸾、周京、杨揆、王曾翼、洪亮吉、祁韵士、林则徐、邓廷桢、施补华、谭嗣同、张荫桓、宋伯鲁、俞明震、裴景福等。他们都写下了许多各具风采、脍炙人口的陇右诗篇,为陇右大地增光添彩。他们还与陇右诗人展开了广泛交游,推动了陇右诗坛的繁荣兴盛,也促进了陇右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本书重点探讨清代旅居陇右的外地著名诗人及其诗歌创作,以及他们的陇上行踪和创作新变,也深入探讨了源远流长的陇右文化和异独特的陇右山川对清代旅陇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绪论部分主要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探讨清代旅陇诗人对陇右文化发展的贡献;章剖析清代旅陇诗人对陇右诗坛的影响及其总体的创作成就和艺术特色;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分别探讨了清初、清中期和晚清三个时期的著名旅陇诗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深入分析了他们的陇右诗歌及其艺术特色。
-
中国现代新诗诗美建构与唐宋诗词陈学祖 邓乔彬本书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艺批评研究院成果,以丰富的材料、审慎的剖析,阐释汉语“诗美”的生成机制,并在此概念的观照下,考察唐宋诗词的美感构建与“五四”后新诗的扬弃传统等重要问题,对现代新诗创作者与古典诗词的因缘、新诗名篇中蕴含的古典诗词“诗美”因素进行充分抉发,同时,本书还讨论现代新诗创作与汲取异域文化资源的关联,总结了新诗发展的经验。本书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新诗研究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