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中国文论的虚与实胡晓明 著《中国文论的虚与实》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刊《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新一辑,由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胡晓明主编,汇集了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艺理论研究领域的新研究成果,含学科下属各细分领域特色专题专栏,收入有关中国古典文学、文体学、文论研究及诗词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主题设置突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文献、文化、思想、艺术等领域的交叉与融合,并关照学科建设及研究史总结,体现了中国古典文论学科的研究进展与学科发展面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时代性 人民性 实验性梅启波老舍抗战戏剧是时代性、人民性和艺术实验性的高度统一体。老舍从一一个从海外回国的精英作家转向为时代和人民服务的艺术家,抗战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契机。老舍在转向抗战戏剧创作的时候虽然有一些为宣传创作的不适应,但老舍从根本上是一个“国家至上”的民族作家,因此他始终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老舍这种人民性立场,使得在解放后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也使他必然走在时代和政治的主潮之前。老舍能走在时代前列也不是自然而然的,其中有他的不断追求和痛苦。老舍抗战戏剧一直在寻找政治、宣传与艺术的平衡。老舍抗战戏剧充满实验性,他在抗战戏剧中融合传统民间艺术和西方舞台艺术,其大胆尝试对戏剧创作是种 革新和突破,这也为中国戏剧艺术创作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
东方丛刊麦永雄 编本辑栏目主要设置“东方论坛”“中国学术视野”“聚焦科幻之美:刘洋研究”和“东方文库”等栏目。“东方论坛”刊发了八篇论文。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会长王向远教授的《西方人对东方哲学之价值的再发现与再确认》,是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方学’体系建构与中国的东方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体现了作者宏阔的视野和深入的思考。李逸津教授与张梦云合著的《东方比较诗学视角中的(文心雕龙)表达论》评介了俄罗斯学者В.И.布拉金斯基对中国刘勰《文心雕龙》与印度梵文诗学的比较工作,展示了一种多元语境的会通研究,为探究东方文学思想发展的关联性提供新维度和新材料。张焕香和张楠论文都涉及日本文学与中日比较研究领域:张焕香博士以日本著名作家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为研究对象,批判性地揭橥其东西方文学观。张楠副教授则以“镜”与“道”为题,讨论日本文化中的道教思想。专事印度研究的知名专家侯传文教授的《求道与信仰——佛传文学内在原动力探寻》系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专项“印度佛传文学资料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以恢弘气势辨析佛传文学的两大原动力——“求道与信仰”。余杰博士则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扣紧“祭祀”的文学机杼,阐发印度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叙事艺术与宗教思维逻辑。秦烨博士关于阿曼女作家茱哈·哈里希的长篇小说《月亮女人》的评介,甘丽娟教授与苗学华博士合作的《纪伯伦在中国的传播现象研究》,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学界关于阿拉伯文学研究的思考。“中国学术视野”栏目刊载了殷国明教授《追寻“美丽精神”:试说中国古代文论的美学意蕴与****》、谭学纯教授《异域想象的修辞空间》、张弓与张玉能教授合作的《作为艺术生产的电影——基于新实践美学观的分析》、祁志祥教授《黄海澄“系统论、控制论美学原理”评述检讨》、何建委博士《“回到马恩”与王元化接受莎士比亚的轨迹》和晏晨副研究员《陈望衡环境美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和特色》等六篇论文。它们的题旨丰富多彩,凸显了中国学者对古代文论、修辞学、电影美学等领域的学术反思。特约专栏“聚焦科幻之美:刘洋研究”由深圳大学江玉琴教授主持,在当今全球化、数字化语境中,探讨中国科幻文学的创新与审美问题。近年来,国内外人工智能、后人类和人类世等题旨的跨学科研究方兴未艾,中国科幻文学勃兴,一批优秀作家作品涌现,重新赋予了科幻小说新的蕴涵和充满可能性的空间。此外,“东方文库”刊发了杨晓霞与侯灵战的书评《薪传不息:南开大学的希伯来文学研究》、冯斯我与陈多友的访谈《日本鲁迅研究中的比较文学方法——藤井省三教授访谈纪要》,以及邓海丽的书评《文学本位的回归,研究方法的典范》等,皆可供一读。
-
中国词学史谢桃坊 著该书从严格意义的词学理论来描述中国词学的发展过程,以区别于文学批评史的模式,其分别论述了词学的创始、建立、中衰、复兴和*盛,并对现当代词学研究亦作了述评。其中对许多词学问题都属开拓性研究,有*丰富的文献价值和较高的学术价值。
-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史吴翔宇,齐童巍 编《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史》试图在百年中国文学视域中考察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一体化”及儿童文学的“主体性”等问题。全书对中国儿童文学作通史性研究,对其奠基、持续、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进行深入探究,凸显其推动百年中国文学现代化及培育新人的重大价值。在中国儿童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两种文学史整体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建构起相互融通和对话的桥梁。这有助于破除因“分科立学”而产生的学科隔离的本位主义倾向,致力于还原百年中国动态文化语境下儿童文学发展的完整面貌。
-
隋唐五代辞赋研究刘伟生 著本书将隋唐五代十国辞赋视为一个整体,在全面搜检与清理这个时期辞赋文献的基础上,对此时期绝大多数赋家赋作及其理论表达作立足于事实的深入解读,并结合时代背景与文体特质,从宏观上探究这三个紧密相联时期辞赋的发展历程与演进规律,分阶段描述并评析隋唐五代辞赋文学发展演变的历程与原因,以突破以往研究或局限于分段与分体,或止于粗略的状况,尽可能还原与归结出隋唐五代赋史众彩纷呈的生态样貌与辞义俱胜的特别价值。
-
国学常识谭正璧 著《国学常识》最早由大东书局于1937年出版发行,民国时期通行国学课本之一种。为国学入门书,分为经学、子学、史学、文学四个板块,介绍国学典籍知识,既有纲领性总论,亦有经典作品分析,每节后均有选读,每章后皆附习题,全面系统,深入浅出,极便于初学者查阅、记忆甚至背诵。
-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的身体与生态袁霜霜 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的身体与生态》将“身体”作为弥合生态批评中二元对立论题的核心话语,深入探索以往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研究中所忽略的诸如疾病、饮食、动物等论题,聚焦其中的身体编码,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作出全方位、多角度的生态批评阐释。主体部分以济慈、雪莱、拜伦、布莱克、华兹华斯的诗歌为研究对象,以身体话语的起承转合为逻辑线索。书中强调了身体的环境性与一元论立场,将身体话语放置于不同的浪漫派诗人与诗歌当中,激活诗人各自的生命特征,也使被忽略的诗歌内涵与诗学意义清晰呈现。《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的身体与生态》认为在工业革命导致环境剧变的时代,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萌生了生态性思考,浪漫主义诗歌与环境通过身体呈现情感与物质之间的交互,呈现深远的生态意义。
-
中国市民文学史谢桃坊 著市民文学是封建社会后期于市民阶层中兴起后流行于都市的、通俗的、表现市民社会的文学。该书探讨了中国市民社会与市民文学的诸多理论问题及其在近世的命运。作为我国*一部市民文学史,其在整体架构与表述方式等方面皆有所创*,对某些有争议的问题亦作了较深刻的评论。该书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本补订版作者又收录了他的另几篇作品。
-
转型时代的文学镜像王丽霞 著本论著主要主要从主题话语表达、人物形象书写、叙事追求等方面深入、系统分析20世纪末市民小说在社会经济文化转型这一宏观历史语境中中呈现出来的、具有时代色彩的话语风貌。同时,将20世纪末市民小说纳入宏阔的文学史视野,通过纵横比较厘定其文学史价值与意义,并从整体上阐析20世纪末市民小说的局限与不足。本专著能够深化学术界对20世纪末市民小说的认识与评价,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启发、参考和借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市民小说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