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南散曲概论高朝先 著《南散曲概论》接续了王国维和吴梅先生采用的文献学、历史学与文艺学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尤其在南曲的曲史、曲体的文献梳理方面下了功夫。虽然作者的初衷只是“专为传承南散曲而写的一本基础读物”,但也有不少新的学术视角和新的理论拓展,他提出的一系列个人观点也颇为新颖。诗、词、曲都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重要创作体裁,也都有着浓郁的音乐成分。纵观中华诗词的发展历程,唐诗、宋词、元曲如同绵延岭脉,三峰并立,而又各成峰巅。诗、词、曲这三种诗体是各自时代的文学高峰。本书并没有忽略这一重要诗体而且从比较生疏的南曲研究入手,探讨这一诗体的基础概论与写作实务等重要话题,厚积薄发, 举重若轻,确实是下了一番心血。全书共分九章:散曲源流与发展 ;找回南散曲;南散曲体制;宫调与曲牌;板拍与句式;声 律;韵 律;曲谱与韵谱;艺术与风格;关于南曲继承与创新。前有序言,后有附录。
-
比较文学构造论王向远 著《比较文学构造论》从“学科定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三大板块出发,概述了比较文学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书中细致梳理了比较文学研究的6种基本研究方法和6种研究对象,分析其特性,对比其区别,指出其局限性,具有较强的方法论意义。强调学科内容构建的相对完整性、结构框架的系统性、分析论述的逻辑性。通篇论述沿用作者擅长的讲义风格,深入浅出,非常适合作为大中专文科参考教材和比较文学理论爱好者的入门书。 “王向远比较文学三论” :包括《宏观比较文学19讲》《比较文学系谱学》《比较文学构造论》三本,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学科原理阐述、学科特色等,进行了立体呈现。
-
梦见汪守德 著本书是汪守德撰写的著名军旅作家、艺术家周振天的艺术创作论,系统地梳理和把握、欣赏和解析了周振天的艺术追求、成就和特色,把他的创作放在整个文艺大趋势之下来观察,力求作出恰当精准的分析与评价。周振天的艺术创作涉及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电视专题片、音乐剧等。他的创作轨迹,既应作为一种历史被生动地记录下来,也应作为一种不会褪色的经验被保留下来,成为后世可鉴的精神财富,成为国家文化史值得书写的篇章。
-
石头城上月如钩谭桂林 著此书汇集了谭桂林教授十年来关于鲁迅研究的十八篇学术论文,涉及的内容包括鲁迅与儒、佛等传统文化的关系,鲁迅关于国民信仰、生命伦理等问题的论述,鲁迅文学中关于童年、乡土、启蒙、漂泊、复仇等母题的创造性书写,以及对伊藤虎丸、丸尾常喜、王富仁、杨义、汪晖等国内外鲁迅研究学者的成果的评述,这些文章均已公开发表,有的刊于大学学报、学术期刊,有的载于论文集,可谓作者鲁迅研究的学术精华。附录包含三篇作者20多年前的论文,可视为作者鲁迅研究的敲门砖,对作者而言是纪念,对青年学者或能有所启发。
-
《文学理论》学习指南与练习王一川 编本书是教材《文学理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的辅助性读本和练习手册,意在辅 助大学生在阅读原教材时更加便捷地了解其总体轮廓,把握要点,抓住主旨,并结合具体文学案例加深体 会。本书以“内容提要”概括基本内容、观点和结论,以“关键词与考点”阐述重要概念和主要考点并以 树状图形式呈现,以“知识点精讲”概括和串讲重要知识点,在“思考题解答”中给出答题要点及案例提 示,在“阅读书目”中列出重要参考论著并作精当介绍,还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而编制由多种题型组成 的“试题库”以及参考答案,以便大学生深入“涵泳”于文学理论世界之中。 本书希望成为大学生尝 试纵深学习、复习考试及报考研究生时的助手和陪伴;同时,也可以为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必要的参 考;还可供其他各界读者修习时参考。
-
民间文学引论博雅大学堂·文学万建中 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家文学的源泉。本书对民间文学的基本问题作了细致的探讨和梳理,总论部分介绍了民间文学学科的历史和现状,民间文学的本体特征、价值和审美特征,分论部分分体裁介绍了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俗语和禁忌语、民间说唱和小戏,最后进一步延伸讨论民间文学田野作业方法和民间文学研究路径。初版列入“十一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并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得到高校老师和学生的认可和欢迎。本次修订增加了思政内容,并订正了旧版的错误。
-
新诗现代化语境下的民间化进程批判暂缺作者“现代”与“传统”是一对相对的范畴。“现代”既是一个时间的观念,也是一个具体的历史阶段;而且,现代还应该是一种精神的属性。现代化就是现代所呈现出来的现实形态,而现代性则是以现代为主导的精神内涵。关于文学的现代化的研究最初是从文学的现代性入手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某个时期文学的现代化程度取决于人们对其现代性的判断。因此,对文学现代化的研究就是对文学现代性本质和表现形式及其演进过程的研究。但是,不同的研究者却可以立足于影响文学现代化的独特因素选择诸多个性化的视角进行阐释。这样阐释的意义不在于求新求异,而在于可以为文学现代化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经验或教训,以作参照。本论著对中国现代新诗的现代化与“民间化”思潮的关系进行思考,重点探讨不同历史阶段典型的民间化思潮、理论和创作现象对新诗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
学衡派与新文学运动高传峰 著本书关注民国时期的反新文学运动。这里的“反新文学运动”一词即从西本省三的“反新文化运动”而来。应该说,反新文学运动是反新文化运动思潮中与文学关系最密切的一部分。民国时期,中国的反新文学运动思潮主要有三股力量,即上文提到的“五四”前期以林纾为代表的旧派文人的反新文学运动、1922年以来“学衡派”的反新文学运动、1925年以来后期“甲寅派”的反新文学运动。本书正以此三股反新文学运动的力量为研究对象,又将这一运动置于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背景下进行了审视和评价。中国反新文学运动不应该被完全否定,文学史需要给予其重新的定位。
-
守望者·镜与灯罗纳德·博格 著,石绘 译《德勒兹论文学》是一本研究德勒兹文学论著的综合性导读书。通过对德勒兹讨论文学的核心文本的细致辨读,博格在各章节分别考察了萨克-马索克和卡罗尔作品中的疾病与健康,普鲁斯特作品中的符征,卡夫卡的文学机器、“次要文学”的概念,卡尔梅洛·贝内的次要戏剧,以及T. E. 劳伦斯和贝克特的“视觉与听觉”,由此对德勒兹研究写作艺术的方法提供了一套清晰而系统的阐释。 《德勒兹论文学》把这些研究与其他散见的诸多文本纳入贯穿德勒兹全部思想生涯的一般性研究计划中:将文学看作一种健康,将作家视为文化的医生。
-
让生命温暖谢幕珍妮·迪尔 著死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生的价值。作为一名临终关怀志愿者,珍妮·迪尔帮助过无数的临终患者和家庭,同时也目睹了当人的身体开始停止运转时会发生的一切。生命有来亦终有去时,尽管死亡在我们的文化里仍然是一个禁忌词,但本书仍然希望坦诚地追踪和讲述死亡的全过程,并基于对医生、护士、心理学家和其他专家的采访,为读者揭开死亡的神秘面纱。请相信,只有直面死亡的挑战,才能领悟生命的真谛,懂得尊重、珍惜和爱。垂死痛苦吗?死亡有时的确很痛苦,临终者会面临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挑战,但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你比自己想象的更加坚强、乐观。如何向死而生?尽管绝症的确诊就像一记生存的耳光,但在后这段旅程中,你仍有机会重新定义自己的生活,夺回生命的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