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论语释源杨钟越 著《论语释源》是杨钟越先生多年来潜心研究《论语》的重要成果。该作品根据《论语》一书的内容将其划分为五大主题:价值体系、人伦体系、君子体系、为政体系和明道体系。各章节脉络清晰,具体行文过程中所列的每一条目分原文、注释、译文和解析四部分,部分章节配以故事。各章中孔门弟子第一次出现时,均有小传附后。全书最后附录原版《论语》,以便读者对照原书进行参考。该书切入角度新颖,论述语言深入浅出,融学术性与通俗性于一体,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
趣味叙事学傅修延 著势头强劲的叙事学热潮如今正席卷中国,然而叙事学又是一门颇具理论难度的学问,国内真正谙熟这门学问的人并不多。本来叙事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叙事现象,但是一些经典叙事学家却傲慢地声称结构分析不是阐释的侍女,叙事学的目的就是做分类和描述工作,这不啻是将叙事学幽禁在高高的象牙塔之内。本书每节均用问句为标题,文字清新,通俗易懂,改变某些读者认为叙事学枯燥乏味的印象,力求完成一部内容浅显、引人入胜的趣味叙事学。
-
月在沃洲山上娄国耀 著《月在沃洲山上:浙东唐诗之路故事集锦》描述浙东唐诗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浙东唐诗风物习俗或传奇故事。在众多的新昌传说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十六个故事,如任公钓鳌、太白梦游、谢公开山、支公买山、羲之归隐 、刘阮遇仙、三生圣迹、智者放螺、司马悔桥等。这些故事不仅是本土民间文化的精华,还是古人留给新昌民众的宝贵财富。故事中发生的地点,都在新昌有迹可查,很多是新昌著名的景点,像任公钓鳌的南岩寺,太白梦游的天姥山,刘阮遇仙的刘门山。尽管故事内容不一定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但是它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新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书中所写内容丰富,涵盖面广。通过阅读本书,不同的读者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从故事的主人公身上,学到一些美好的品质,如李白的不媚权贵,三僧的坚持不懈;了解远古时期新昌的不同风貌,如南岩山原本是沧海,天姥山曾是无路可走的原始森林;认识唐代时皎然的制茶技巧,以及谢灵运著作的运用爬山的特殊木屐……让我们跟随书中的故事,更深地去了解脚下的这片土地,在古老的传说中,领略唐诗之路精华段的别样精彩!
-
他者·他性·他我段燕著本书从动物研究视角出发,兼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研究、生态批评、精神分析、新历史主义、后人文主义和认知动物行为学等理论,重点考察库切的《动物的生命》、辛哈的《动物之人》、阿特伍德的《羚羊与秧鸡》、马特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温顿的《浅滩》等当代新英语小说中的动物书写,探究关于动物的文学再现及象征意涵与真实动物之间的关联,论释对动物的不同认知如何影响其在人类社会的命运及人类自身,分析文学艺术如何为动物发声而不落入人类中心主义想象窠臼,追溯动物在形塑人类的人格内涵与文明进程中扮演了何种角色,并将这种追溯置于当前现实语境观察其所产生的意义。
-
漏船载酒袁晶 著在魏晋玄学的诸多核心论题中,“有无之辨”讨论的是世界的本源问题,属于本体论范畴。“自然与名教之辨”实质上反映的是儒道二家内在的冲突与调和问题,而其外在表现即是彼时士人人生观和行为规范的选择。“才性之辨”所反映的是人的内在本质与外在社会评判标准之间的关系问题,最终指向的是某种特定人格建构的理想。而“言意之辨”涉及认知与表达问题,由其可窥见魏晋名士在本体论、认识论和人生哲学等方面的一系列矛盾和冲突。其作为魏晋玄学的思维方法,为其它问题的讨论提供了认识和思维上的媒介,贯穿整个魏晋六朝思想学术发展的始终。 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作为思维方法和哲学命题的“言意之辨”,及其与魏晋六朝哲学与文艺理论的关系。取名为“漏船载酒”,意义有二。其一,言能够表意,却难以尽意,而人类的思维和表达离不开言,又断不可止于言;故而借用鲁迅先生之诗,以漏船载酒喻指言对意的承载,言虽不能尽意,但在表情达意时却无法弃之不用。其二,本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广博而深邃,凭一书之研究,只能窥见一斑,照其隅隙。写作者如漏船,而学问似烟海,虽知艰难险阻,但须激流勇进。
-
梦演红楼张丽红 著《红楼梦》的梦是神话原型式的梦,《红楼梦》的人物命运既是对他们梦境的重复也是对神话原型的重复。红楼女性悲剧命运重演了贾宝玉的“太虚幻境梦”和林黛玉等人的梦,其实就是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历史原型的重演。曹雪芹在西方理论家揭示梦和神话原型秘密之前,就运用梦和神话原型创作了《红楼梦》,这无疑显示了曹雪芹的超前与伟大。
-
小说面面观果麦文化 出品,E.M.福斯特 著,杨蔚 译《小说面面观》是福斯特1927年在剑桥的一系列演讲,在文学史上广受好评,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本书的特点是结构清晰、全面、易入门,作者以自身的写作出发,并对照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品深度分析,其中不乏对菲兹杰拉德、亨利·詹姆斯等作家尖锐的点评。福斯特在这组系列演讲中谈到小说与现实的关系,提出小说既大于现实又小于现实的观点;提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观点,成为后世的评论家经常采用的术语;提出"小说家的职能就是从其根源上揭示隐匿的生活"的观点,对于叙述角度以及艺术表现形式如模式与节奏的探讨尤其深具开创之功与启发意义。
-
当代中国科幻小说转型研究詹玲本著作以“转型”为关键词,聚焦中国当代科幻小说转型过程中的典型现象,重点文类特征及文本个案,勾勒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历史发展及转型图景,力图从历史脉络中考察、把握科技与人的关系、工业现代性美学、外来影响及中国性建构等当下科幻创评前沿问题,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研究做出基础性的学理贡献。
-
法国学术期刊《自然主义手册》与左拉学谱系建构研究吴康茹本书梳理和概括了法国学术期刊《自然主义手册》创办的来龙去脉,紧扣该期刊创办60余年间当代左拉研究如何逐步演变成一门专门之学,即“左拉学”的问题;从“左拉学”批评谱系建构的角度,论述了“左拉学”形成、发展及嬗变的全过程,并将“左拉学”建构置于20世纪50年代直至2015年法国当代社会进入全面现代化转型和人文社会科学日趋繁荣发展的宏大历史背景下去考察;阐释了二战之前传统左拉研究对左拉的诋毁与误读之因、《自然主义手册》创办对于开启当代左拉研究的意义、二战后各种新理论及批评方法给“左拉学”建构提供的理论资源、当代左拉研究所做的再拓展与创新、二战后学界各种批评流派相继涌现给“左拉学”谱系建构带来的决定性影响等。
-
比较文学系谱学王向远 著《比较文学系谱学》是一部从系谱学建构的角度,对比较文学学术理论史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和研究的著作。书中对比较文学学术理论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著述、理论观点与学术现象做出独特的解读,为比较文学学科建立一个理论谱系,并且在世界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的大背景下,对1980年以来的中国比较文学加以定性和定位。为读者勾勒出了一条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思想从发生、确立、更新、东渐,到在中国蓬勃兴起的系谱,揭示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形成轨迹和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其理论构架完整、富有创见,语言精练简洁,是了解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的佳作。 “王向远比较文学三论”:包括《宏观比较文学19讲》《比较文学系谱学》《比较文学构造论》三本,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脉络、学派分歧、学科特色等,进行了立体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