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划过夜空的红色彗星许再佳 著本书讲述了左联作家洪灵菲作为大时代洪流中一名渴望自由平等理想社会的青年,尽管受挫于婚姻及爱情失落带来的苦闷,但信念坚定,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坚守党的机密,并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故事。他的一生短暂,却犹如划过夜空的彗星,光辉长久不衰,值得铭记,载入红色史册。
-
上海文学发展报告.2022徐锦江 编本书着重对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上海文学、国内城市文学、网络文学的发展状况和动态进行梳理和分析。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爆发,随之笼罩全球。在疫情压力下,众多上海作家既继续个人创作的脚步,依然发表新作;上海的文学期刊与文艺出版业也陆续推出了题材和审美相当多元的作品,获得国内外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上海的诸多文学活动稍作调整后同样努力坚持,紧紧联络着作家和读者。本书以两年为周期,对上海创作状况进行整体性的扫描和简要评析。
-
人类神话王祥 著全书主体部分十章,十个神话叙事专题,对网络文学的形态、效能、创作思维、创作方法、文化资源等基因信息和种属特征进行清晰解读。提出并回答了关于神话的使命、充斥神话思维的人类文明的作用,以及现代人类和未来人类如何创作神话为自己服务等问题。后三章详细分析论述中国古今文学作品中的神话叙事,以及中国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在网络文学中的神话再造和世界文化传播。全书呈现人类神话对人类文明建构的意义,阐述人类神话对网络文学基因的影响,描画未来神话叙事的发展路线和未来人类文明的可能面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壮志未酬梦夔州寒阳 著本书是一本讲述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夔州(今奉节)生活的文学作品,书稿以故事呈现杜甫的诗作,又以诗作印证故事。展现了杜甫一生中少有的安宁生活状况,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时光。在这期间他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还有了充裕的时间来回忆他的青年时代。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他写了不少长篇的诗叙述他过去的生活,他在这种情形下,两年内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占有他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其中有不少的长篇,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书稿对于想了解夔州诗城、想了解杜甫在夔州的经历,以及与此相关的有好奇心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所帮助的。
-
文化自信与文学发展王兆胜 著本书主要是王兆胜先生近年来关于散文研究的文章合集。第一辑从宏观上探讨文化自信和文学发展问题,包括文艺对国家战略发展的使命担当、文学研究的创新性、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观念变革等,力求突破文学创作研究的自说自话与西方化追求。第二辑从中观方面考察散文创作与研究的诸现象,包括散文创作研究趋势、散文与传统的关系、散文的文体等,充分显示散文创作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紧密关联,以及在与西方对话过程中的中国化过程。第三辑是从微观角度论述中国现当代作家,如林语堂、郁达夫、季羡林、林非、路遥、张炜、穆涛、郭文斌等的作品,以实例说明他们是怎样通过文学创新发展获得中国文化自信的。
-
传统与现代刘建朝 著三明市地处福建省中部,拥有丰富的地方文化。本书分“三明传统诗人诗歌探析”“三明传统诗歌的现代利用”“三明民间故事传说探讨”“三明文化探寻与思考”“集体神话下的个人化诗歌写作反思”等内容,主要围绕三明的传统诗歌、民间故事传说、闽学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等,勾陈史料,兼容雅俗,论述三明市11个县(市、区)的文化现象,并探讨地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地方文学、文化的潜能与活力。本书有助于读者加深对三明地方文化的了解,也为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
文学与地域文化变迁于蕾 著本书以文学与地域文化变迁为大主题,围绕“地域与士族南迁:六朝高门与会稽山水”“地域与科举迁移:文化地域变动中的唐宋古文运动”“地域与商业流动:明代江南士、商区域互动与文学商品化”三个分主题,考察了西晋“衣冠南渡”,唐代士族科举、仕宦迁移和中晚明江南都市人口聚集三个时期的人口迁移和流动现象,并选取地域文化变迁影响作家创作和文学活动的个案进行分析,从而论述了文学与地域的关系。本书视角独特,研究扎实,可为文学与地域文化变迁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
《格萨尔》史诗传播社会学研究王景迁著《格萨尔》史诗的传播活动遵循了科学的传播规律,神秘性仅是一种表象。艺人在传播史诗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政治、经济与宗教等领域的外部制约。史诗本体就是一个巨大的、开放性的信息库,为百姓提供了必要的生存与生活信息。史诗的主题变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主动适应性行为。史诗受众群体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与阶层差异,受众的接受活动是一个主动性与被动性相结合的综合过程。艺人、僧人、史诗内容、传播技巧、传播对象与受众个性特征对史诗的传播效果都会造成影响。
-
现实的浮出[日] 小松谦 著,周瑛 译全书分“中国书面语言的形成”“书面语言的确立”等九章,主要围绕口语体句子和现实描写如何确立,如何使文学变成了近代化的事物而展开。此书对中日比较文学的研究,尤其是对研究日本江户时代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大有裨益,同时,此书亦适宜作为“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中国文学史”“白话文学”等课程的教材。
-
萨特的媒体实践文学与大众传播思想研究阎伟 著本书主要研究是整理总结萨特后期(1945~1980)发端于《什么是文学?》的大众传播思想,即面对“读者群”如何利用大众媒介形成关于传播媒介、大众文化的态度立场和言说策略;分析研究他依托于《现代》杂志的实践文学活动,即通过媒体机构、媒介技术生产出来的文学产品特色。将萨特“什么是文学”的问题深化为“什么是文学性”的学理思考,萨特后期强调文学的社会性因素,关注文学性与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文化实践的指涉关系,由此形成新的文体形式和创作风格。通过媒介和文学关系的跨学科研究,发现萨特的媒体活动与实践文学的互动关系,为建构媒介时代的文学场,创立开放性的文艺学学科体系提供新的思维进路和理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