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困境、反抗与回归王爱素英国著名小说家D.H.劳伦斯的身体书写饱含着深切的生命关怀,延续了尼采以来的重视身体、尊重生命的传统。本书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从身体的社会性、文化性、情感性等多重视角切入,综合剖析劳伦斯的《彩虹》《恋爱中的女人》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代表性小说,解读小说中身体的困境及其悲剧根源、身体的反抗及挑战、身体与伦理的问题、身体与权力的动态关系等,探究劳伦斯面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和解决方法,阐明劳伦斯小说中体现的身体理念内涵,并对其背后的社会问题、文化问题等进行系统梳理和剖析。
-
20世纪俄罗斯文论К.А.巴尔什特(俄罗斯);杨可,李昂,费俊慧,周兴武 译本书是俄罗斯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该书以专题研究的方式,梳理20世纪俄罗斯文学进程中产生的,对世界文学理论建构与文学批评实践均有重大影响的三大文论学派,并以此为架构评述了可以代表这三大学派的五组十位文论研究名家:维谢洛夫斯基与波捷布尼亚、什克洛夫斯基与彼列维尔泽夫、雅各布森与特尼亚诺夫、普罗普与维果茨基、巴赫金与洛特曼,解读了20世纪文论的核心问题及对未来的影响。这些分析和展望被证实具有深刻的洞见,成为面向高等院校文科师生,面向文学理论与俄罗斯文论学术史研究的重要论著。书中除了对学派人的学术建树的概述,每一章节后还附有思考题与进一步研究所需阅读的文献书目,在很多国家包括我国的比较文学、当代文艺、比较诗学研究领域被广泛引用和参考。
-
中国现代文学新讲钱理群 著打开现代中国的一种方式,是打开现代文学。作为“钱理群现代文学课”系列,这一本《中国现代文学新讲》,实质上就是一部“钱理群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它以“现代文学三十年”发展脉络为基本框架,精选 45 位作家、60多篇作品,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回到文学阅读、文学教育与文学史研究的起点与原点,回归文学本身——无论“新编”还是“新讲”,“新”就新在“以作家、作品为中心”。一个基本事实:文学史的大厦,主要是靠作家,特别是大作家、经典作家支撑的;而作家的主要价值体现,就是他的作品文本。离开了作家、作品这两个基本要素,就谈不上文学史。从1910年代《新青年》杂志诞生,现代文学三十年,历经启蒙、建构、纵深发展,薪火不息,既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也有周作人、朱自清、沈从文、冯至、萧红、张爱玲、艾青、赵树理、丁玲、钱锺书、废名、穆旦、汪曾祺……整个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现代中国人的心灵史,是现代作家作为现代中国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变革与转向作出内心反应和审美反应的历史。研究问题,输入学理,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主要作者、“大文学史”理念的倡导者与实践者、资深中国现代文学史家——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这一本《新讲》是他的第100部著作,80多岁写于养老院,也是钱理群文学史著述系列的“收官之作”。他说,依然只具有“有缺憾的价值”。他还说,教育没有文学,人的生命中没有文学,就失了“魂”,会导致民族的精神危机。
-
汉代乐府古辞与魏晋六朝文人拟古辞研究文晓华汉乐府古辞与魏晋六朝文人拟古辞构成了中国古代一个为数不多、脉络清楚的文人诗歌与民间诗歌相联接的诗歌系列。完整而系统地研究其发生和演化的历史过程,追究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意义,理应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课题。
-
触感审美李红春著本书以新媒介时代的文艺接受与批评为研究对象,立足于“触感审美”这一核心概念,具体探讨了新媒介文艺活动在时空结构、文本形态、人机互动、审美经验、批评标准和批评话语等方面的嬗变与重构。
-
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现象刍论龙其林著随着印刷技术和媒体的发展,现代社会文化越来越呈现出图像化的趋势,学术研究也不断地吸收图像文化。从192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郑振铎编写的《文学大纲》开始,中国文学研究界逐渐运用图像史料,建构起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学研究模式。本书立足于近百年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著作,对中国文学研究著作图像史料学的建构、中国文学研究著作图像史料的类型、时空建构、美术史料、地图观念、互文缺陷、图像史学趋势等进行宏观论述,并讨论了郑振铎、杨义、陈平原等学者的图像史料观念,在时下热门的图像学研究中颇有新意。
-
革命与文学的双重变奏杨洪承《革命与文学的双重变奏——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社群结构与作家谱系研究》立足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大革命史观,以谱系和结构作为研究视点和目标,既是革命文学来龙去脉的历史还原,又是对现代革命文学的历史作用的现实考察,深层次考量现代中国革命文学本体世界独特的文学史意义。首先,选取文学研究会、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笔部队”等代表性文学社群,突出地展示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社群由自然、自为,到自觉发生发展的过程。这既是作家群体追随时代革命步履的清晰印痕,又最为典型地揭示了现代中国革命文学在不同历史阶段作家群体自身肌体结构的调整。其次,选取了鲁迅、瞿秋白、茅盾、成仿吾、郭沫若、郁达夫、叶圣陶、萧军、萧红、蒋光慈等作家案例,考辨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的作家谱系,究竟如何联系着革命文学运动的发生,又怎样以鲜活的生命形态呈现革命文学发展的多元结构。再次,通过特殊时段中革命文学理论建设、延安文学样态等的考察,把握中国革命历史过程的时空交替,彰显现代中国革命文学整体性和时段性交织的特征,及其演变发展的历史走向。
-
无中生有叶永刚本书运用哲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了中国金融工程的理论基础、分析方法、课程体系、风险管理、金融创新及其在中国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应用。本书特色鲜明,突出了中国金融与经济这一基本关系的研究,将哲学分析与金融分析相统一,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与中国传统哲学方法相结合,打通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并将理论分析与实践应用溶于一炉。书中内容来自作者多年从事金融工程教学、科研及探索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实践。该书的笔记体写作风格使其内容既具有专业性和创新性,又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
现代词学的起源张耀宗这部中国现代词学的学术著作,立论新颖,史料丰富、独具特色,对中国现代词学的起源进行了很好的探究,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价值。全书从中国现代学术文脉传承入手,着重阐述了龙榆生、夏承焘、唐圭璋、张尔田、刘永济、沈祖棻直至叶嘉莹等现代词学大师们词学来源,但同时也较有见地地提出他们受师辈们的影响较大,而他们师辈的词学传统基本是来自于18世纪张惠言所开创的传统,这个传统不同于王国维的传统,也更不同于当时胡适所归纳的作为一种白话文学的词的传统。这个传统意味着18世纪在20世纪的延伸,是龙榆生所说的“流风余沫,至今未曾衰歇”。
-
养猫记季羡林《养猫记》一书收入了季羡林写动物、植物以及雨雾自然现象等的散文,其中包含名篇《夹竹桃》《马缨花》《清塘荷韵》等。通过季老生动的笔触,可以看到季老与爱猫之间互动的细节,季老在家中老狗身上所赋予的对母亲的深情与怀念,更可见丝瓜、荷花等所蕴含的奇妙且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季老笔下万物皆有灵,皆可入怀和入笔的细腻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