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1919—1920年,45岁的毛姆来到中国,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旅行:溯长江而上,由水旱两路,途经重庆、成都、北京、沈阳、上海、香港等地。本书便是他此行后的杰作,共有58篇小文。但该文集不能算作传统意义上的游记,而是一种建构于白描之上的思考。毛姆自己也说“用可以写小说的素材,连缀成一组中国之行的叙事”。毛姆笔下,交织其间的东西方文化交融、争鸣、障碍、冲突,足以引领我们开启深沉思考。他拜访了光耀学坛的哲学泰斗辜鸿铭、戏剧学者宋春舫、沉浸于个人精神世界的汉学家和那些游笔于青山绿水的仕子文人。他也亲见了身份尊贵的政界首脑、生如驮兽的劳苦大众、自命不凡的驻华官员和悲天悯人的天主教修女。他震撼于中国画家笔下羽翼震颤的嘤嘤鸣雀,沉醉于山野乡间清淡雅致的牌坊浮雕,对最贫穷村庄里寻常可见的镂雕窗棂赞不绝口,他描写苦力的段落让人心痛不已,而当他遭遇某一刻的共鸣,或者被这东方的不适摆弄得心情沮丧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肯特郡的绿地与莱茵河的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