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
声律启蒙弟子规(清)车万育、(清)李毓秀《声律启蒙》是一本专门训练儿童作诗、对对联、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作者车万育,号鹤田,湖南邵阳人。全书文字优美,节奏明快,琅琅上口,对读者学习掌握对联这种文学形式极有帮助。《弟子规》原名《训蒙文》,由清代“国学”生员李毓秀根据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而成,后又经清代儒生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其体例仿《三字经》,三言成句,合辙押韵,流传范围极广,曾被列为私塾、义学的儿童必读书目。
-
弟子规·龙文鞭影(清)李毓秀、等《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清中叶以后,此书最为流行,一度成为私塾的必读课本。《龙文鞭影》是一部流传极广、影响很大的启蒙读物。它的原名叫《蒙养故事》,编撰人萧良有,杨臣诤又进行了补充和修改,并将它改名为《龙文鞭影》,流传至今。可以说是一本典故大全。
-
学背古诗学猜谜语卓文,蔡维龙 编绘欢迎来到《聪明宝宝小学堂》,这里将教你背古诗,猜谜语。古诗,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因此,学背古诗已经成为儿童启蒙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课,谜语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学背古诗学猜谜语》所选的谜语紧贴儿童生活,充满时代所息,让孩子在开发智能的同时,了解生活、了解自然、了解方方面面的知识。
-
弟子规课本清如 书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注:随书附赠《弟子规易解》。
-
弟子规(清)李毓秀 著《弟子规》一书讲述了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如果在孩子该记忆、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
-
361°爆笑成语王维浩、名晓少儿本册共包含54个成语,每个成语安排两面内容,一面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提出问题,要求读者以超越常规的方式进行思维;另一面显示答案,并进行解释。你可以突破障碍,运用谐音、类比等方法找出答案。只要沉入其中,你一定能获得出乎意料而又忍俊不禁的别致感受。在设置智力游戏的同时,书中还提供例句和近义词、词等,让你通过有趣的游戏和必要的材料牢牢掌握成语意思和用法。
-
趣味学古诗马淇,李春哲 等编著色香味,真的与古诗没有关联吗?《趣味学古诗》却将古诗中的色彩、声音、味道等等,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耐人寻味的童话故事,来了一次“ 大盘点”,不再是单纯的理解和记忆,一切与诗相关的,都将成为记忆深处最美的回忆。和我们一起快乐地游历古诗王国吧,一定收益多多! 本书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童话故事为载体,精心选择小学课内必背及课外扩展古诗,从古诗的声音、色彩、情感及自然描写各方面分别入手,活泼生动地讲解古诗,对理解和了解古诗的相关常识颇有助益。妙趣横生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使孩子在阅读的同时获得最大的乐趣。
-
三字经骆蔓、林荫《三字经》等是我国古代的蒙学著作。它们流传千年之久,几乎家喻户晓。时至今日,许多老者还能背诵其中的佳句。近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三字经》等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中国蒙学经典之所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是与它内容和形式方面的诸多优点分不开的。为帮助少年朋友克服文字障碍,我们对《三字经》逐字加注拼音,并分节分段作出注释翻译;除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教材,提供“助读”外,还配合文句,分别编写了数十个生动有趣的人物道德故事,对文句意义作出新的阐释,以期形象地体现了人生哲理和道德箴规。对于这些古代蒙书中难免留存的封建烙印,我们的尊重历史的同时,已注意作谈化处理。“心能背,口能诵,行有果。”愿《三字经》成为基础文明教育的一份补充教材,陪伴今日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
国学经典诵读本(宋)王应麟 著,李新路 编写给家长、教师的话一、为什么要学国学经典?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尽管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如果在孩子该记忆、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成人的记忆模式是“先理解,后记忆”,先理解分析才能记得住,有时还未必记得牢。孩子的记忆规律是这样吗?特别是七八岁以前的孩子!成人往往以自己的主观感觉经验,来想像小孩子也该像自己一样记。实际不是这样。特别是对于人文学科、艺术学科,孩子的记忆是整体性、混沌性和全息性处理信息的,这就是国际大脑心理学专家研究的右脑记忆模式。事实上千百年来,世界上有两大民族一直用这种方式教育子孙后代,即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遗憾的是近百十年来,我们民族的这种教子学习模式一定程度上被质疑和否定了,我们迷失了方向,要把最简单、科学和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抛弃,没了主见,只学会了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二、怎么学经典?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大量地重复做,由“量变”的积累必然引起“质变”的飞跃。我们倡导每天“与孩子相约今晚八点”,陪孩子读二十分钟的书——优秀的孩子是“陪”出来的——陪三个月、半年试试,奇迹就在“我们家”出现了!开始有的孩子可能不开口读,那我们做父母的就字正腔圆地用不大不小的声音读出来吧!没有说教和训斥,我们的“读”是示范,是身教,孩子会模仿!所谓“亲子共读”不是如此吗?变着花样读,也可以让孩子当我们的老师,让他领着我们读,总之要“快乐诵读”,乐在其中,其乐融融。不强行要求孩子背书,只是在诵读的声音、声调、坐姿等方面因势利导。诵读时没有压力,孩子会发自内心主动想读。“诵读”的含义强调的是朗诵、朗读,高声朗朗地读出来,反复读,流畅地读,以至于顺口溜出来,自然就会背了,“会背”是自然的结果,“会背”不是目标,更不是目的。在孩子“熟读会背”之前,不提倡给孩子随意解释,让孩子自己“悟”吧!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啊!需要说明的是,书中正文中的“注释”、“译文”是给家长、老师或年龄稍大的孩子参考的。三、为什么采用正文“大字带拼音”的形式?“字大”是为了节省目力、防近视。对于不认识字的幼童,用手指点着字去读,还能帮助识字,这叫“指读”。因为许多字古今读音不同,且有生僻字,所以带上拼音,方便大家诵读。不要认为带上拼音仅仅是给小孩读的,如果我们成人还没读过,请你认真读上几遍,一定会有所感悟。
-
弟子规张润秀、孙如琨清朝李毓秀编写的《弟子规》,在所有以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为主的蒙学读物中,属于面世较晚而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一种。《弟子规》全文不过360句,计1080字。其基本内容,是融合古代圣贤对青少年学生的训戒,具体阐说《论语》中孔子的一段话,教诲青少年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论语·学而》第六条载,“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意思是,孔子说:“弟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离家外出要尊敬兄长,做事谨慎而坚持诚信,要普遍地热爱民众,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如果做事有余力,就去学习古代文献,摄取文化知识。”孔夫子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规划和教诲是多么简明而周全,多么具体而亲切!它跨越千古沧桑,传递到今天,仍然让我们觉得温暖而明亮。《弟子规》即据此编写,先后有序地讲解了学童们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尊敬长辈、修身养性、为人处世、读书求学的生活基础规范。全书内容浅显易懂,切近生活实际,语言通俗明白,又采用三言韵语,句式整齐和谐,易诵易记,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很适合少年儿童的情趣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