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城市环境保护教程武汉市委组织部,武汉市环境保护局,武汉市委党校编著本书是党政干部的环保知识读本。本书针对城市各级党政干部的工作对象是城市及其有关管理范围,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提了城市地发展必须可持续,必须有规划性、长远性、科学性、生态性等理论观点。本书希望各级党政干部通过阅读,能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保法律意识,成为一个对城市环境保护能负责领导干部。本书适合各级党校举办环境保护研讨会,短训班使用,也可供各级领导干部,科技人员阅读。
-
环境调查小实践朱江 等编著暂缺简介...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本社 编为保护在工业企业中工作或在工业企业附近生活的人群以及工业企业界区内的土壤和地下水,对工业企业生产活动造成的土壤污染危害进行风险评价,特制定本基准。本基准用风险评价的方法确定基准值。本基准制定了两套基准数据:土壤基准直接接触和土壤基准迁移至地下水。土壤基准直接接触是用于保护在工业企业生产活动中因不当摄人或皮肤接触土壤的工作人员。土壤基准迁移至地下水是用于保证化学物质不因土壤的沥滤导致工业企业界区内土壤下方(简称工业企业下方)饮用水源造成危害。如果工业企业下方的地下水现在或将来作为饮用水源,应执行土壤基准迁移至地下水。如果工业企业下方的地下水现在或将来均不用作饮用水源,应执行土壤基准直接接触。本基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提示的附录。本基准此次为首次发布,自1999年8月1日起实施。本基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归口。本基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
垃圾之歌(美)威廉·拉什杰(William Rathje),(美)库伦·默菲(Cullen Murphy)著;周文萍,连惠幸译从纽约市斯坦顿岛海滨的巨大垃极山开始,作者揭示了垃圾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奥秘。垃圾是人类存在的万年物证,有如一面文明之镜,忠实地反映了社会变适兴衰和人类的生活风貌。它并不歌颂英雄帝王,而是诉说市吉小民的爱欲和怨恨。按照作者的观点,考古学考证的就是古埃及的垃圾,而我们今日所遗留下来的垃圾山,又会告诉后人多少我们的偏执和愚昧。本书以富于趣味性的思路和考古方法,详尽地考察了今天的垃圾,并从宏观的历史角度探讨了垃圾的问题,澄清了种种环保迷思与相关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争议。垃圾势必与人类长期共存,真正的了解才是解决垃圾困境的开始。
-
环境材料导论刘江龙著本书主要介绍环境材料科学与技术及其发展方向,内容包括:材料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关系,材料的环境负荷及其评价方法和应用,环境材料的基础及其分类。全书共分5章:1.导论(环境与材料);2.化学元素的环境特征;3.材料的环境负荷;4.材料的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5.环境材料基础及其分类。本书可供金属材料、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材料工程、材料加工、汽车、机械制造、工模具、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等行业从事科研或生产一线的科技、管理等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大学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参考。本书的观念新颖,所有关心地球资源、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人都有可能成为其热心的读者。片断:事实上,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现代文明,即人类一直在单方面地消费有限的石油、煤炭、金属和其它资源。从自然环境的角度看,对于人类所需的金属材料而言,实际上存在两个有限性。第一个是地球所含的金属资源是有限的,即金属材料资源不是可以无限开采或取之不尽的。第二个是地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量是有限的,即在制造、提取、使用、再生材料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废弃物,如二氧化碳、废高炉渣等,地球表层并不是可以无限地容纳和消化它们。现实要求人类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重新评价人类过去的开发材料、使用材料、研究材料的活动。在现代文明社会,人类既期望获得大量高性能或高功能的各种材料,又迫切要求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以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并使文明社会可持续发展。但是大规模地生产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材料总是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生态环境,因而研究人类发展和生存所必需的材料及其工程技术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已引起材料科学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人们开始更新忽视生存环境,单纯追求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材料发展的思路,探索发展既有良好性能或功能,又对资源和能源消耗较低,并且与环境协调较好的材料及其制品。1.2环境材料1.2.1环境材料的概念在1990~1991年间,日本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教授山本良一在研究材料与环境间的关系时指出:以前的材料工程学的基本出发点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在性能和功能。从环境的角度出发,山本良一教授提出了环境调和型材料的概念。译成中文为“与环境协调材料”或“环境意识材料”。通常简称环境材料,英文单词为:ecomaterials。环境材料可以定义为那些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和与环境具有良好的协调性的材料。在这里涉及几个基本概念:(1)所谓与环境具有良好的协调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材料具有低的环境负荷值和材料具有高的可循环再生率。事实上开发或生产一种材料而不产生环境负荷值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寻求相对较低的环境负荷值。另一方面,这种材料作为一种资源还应当充分地循环再生,以达到材料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材料具有高的可循环再生率本身就是具有较低环境负荷的表现形式之一。(2)作为一种材料,如果不考虑其性能或功能,仅追求其与环境的协调性,那么这种材料对于人类而言本身没有多大的存在价值。所以在定义环境材料时必须考虑这一基本因素。(3)应考虑材料寿命周期的全过程。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材料的寿命周期是指从原材料获取、生产、加工、使用、再生、废弃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如有些高分子材料在其制备过程中,其环境污染相对较小,而在其废弃处置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很大,如果从这些材料的某一过程来看它们是与环境协调的,但其全程就不一定了。显然环境材料的定义包含了三个内容。它既满足了人类对材料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对环境的关注和重视。根据定义,环境材料的本质特征在于其寿命周期的整个过程中具有低的环境负荷值。上述环境材料的定义是由重庆大学首先提出来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环境材料的概念是模糊的,含混的。环境材料的倡导者山本良一教授最早认为环境材料是那些环境负荷减至最低,再生率增至最大的材料(1993年10月)。并进一步指出所谓环境材料,它与传统材料明显不同,它是赋于传统结构材料、功能材料以特别优异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或者说是指那些直接具有净化环境、修复环境等功能的材料(1994年6月)。同年9月,山本再次提出上述观点。但是他又认为环境协调材料是一个指导性的原则,其目的是防止对环境的损伤;在人类活动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保证材料有较好的性能(1994年10月)。1995年4月山本再次提出环境材料是指那些具有最低环境负荷和最大再生率的材料。本书前言前言环境材料是90年代初开始形成的一个新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的研究方向。本书作者在国内较早开始从事该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因而有义务将我们的研究工作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较系统和全面地介绍给广大读者,使读者获得较系统的知识和以新的视野来观察人类的材料研究、开发、应用、制备、加工、再生的实践,以推动该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同时主动地、积极地、有效地参与保护环境和保证人类文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物质材料与地球环境、资源、能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人类文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支柱——物质材料将来应该以怎样的模式发展和存在下去呢?材料科学家正是在深刻反思和考虑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材料这一概念。环境材料是人类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意识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具体体现和实践。显然,环境材料是一个涉及材料科学、材料工程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一个综合和交叉的新领域。这里要强调指出的是,环境材料的研究不同于其它材料的研究。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环境材料是一大类具体的物质材料,其研究与开发有助于减轻材料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环境材料涉及到材料的环境负荷评价体系与方法,其研究与应用有助于人们客观地评价材料,为发展新材料和改造传统材料提供新的思路。本书的目的在于向广大读者介绍环境材料的基础和相关知识,力求做到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系统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可读性、通俗易懂,使读者在读完本书之后有所收获、有所悟、有所思,这将使作者感到欣慰。本书适合于关心、从事这一新兴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管理、工程技术人员及高年级大学生和研究生选用。作者期望本书的出版对推动环境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由于所涉及的科学领域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作者的个人兴趣所造成的片面性,这难免使本书存在一些缺陷,欢迎读者予以斧正。最后,作者要感谢重庆大学的丁培道教授。正是在与他无数次的讨论和漫谈中,作者获得了启迪。刘江龙1998年7月22日于重庆大学东林村
-
生存手册(英)约翰·怀斯曼(John Wiseman)著;李斌,倪明译本书是英国特种部队权威教材,是一本在冒险、历险、探险之极端环境下使用的手册。它详 细地介绍了在野外、陆上、海上,以及任何角落、任何恶劣环境中人们如何生存下去的数百 种方法和技巧。这些广泛和技巧已经不止一次地帮助人们挽救了自己的生命,而成为战胜艰 险 的英雄。这正是喜爱冒险与旅行的我们所需要的。
-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实施指引万肇忠,区岳州编著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具知识的新颖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作为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使产品办理出国“护照”的必读书,也适合环境保护单位和有关单位管理部门作为工具书或作专业培训班的参考教材,对渴望获得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知识的各界人士更是一本理想的入门读物。
-
公民环保行为规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编本书是《公民环保行为规范》系列丛书之一。本书针对城市社区居民生活特点,在衣、依、住、行、用等几个方面,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去做,才有利于保护环境和保证身体健康。本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本书适合具有初级文化程度以上的广大读者阅读。
-
环境保护概论张国泰主编“人类既是它的环境的创造物,又是它的环境的创造者”。这句话深刻而又高度概括地揭示了人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人类是它的环境的创造物”,就是说人类是环境的产物,这是因为环境为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阳光、空气、水、土地以及大量的生物和矿物资源,因而可以说环境哺育了人类,创造了人类。全书共分9章。书中介绍了国内外环境保护工作概况,生态学基本知识,大气、水、噪声、固体废物等污染及其防治的基本途径,环境质量评价的有关知识及有关大气、水、噪声污染程度的测试实验,并在附录里列出了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国家标准。
-
生态文明论刘湘溶编《生态文明论》将生态文明原理——人既不是自然界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而是自然界的朋友,人与自然界应各得其所、各谐共存——作为全书的理论基点,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深入地探讨了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对人类文明长期追求的“真”、“善”、“美”,从全新的角度进行了审视与建构,为真善美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内涵与深邃思想。在求真方面,科学探索的重心将不再是发现个别领域与特殊事物的规律,人类也不会满足于不同领域之间的边缘学科问题的探讨,而是重建以生态概念为基础的整体性思维,使思维方式生态化,并对科学进行新的生态学综合。在扬善方面,用生态文明原理对世界的价值、利益与权利重新审视与观照,将人类的包容心大大扩张:人类不应该也不可能单独追求人类自身的至善,人类与自然界必须和谐共存,同享天伦,决不允许人受自然界无情的报复。在审美方面,生态文明原理将使人类的审美意境发生新的升华,传统的人类自我审美情趣与作为自然界外在物的旁观审美情趣,基本独立的分裂式审美试意境发生新的升华,传统的人类自我审美情趣与作为自然界外在物的旁观审美情趣,基本独立的分裂式审美方式,将转变为以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的综合式审美情趣。这一审美意境的升华,必将推动人类登上新的艺术高峰,大批璀璨的艺术明星一定会升起在未来的艺术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