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草原露天煤矿区生态修复毕银丽等本书面向我国高寒草原煤矿区煤炭资源绿色开发与生态修复,在总结以往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重点以大型煤电基地的草原生态系统植被、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针对草原矿区气候酷寒、春秋干旱、土壤瘠薄、露采扰动等脆弱生态环境特点,采用区域遥感大尺度监测、野外定位动态监测、室内机理分析相结合,系统研究草原矿区生态动态演变的监测方法、露天开采对环境扰动的影响规律、露天排土场生态重建与土壤改良关键技术,使用遥感数据追溯煤电基地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生态变迁;分析煤炭开发对草原生态植被多样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规律,优选并培养本地微生物菌剂,揭示微生物可增强抗酷寒、干旱、压实逆境的机理;开发草原煤矿区地质层生黏土有机生物资源化利用作为表土替代材料的关键技术与利用方法,并以国能宝日希勒和北电胜利两个露天矿为例,形成草原矿区生物修复典型示范区,构建草原煤矿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和模式。
-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实现路径研究刘晶 著《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实现路径研究:以气候变化公约框架为视角》从气候环境、国际关系和全球法治的现实角度阐述了CBDR原则产生的时代背景及CBDR原则实现过程中曲折的历程,阐明了CBDR原则存在和发展的现实性;从伦理学、哲学和国际法角度分析了CBDR原则产生的理论基础,阐明了CBDR原则存在的正当性;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观点,分析了CBDR原则在国际环境立法与实践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论证CBDR原则具有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的法律地位。
-
一带一路愿景下生态工业园典型案例与国际合作姚扬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建设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理念更新、体制革新、机制创新来把不同工厂、企业、产业联系起来,提供可持续的服务,形成资源共享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体系,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循环方式,寻求物质的闭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信息反馈,实现园区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先后有多个管理部门组织并推动我国的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包括由生态环境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商务部、科技部联合推动建设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动的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建设的绿色园区等。其中,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工作启动早,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参与建设数量多,影响广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变革的不断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合作的不断推进,工业园区作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高地与技术研发的核心,势必成为开放、融合的重要平台。国家经开区率先启动工业园区节能环保国际合作,着力建设国际合作生态园区。截至2022年,已建立中德青岛生态园、中瑞(士)镇江生态产业园、中奥苏通生态园等共8个国际合作生态园区,是在工业园区层面开展节能环保国际合作建设的典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书系——“一带一路”愿景下生态工业园典型案例与国际合作》将重点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国内相关省份中具有一定创建特色和节能环保亮点的生态工业园区案例,为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
基于水环境保护的高原湖泊旅游容量研究戴丽 等 著《基于水环境保护的高原湖泊旅游容量研究——以云南省异龙湖及泸沽湖为例》以云南省重污染湖泊异龙湖及良好湖泊泸沽湖为例,对两湖景区2020年、2025年、2035年的旅游容量进行研究,在两湖环境承载力条件下,通过研究和总结旅游容量量化方法,并结合景区的实际情况,利用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构建了异龙湖和泸沽湖的旅游容量评价体系,对两湖景区的旅游容量进行了量化分析。综合比较权重赋值法和木桶原理法这两种计算方法,采用木桶原理法计算出的旅游容量是确保两湖生态安全条件下的严容量,对旅游容量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对两湖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有较强的支撑作用。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该书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可广泛应用于湖泊旅游承载力研究范畴,指导流域旅游发展规模的调控,支撑水环境管理目标的实现,为湖泊生态环境的改善寻求旅游发展控制的方法和路径。
-
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陈前利 著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如何影响工业碳排放?《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主要从工业用地供应规模、供应方式和供应价格三方面构建了分析框架。基于2007-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高斯混合模型)、门槛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工业用地供应行为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三个效应:规模效应、方式效应、价格效应,由此可知,地方政府工业用地供应行为会影响工业能源碳排放;工业用地供应规模、供应方式、供应价格方面对工业能源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差异,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又如何作用于城镇碳排放?《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构建了分析框架,并基于1998-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总体上显著降低了城镇人口密度;而且样本时期的城镇人口密度与城镇人均能源碳排放的关系总体处于U型曲线的下降部分,因此,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对城镇人均能源碳排放具有较为显著的助推作用。土地利用变化直接导致土壤和植被等陆地生态系统的变化,而且土地城镇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面,那么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如何通过作用土地城镇化而影响碳储量变化?《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基于20世纪70年代到2015年部分时序数据,采用GIS分析法、逐步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因素是影响碳储量的重要原因,土地利用变化是碳储量变化的关键原因,其中经济因素是主要驱动。土地城镇化过程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而地方政府的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出让方式选择、土地收入依赖等可能是促使土地利用变化,尤其是土地城镇化的重要原因。同时,地方政府的土地行为与城镇碳排放总量变化相关。
-
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研究于雷,王成新,吴耀光,卢文洲,马占琪 著《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研究》以实现分阶段环境质量目标为核心,围绕空间布局优化、污染排放控制、环境风险管控、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梳理和整合相关法规条例、规划计划、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的环境管控要求,建立覆盖全市的分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形成空间管控方案精细化“落地”到区、镇街、行政村的精准管控体系。编制团队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对广州市生态环境基础、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空间保护、水环境质量底线、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底线、大气环境质量底线、土壤环境风险防控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及准入清单等进行了专项研究。《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研究》凝聚了“三线一单”编制的主要成果,从广州市实际出发,尝试建立超大城市生态环境分区精细化管控体系,积极探索国土空间规划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的衔接机制,可供区域环评、规划环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城市环境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领域的相关部门、研究人员参考。
-
产业生态学毛建素《产业生态学》以人类与环境间的作用界面——产业系统为研究对象,探求产业系统生态进化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模式,获得人类与环境“双赢”途径。采用探究式、研讨式教学方法,围绕环境治理源头方法——产业生态进化,设置了产业在人类与环境关系中的角色、产业生态学基本理论与方法、产业生态管理与实践等内容,力图从科学议题提出到理论分析、管理实践,实现“教、学、研、用、管”一体化,并推动文、理、工多学科交融。《产业生态学》可用作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地理科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等专业拓展教材,也可用作普通高等学校通识教材。
-
一带一路项目绿色发展指南[挪威] 埃里克·索尔海姆(Erik Solheim)“一带一路”倡议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传统高碳发展模式,加速绿色转型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致力于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一道,通过建设以绿色为底色的“一带一路”,推进经济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公约》《巴黎协定》以及其他生态环境相关国际环境政策保持一致,以应对气候变化风险、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目标已被广泛传播,也被纳入多项政策与国际合作规划。这些政策与行动强调实现“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一方面要减少高碳不可持续项目的投资,增加绿色投资,另一方面要加强气候和生态环境标准的完善和落实。打造绿色“一带一路”的关键落脚点是基础设施、制造业等建设项目。一些项目存在重大的环境和气候影响,金融机构和参与项目的企业需要在投资决策和对项目的持续管理过程中充分关注项目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影响,降低投资风险。为了支持这一目标的实现,“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简称绿色联盟)于2019年12月启动了“一带一路”项目绿色发展指南研究(简称《绿色发展指南》)。基于国际和中国的优秀实践,绿色联盟于2020年发布《“一带一路”项目绿色发展指南基线研究报告》,提出了引导和加速“一带一路”项目绿色转型、应对环境相关投资挑战的“1套项目分级分类体系”和“9条建议”(简称“1 9”建议,见图0-1)。
-
责任型领导、生态创新与企业环境绩效研究姚春序,张曼婷,廖中举 著围绕企业实施生态创新的驱动因素,以往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已有研究缺乏从领导力的视角来考虑影响生态创新的前置因素,尤其忽略了可能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的高层管理者的领导力属性。鉴于此,《责任型领导、生态创新与企业环境绩效研究》按照“领导力-生态创新-企业环境绩效”的基本思路,在吸收利益相关者理论、高阶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领导力这一全新视角展开对责任型领导、生态创新和企业环境绩效的关系研究,并检验了管理自主权在责任型领导与生态创新之间的调节作用。《责任型领导、生态创新与企业环境绩效研究》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一,责任型领导的维度构成;二,分析责任型领导对生态创新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管理自主权条件下两者关系的变化;三,揭示不同强度的生态创新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作用。具体地,该书通过大量的文献回顾,系统梳理已有研究取得的成果,明确相关变量的概念、维度、测量以及影响因素和作用结果,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该书的关系模型和研究假设。基于对208家制造型企业高层领导者进行问卷调查获取的样本数据,该书利用SPSS 24.0和AMOS 23.0软件进行了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通过扎根研究得出,责任型领导包含关系构建、关系治理和共享导向3个维度,并且3个维度间具有层层递进的紧密联系。通过结构方程建模得出,关系构建、关系治理和共享导向均对渐进型生态创新具有正向影响;关系治理和共享导向均对激进型生态创新具有正向影响;关系构建对激进型生态创新的影响作用不显著;渐进型生态创新和激进型生态创新均对企业环境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且激进型生态创新的影响更为显著。通过层级回归分析得出,管理自主权在共享导向与渐进型生态创新之间、共享导向与激进型生态创新之间以及关系治理与激进型生态创新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
生态毒理学基础孟紫强 编《生态毒理学基础》是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生态毒理学》(2009年)和《生态毒理学原理与方法》(2006年)为基础,根据本科生短学时课堂教学需要而编写的《生态毒理学基础》教材,可供环境类、生态类、资源类及相关专业本科生教学使用。全书共10章,系统地论述了生态毒理学的基础知识和技术。一~六章,全面阐述生态毒理学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生态毒性作用的概念及其机理、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转运与转化规律、生物富集、不同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七~九章,主要论述陆地、淡水及海洋等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第十章,从实际应用出发论述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与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