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总结生态环境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办公室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大背景下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是为全面摸清建设“美丽中国”生态环境底数采取的一项重大环境调查。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掌握了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情况,了解了主要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建立健全了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总结》是对普查工作总体情况、实施过程、主要成果、工作特点等的高度凝练,共分为6个篇章。
-
绿色丝绸之路封志明等本书从区域概况和人口分布着手,介绍了地形起伏度与地形适宜性、温湿指数与气候适宜性、水文指数与水文适宜性、地被指数与地被适宜性、人居环境指数与人居环境适宜性,建立了一整套由分类到综合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体系,从公里格网到国家和地区,定量揭示了绿色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居环境适宜性与限制性及其地域特征。
-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固碳速率和潜力研究张万军本书围绕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速率和潜力评估这一科学问题,系统介绍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固碳速率研究方法,估算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碳储量,分析不同工程措施固碳效益,探讨了不同管理措施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
-
一季单举芝主编暂缺简介...
-
人工智能时代的环境工程创新杨春林本书作者系统研究了前瞻性的人工智能技术包括机器人技术,对环境工程发展创新的推动模式,并对生态环境各领域的前沿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为未来环境工程创新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本书在土壤环境保护方面,详细介绍了作者开发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大尺度上土壤综合环境质量异常区提取模型”的应用。在全球变化方面,也论述了作者利用人工智能研究的“领域重力异常梯度”,对全球大气循环和洋流产生环境影响的研究成果。AI 环境工程是本书的重点论述内容,包括如何利用新的创新模式来指导环境工程创新,以及归纳分析了各个国家利用人工智能在环境领域前沿的应用与研究。
-
环境地球化学综合实验郑晓波 主编,郑芊 副主编本书结合环境地球化学课程知识体系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针对实验基础知识与原理、大气地球化学、水地球化学、土壤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和环境健康分别设计了综合实验。实验内容注重解决实际环境问题和探索科学前沿问题,在环境介质方面涵盖了大气、水、沉积物、土壤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及制备;在环境污染物方面包括了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水溶性有机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微塑料等;在研究方向上包括了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多圈层迁移循环、生物可利用性、生物富集与生物放大、环境污染物生态风险与健康风险、环境污染物人体暴露等内容。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地球化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实验教材或工具书,也可供从事环境化学、农业环境科学、生态学、自然地理学、环境医学等相关专业的人员参考。
-
中国退牧还草工程的固碳速率和潜力评价石培礼、熊定鹏、逯非本书介绍了退牧还草工程概况及其固碳效益评估的意义,并总结归纳了退牧还草工程固碳评价的进展与方法,利用Meta分析揭示了退牧还草工程对草地碳库及植物多样性的影响,阐明了退牧还草工程区草地NPP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基于清查法建立了退牧还草工程区草地碳库基线,估算了退牧还草工程固碳量及工程区碳汇,明确了退牧还草工程固碳速率及潜力的空间格局,基于IPCCTier2方法估算了退牧还草工程土壤固碳量,进一步分析了退牧还草工程固碳能力与生物环境因子的关系和不同管理措施下草地土壤固碳动态格局,并评估了退牧还草工程的综合成本效益。
-
一生单举芝主编暂缺简介...
-
典型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及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薄宇 等当前,我国面临着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城市层级空气污染治理的政策体系已相对完善,但开展空气质量达标和碳排放达峰(以下简称“双达”)协同规划的城市仍然很少。本书建立了城市尺度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空气质量目标导向下城市“双达”的协同分析框架,同时选取郑州市、石家庄市、湖州市作为典型案例,阐述了城市“双达”的路径和策略。为实现城市“双达”目标,除末端控制措施外,必须进行能源、产业和运输结构的深度调整,能源绿色转型和落后产能淘汰具有较为显著的协同效益,在决策中应优先考虑。本书给出的方法框架、分析示例与政策建议,可为城市“双达”实践提供研究参考和决策依据。
-
大宗工业固废赤泥资源化原理与技术李彬,刘霄龙本书针对铝行业大宗固废赤泥治理和资源化过程中存在的技术瓶颈和挑战,全面分析了赤泥的危害、治理现状和资源化技术的优缺点,探讨了赤泥资源化治理的技术原理和**进展,重点介绍了赤泥脱硫脱硝技术、外场强化赤泥脱硫脱硝、赤泥中提取有价金属、赤泥基环境功能材料以及赤泥与其他污染物的耦合治理进展。书中还分析了赤泥资源化技术瓶颈与发展趋势,以及我国赤泥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和技术规范等,并对今后赤泥资源化大规模消纳前景进行了预测,提出了赤泥大规模利用的对策与建议,为我国赤泥资源化治理提供了原理、技术和示范,也为多污染物耦合低成本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为我国赤泥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