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农业起源和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研究王灿,吕厚远《农业起源和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研究》系统总结了早期农作物遗存鉴定的新技术、新方法,包括植物大遗存、微体遗存和生物标志物等方面研究的新成果,介绍了部分早期农业起源、发展和传播的新证据,以及气候环境背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农业起源研究的前沿方向进行了展望。此外,《农业起源和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研究》以郑州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13处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遗址的植物考古分析和14C年代测定,揭示了全新世中期中原地区古代农业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炭化模拟实验,确定了粟和黍种子炭化的温度区间,为旱作农业粟、黍比例的解释提供了新的埋藏学依据;通过中国考古遗址14C年代数据库和植物考古数据库的建设及数据分析,探讨了长时间尺度上农业、人口与气候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制。
-
有机废水的煤吸附净化机理研究徐宏祥煤是一种复杂的多孔介质,是天然吸附剂,且吸附后的煤可以按原用途使用,其价值没有减少。本书以褐煤、焦煤和无烟煤吸附处理模拟焦化废水为研究对象,对煤吸附难降解大分子有机物的吸附规律、吸附效率、吸附过程、吸附类型和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煤吸附净化法,对其在焦化废水和含油废水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探索研究,可为煤吸附净化法的工艺开发和工业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
湖北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李平衡本书基于湖北生态环境治理现状,通过分析湖北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原因、具体内容以及实现方式,探讨了湖北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具体路径。本书内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运用DEA模型对湖北生态环境治理效应进行评价,然后从体制机制欠缺、生态技术创新滞后、产业体系绿色化低、城镇化引发环境污染压力巨大、绿色生活方式形成缓慢等维度剖析湖北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现实困境。第二部分提出了湖北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架构,重点分析了湖北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政府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规政策体系与能力支撑体系。第三部分设计了湖北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保障机制。
-
相约城环携手前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七十载尘与土,回望烽火地理路;十五年云和月,守得城环坦途开。七十年风风雨雨,北大地理,已然是一部不可替代的历史画卷,被郑重地载入史册。从地理系到城环学院,从地理学一枝独秀到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多学科并举,一代代北大城环人秉北大百年传统、创学科今日特色,从1952年开始,用了七十年的光阴,终于写成了独属北大城环人的光辉篇章。本书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为庆祝北京大学地理学科建立70周年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建院15周年所组织的纪念文集。全书由30多篇纪念文章组成。
-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与制度文件汇编北京欣国环环境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本书是关于“双碳”方面的政策和制度文件的汇总图书,具有内容涉及面广、时效性强、服务对象广泛、专业性强等特点。本书收集、归纳、整理了国家和地方颁布的碳管理政策和制度相关文件,包括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文件、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体系文件、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相关标准(规范性文件)、低碳试点绿色发展与探索创新文件等。 本书可为地方政府、“双碳”行政主管部门、集团公司、各类园区、“涉碳”企业、高等院校、科研与技术服务机构及相关单位(人员)在碳达峰碳中和方案及实施路径制定,碳排放监测、核算、报告、核查、交易、履约、评价、监管,低碳绿色发展和“双碳”工作探索创新等方面提供支持服务。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本书编写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座城市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上海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新发展理念始终贯穿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抓环保、促发展、保安全、惠民生”工作主线,积极探索“两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两城”(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论的深度融合与实践。通过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实现了从补短板到提品质、从重点治理到综合整治、从重末端到全过程防控的转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明显增强,形成了一批拥有上海城市特点和城市精神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典型案例,初步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征的现代环境治理新路径。 本书是在生态环境部指导下,由上海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会同有关成员单位、各区及相关管委会等编撰完成,系统总结了近年来上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与做法,遴选形成100个典型案例,为国内外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上海样本”。
-
黄河河口湿地特色资源利用孔维静,夏会娟 等黄河是我国第二大长河,黄河河口湿地是我国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如何更好地利用河口湿地特色资源,保持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是黄河保护修复面临的科学问题。《黄河河口湿地特色资源利用》在对黄河河口湿地资源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互花米草、芦苇、贝类等特色资源,开展了生物质炭制备、肥料制备、贝雕利用、工艺品利用等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研发,提出了黄河河口湿地特色资源产业化利用的技术方法,为黄河河口湿地保护修复提供了依据。
-
粤港澳大湾区抽水蓄能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技术研究李建生,郑悦华,杨宪杰,郑国权调查境内抽水蓄能电站水库库区消落带及周边生态环境特点和物种分布现状;研究不同植物在消落带的生态适应特征,筛选优化种植组合;构建小型育种及中、小型模拟基地,培育驯化植物组合,并选定水库进行实地试验;初步建立水库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技术体系。研究将为水库库岸稳定、电站安全运行提供支撑,同时为国家河湖治理、水生态文明提供一定借鉴。同时对库区土地的开发与运用进行进一步的规划与探讨,现有蓄能电站一般位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人们对生态和景观要求高。要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尽可能避免工程建设对区域的不利影响。通过前期规划和调整,把库区建立成为工业建设、工业旅游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场所,拉动当地经济,增加当地就业,成为城乡可持续性发展的典范。
-
干旱时空演变与灾害风险尹云鹤,邓浩宇,张雪艳 等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事件的频发性、严重性与不确定性影响中国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威胁生态安全。本书从气候变化影响、风险与适应的角度,重点对中国气候干湿状况演变、干旱事件变化特征和干旱风险等方面的规律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区域干旱风险防范对策,以增强气候变化的适应和减缓能力,达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效果。本书可供地理学、生态学、风险管理与气候变化应对等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人员及相关政府部门人员等参考。
-
画说工伤预防高岱 著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