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生态环境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生态环境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10-01

ISBN:9787552039443

定价:¥19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座城市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上海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新发展理念始终贯穿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抓环保、促发展、保安全、惠民生”工作主线,积极探索“两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两城”(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论的深度融合与实践。通过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实现了从补短板到提品质、从重点治理到综合整治、从重末端到全过程防控的转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明显增强,形成了一批拥有上海城市特点和城市精神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典型案例,初步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征的现代环境治理新路径。 本书是在生态环境部指导下,由上海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会同有关成员单位、各区及相关管委会等编撰完成,系统总结了近年来上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与做法,遴选形成100个典型案例,为国内外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上海样本”。
作者简介
暂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生态环境治理的探索与实践》作者简介
目录

综 述 编

一、 聚合力,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推进领导机制

 (一) 将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二) 探索打造生态环境治理上海经验

 (三) 推动城市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持续完善

二、 促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一) 低碳发展引领,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二) 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三)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

 (四) 转变能源结构,实现节能减排双控制

三、 保安全,持续巩固生态环境保障体系

 (一) 让市民喝上放心水,坚持不懈提升水源地安全

 (二) 彻底解决垃圾围城,构建安全健康的无废城市

四、 惠民生,久久为功提升市民生态环境获得感

 (一) 碧水:清水为民、还岸于民

 (二) 蓝天:让市民畅快呼吸

 (三) 净土:确保市民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四) 绿城:为市民提供优质生态空间

 (五) 兴农:打造大都市农业农村新风貌

五、 优治理,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现代化水平

 (一) 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政府生态环境监管服务效能

 (二) 加大政策供给,提高企业绿色发展能力和水平

 (三)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多元参与协同共治新格局

六、 共携手,推动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联保共治

 (一) 夯实完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体制

 (二) 积极推进区域生态环境联保共治

七、 向未来,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案 例 编

第一篇 创新协作机制

案例1 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举全市之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

案例2 由“联”到“融”,夯实完善全方位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

第二篇 绿色低碳发展

案例3 用市场之手助推碳达峰、碳中和—上海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实践

案例4 生态立岛,“盐碱滩涂”变“零碳绿洲”—崇明率先创建碳中和示范区的典型经验

案例5 从“措施补贴”到“效果奖励”—长宁区既有公共建筑节能管理机制创新

案例6 从工厂泵房到水质监测站,工业遗存焕发低碳新生机—杨浦滨江泵站改造

案例7 闵行开发区:创建零碳示范园区,率先驶入“绿色低碳”新赛道

案例8 黄浦区虚拟电厂:由“数字”到“数治”,积极推进区域商业建筑减排降碳新模式

案例9 “螺蛳壳里做道场”,低碳理念处处显—普陀区南梅园低碳示范社区创建取得成效

案例10 品味低碳生活,畅享生态凉城—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低碳社区建设

第三篇 优化产业布局

案例11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动低效建设用地整治

案例12 大刀阔斧治“五违”,细针密缕补短板—以上海“五违四必”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例

案例13 坚持创新理念,桃浦智创城精心建设转型示范区和科创示范区

案例14 静安市北高新园区:智慧转型、微碳零排,“以小见大”城市工业基地的

升级焕新

第四篇 调整产业结构

案例15 绿色生态新示范,产城融合新典范—临港奉贤园区绿变记

案例16 抓环保、促转型,碳谷绿湾探索“退二优二”新路子

案例17 分步试点、绿色发展,推进吴淞老工业区涅槃重生

案例18 存量调整选“优”、增量发展择“优”、行业监管塑“优”,上海化工产业走向绿色发展

第五篇 节能减污双控

案例19 量质并举,全面推动上海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

案例20 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创新驱动,多措并举加速新能源汽车推广

案例21 建管并重,持续推进充电设施建设,破解电动汽车充电困局

案例22 七年打磨,环环相扣!铸造“地沟油”处理利用全链条

第六篇 优化生态空间

案例23 构筑环城生态绿带,世代造福上海人民

案例24 擦亮生态底色,崇明全力打造长江经济带首个绿色发展示范区

案例25 上善之城最江南 绿色发展谱新篇—上海市青浦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案例26 以生态建设和特色产业促乡村振兴,打造青西郊野公园城市“绿肺”

案例27 从“边角料”到“忘忧角” 多元共治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境

花园—长宁区生境花园建设实践

案例28 “多层成网,功能复合”打造浦东城市绿道建设“新典范”

案例29 下好治林“五步棋”,让“出门见绿”成为青浦市民生活标配

案例30 清除入侵种 重现天鹅湖—崇明东滩湿地生态修复

案例31 多方联动促“貉”谐—探索超大城市野生动物管理工作机制

第七篇 共护碧水清流

案例32 陈行水源地的美丽蜕变

案例33 30年的坚持 圆梦清澈的苏州河—上海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实践与探索

案例34 贯彻落实“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加快建设“一江一河”生活秀带

案例35 嘉定南翔污水处理厂以下沉式再生水厂破解“邻避”效应难题

案例36 全面开展“河长制”标准化街镇建设 推动水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案例37 紧抓水污染治理“牛鼻子”,持续完善入河排污口监管

案例38 人水和谐,生态宜居—系统推进上海海绵城市建设

案例39 河岸旧貌换新颜,静安市民休憩有了好去处—榜上有名黑臭河道脱胎成上

海“最美河道”

案例40 环城水系公园,打造青浦城市新客厅

案例41 建设幸福河湖 留住“鱼米之乡”—“河长制”引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助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和实践

第八篇 呵护蔚蓝天空

案例42 精耕细作,持续提升VOCs精细化治理水平

案例43 坚持科学、精准、依法治污,全力护航“进博蓝”

案例44 政企联动,精准溯源—金山区深化挥发性有机物监管工作

案例45 多元共治多管齐下,数字转型管服并举—静安区餐饮业污染精细化

治理案例

案例46 逐步升级、多措并举,宝山区积极推进扬尘污染防控“片长制”

第九篇 确保用土安全

案例47 “把脉”土壤环境健康,数字赋能精准治污—黄浦区土壤精细化管理实践

案例48 修复一方科创净土,助力区域转型发展—宝山南大地区土壤修复经验总结

第十篇 构筑无废城市

案例49 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引领低碳绿色生活新时尚

案例50 锚定托底保障战略,持续打造超大型城市固废处置百年基地

案例51 建立平战结合的医疗废物精细化管理体系,筑牢疫情新常态下的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底线

案例52 创新推进危险废物“点对点”产业协同利用,切实服务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

案例53 坚持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危险废物监管与服务能力

第十一篇 助力乡村振兴

案例54 深入推进加拿大一枝黄花整治,全力守护世界级生态岛绿色基底

案例55 建章立制,治理农村生活污水 建管并重,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案例56 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金山廊下镇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创佳绩

第十二篇 数字赋能管理

案例57 “绿色数据引擎”助力精准科学治污

案例58 提升静安数字化治理水平,打造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智慧环境治理体系

案例59 构建“分级、精准、智慧、共治”四维监管体系,织密闵行区生态环境治理网络

案例60 开发“大气智理”应用场景,打造徐汇区生态环境管理新范式

案例61 “慧”集监测数据,“智”领环境治理—杨浦区实现指尖上的环保服务

案例62 以“智慧环境治理”轻应用为载体,长宁区建立“最小单元”环境治理新模式

案例63 抓“大”顾“小”、分级监管,黄浦区做精做细楼宇环境治理

案例64 闵行区新虹街道:网格管理入细入微,环境治理提效惠民

案例65 以科技创新引领长三角区域大气PM2.5和O3污染协同防控

第十三篇 环境监管执法

案例66 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环评改革再升级

案例67 临港新片区优化营商环境,首创“两评一证”合一新制度

案例68 创新监管方式,以非现场监管衔接现场执法,提升执法效力

案例69 徐汇“环信码”:构建信用评价体系,提升环境执法效能

案例70 上海首创现场“执法电子回单”制度

案例71 打造自行监测新高地,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案例72  AI赋能,长宁区生态环境局多措并举打造智慧执法新模式

案例73 迈向“数治”时代,浦东新区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执法领域数字化转型

案例74 嘉定区划定“条块责任田”,提升执法成效

案例75 金山首创“五步法”组合拳,环境管理与执法工作“力度”和“温度”共加持

案例76 用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浦东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难题

第十四篇 智慧环境监测

案例77 申城十二时辰,水环境时刻在线守护

案例78 解密一座岛的“3D”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案例79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黄浦区探索噪声地图应用

案例80 大气垂直监测花开上海之巅—城市大气污染物垂直监测之浦东经验

案例81 布“天罗地网” 护疁城蓝天—科技赋能助力嘉定区空气质量智慧监管

案例82 同呼吸,共命运—上海市持续推进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

案例83 智慧监控,提升产业园区空气特征污染监管效能

案例84 一河一测,松江区为劣质水体“精密体检”只为“对症下药”

案例85 为了一片蓝,细控每颗尘—上海市创新扬尘监控模式

第十五篇 多元社会共治

案例86 “标准建设+试点示范”—多管齐下推动第三方环保服务健康有序发展

案例87 构建社会监测机构“全链条”监管体系,提升生态环境监测公信力

案例88 全方位细化支撑体系,奉贤区依托第三方提升区域生态环境监管效能

案例89 全链条、全要素、集约化—临港新片区实行环境综合管理第三方辅助服务制度

案例90 从“诊断”到“养生”—宝山工业园环保管家助力基层环保改革

案例91 链动长三角,上海绿色供应链实践打造现代环境治理新模式

案例92 线上“云游”+线下“沉浸”,长宁探索环保设施开放新模式

案例93 强化信访监测,温情抚慰人心—奉贤区环境信访监测实践及探索

案例94 靠前监测,油烟无忧—松江区破解油烟污染信访监测难题

案例95 徐汇区凌云街道立足“四个聚焦”,共建水清岸绿的社区生态空间

案例96 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探索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试点示范

第十六篇 创新区域协作

案例97 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推动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执法统一制度落地

案例98 破解行政藩篱,建立一体化示范区生态环境“三统一”制度并复制推广

案例99 标准互认、信息共享,实施长三角信用联合奖惩合作

案例100 试点“毗邻党建”引领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