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
造洋饭书[清] 佚名 著《造洋饭书》是上海美国基督教会出版社于1909年,即清宣统元年出版的。作者佚名。原书封面未用清朝年号,而署“耶稣降世一千九百零九年”,是基督教会为适应外国传教士吃西餐的需要和培训厨房人员而编写的。此书开头有一篇《厨房条例》,着重讲饮食卫生的重要性;以下是各类西餐菜点食谱,计二十五章,二百六十七个品种或半成品,外加四项洗涤法。大部品种都列出用料和制作方法,有的品种,像是中西合璧的,如用大米作原料做“朴定饭”。书中的译名,与今天常用的不同,如“小苏打”译成 “口所(啦)哒”,“咖啡”译成“磕肥”等。书后还附有英文索引。
-
呷素王春生 编书稿以素食文化的源起、食材、厨艺、传承及相关的名人、产业现状等为主题,多层面、多角度地介绍厦门地区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素食文化,并结合新时代大众饮食观念的转变,展现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书稿图并茂,用轻松明快的笔调,叙述厦门地区素食文化的脉络、现状和前景,有宏观的发展历史梳理,也有微观的个性特征刻画,条理明析,深入浅出,能使读者了解厦门地区素食文化概况,从中领略素食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
烹饪的起源[西] 斗牛犬基金会(elBullifoundation),[西] 西班牙普里瓦达基金会(Fundació Privada) 著本书探讨了烹饪的起源,进而剖析了西方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与食物史、美食学及餐厅之间的密切关系。 从追踪食物的每一种元素,到与食物有关的工具和技能准备,以提问方式引领每个章节,例如:选择食用生的食物是一种烹饪的行为还是受当时成产条件的限制?什么时候人们开始食用熟的食物?本文用充满趣味的文字和图片阐明烹饪的起源,是每个厨师都值得拥有的书籍。 本书将史前烹饪划分为四个基本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发现火之前的时间,此时的烹饪是对产品的微小转化,混合和组合是惯用的技术。第二个阶段是始于火的发现和多种技术的创造,如果没有这些技术,烹饪在今天将是不可想象的。第三个阶段是繁育动物和栽培植物导致的,此后经过制作的产品将成为烹饪的主导,尽管天然产品并未消失。最后一个阶段始于陶器的发明,随之而来的是制造各种工具和容器的可能性,它们将永远颠覆的不只是我们准备食物的方式,还有食物的提供和品尝方式。 亚德里亚的斗牛犬基金会多年来和他在世界各地的同事进行了全球饮食文化的研究。他的作品比之前更受推崇,也更受欢迎。有趣的阅读让读者对食物的进化越来越感兴趣,而对烹饪专业人士来说,这是对《斗牛犬餐厅的一天》的补充。
-
厨房科学超图解[法] 亚瑟·勒凯斯纳 著,[法] 扬尼·瓦鲁思科 绘,孙静 译如果你已为人父母,肯定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孩子口中不停地冒出“为什么”。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绿豆是绿色的?这是一个奇妙的阶段,促使我们去思考那些从未思考过的问题,从而学习到许多新知识。 假如把场景挪到厨房,我们会突然发现原来我们并不怎么“懂”下厨,而且常常被一些习惯的操作和成见所误导!在厨房中不停问“为什么”,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煮面条时水会溢出来(以及如何避免)?为什么水的多少与面条煮的好坏并无关?为什么草莓与苹果是蔬菜?为什么切肉流出的红汁不是血?为什么大部分鱼肉都是白色的?为什么香脂醋不是醋等。 本书从厨房用具到食材到烹煮技巧,回答了700个问题,所有的答案精准,科学又不乏幽默。 500余张丰富的插图,让阅读更加赏心悦目。这是一本让你化身烹饪高手兼厨房知识家的书!
-
宁波饮食文化周娴华,周达章 著《宁波饮食文化/宁波地方文化通俗读本》以探究宁波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为主线,又把各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做了介绍,向读者展现宁波饮食文化所蕴含的种种理念,如“不时不食”“五味调和”。在叙述上尝试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办法,让读者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宁波饮食文化的概况。
-
烹饪是什么[西] 斗牛犬基金会(elBullifoundation),[西] 普里瓦达基金会(Fundació Privada) 著,王晨 译本书回答了有关烹饪的所有相关知识的汇总:“烹饪是什么?” “烹饪是什么”这个项目由厨神费朗·亚德里亚领导,集合了各个行业的学者和专家。项目开始于2012年,整个项目的过程将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食物与烹饪,并为餐饮人提供更深入的知识,这将使餐饮人朝着另一种形式的创作迈进。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向所有餐饮领域的专业人员提供跨学科和实用的知识,包括但不限于前台工作人员、厨房工作人员以及管理和行政人员。书中还针对特定活动领域的专业人士(创意人员、经理、侍酒师和调酒师)提供专门的内容,例如,烹饪的创新有章可循吗?什么样的思考会左右烹饪?烹饪的关键是什么?餐厅应该如何避免同质化? 从厨房的工作到食物的供应,从餐馆的生意到食物的文化,本书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餐饮职业生涯手册,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进军成功餐厅的大门。
-
沙漠与餐桌[美] 罗伯特·N.斯宾格勒三世 著,陈阳 译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段深刻且令人惊讶的过去的故事。无论是从杏仁、苹果还是到茶和大米,这些我们平时吃的食物,其历史都可以沿着丝绸之路追溯,从史前中亚到逐渐走向欧美人的餐桌。人们开始在丝绸之路上进行有组织的贸易活动的时间,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的中国汉代。而在更早的5000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在这条古老的贸易路线上交换货物、交流思想、传播文化习俗以及互通往来。通过对考古学、植物学和历史学的文献考察,我们发现这些沙漠之果向我们展示了一段有关农业的起源以及它如何横跨中亚细亚到欧洲及东亚进行传播的传奇故事。通过对考古遗址中保存完好的植物遗体的考察,罗伯特·N·斯宾格勒三世确定了那些我们最熟悉的谷物是从何处传来的,并且确定了其传入路线。本书生动地讲述了我们吃的食物是如何塑造了人类的历史进程并改变全球消费的故事。
-
先秦烹饪史料选注本书编委会 编本书所辑为散见于先秦古籍中的饮食烹饪资料。这些古籍虽然不一定皆出自撰人的手笔,却多为弟子门人所编述;所反映的时代,大致是先秦。本书所选的古籍,以前人著录的作者时代为据,不别作考证。先秦之世,不见饮食烹饪的专著。这里所选注的,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直接叙述广大人民饮食状况,如《诗经》,或论辩引喻中涉及民间饮食的资料,如《孟子》《管子》《韩非子》。一种是有关君王贵族饮馔及其制度的资料,如《周礼·天官》《礼记》。另一种则是有关士大夫饮食制度的资料,如《论语·乡党》。仅从这些零散资料,已可窥见我国先秦时代的饮食思想、烹饪技术水平以及贵族、平民之间饮食方面的天壤差别。
-
筵款丰馐依样调鼎新录[清] 佚名 著本书是以《筵款丰馐依样调鼎新录》为正本,参校《成都通览·第七册》和《四季菜摘录》编注而成。《筵款丰馐依样调鼎新录》是一个手抄本,篇末署“同治五年丙寅岁季冬有朔五日,程记录”;再抄者署“中华民国四年十一月正明”。书中“依样调鼎”是家常菜,主要“筵款丰馐”是筵席菜谱。参校本书所用《成都通览》是清宣统元年成都《通俗报》社石印本;凡八册,饮食部分在第七册;所收菜点名称虽有千种以上,但有制法的仅一百六十种;字迹颇多漫漶错落。参校本书所用《四季菜谱摘录》是一位厨师的家传手抄本,盖有“姚”姓私章;收菜品四百五十样,都有作法。以上三个本子内容都以川菜为主,杂有其他地方菜品,成书时间都是晚清。《筵款丰馐依样调鼎新录》的分类编排比较齐全有序,所以用它做正本,用《成都通览》《四季菜谱摘录》参校、补充。这本书共收菜点二千五百种,其中有作法的九百零五种。通过这本书大致可以看到晚清川菜鼎盛时期的款式全貌和烹调水平。当时川菜兼及并蓄南、北、下江烹饪之长,因此,它也是研究晚清中国烹饪的重要史料。
-
植物性饮食与营养标签黄泽颖,黄家章 著我国从古至今都有“素食”,但针对全球热议的植物性饮食,我们应重新审视,并关注该饮食方式的新变化与新作用。本书从营养与健康角度入手,理性看待植物性饮食模式,设计营养标签引导方案。全书真实、科学、严谨,能为尝试改善饮食的相关研究人员、健康教育人士提供一些启发,也能为寻求减肥与饮食健康的朋友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