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
西南艺术群落研究蓝庆伟 主编书中收录了包括蔡芳芳、査常平、陈默、董艳娜、管郁达、韩晶、和丽斌、蓝庆伟、李琦、李一凡、罗菲、倪昆、宁佳、田萌、王鹏杰、王小箭、王娅蕾、夏炎、杨述、尹丹、俞可、张光华、张慧、张建建、赵能智、朱墨(按姓氏音序排列)等26位作者的34篇评论文章,全面覆盖了云、贵、川、渝等西南片区的艺术群落研究,令读者可通过一本小书全面了解该区域艺术群落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西南艺术群落研究》生发于“都市铆钉:艺术群落在西南”展览,该展览作为“2021成都双年展”平行展之一,得到了2021成都双年展组委会以及艺术史学家吕澎先生、成都蓝顶美术馆以及此次参展艺术家和资料提供者们的多方支持和帮助,以及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的专业协助,终于在展览结束近两年后得以呈现。
-
基于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实现路径实证研究徐腊梅基于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实现路径实证研究前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三农”问题,它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国家推出乡村振兴战略根本目的之一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5个方面中,产业兴旺是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基础、关键和根本保障。只有产业兴旺,乡村才能重现盎然生机和巨大活力,实现振兴。因此,研究乡村振兴与产业兴旺之间的关系,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产业如何实现兴旺繁荣发展,乡村产业未来应该走什么道路?这是当前政府和学者都想要解决的问题。研究产业兴旺具体实现路径,对于改变当下乡村凋零、老龄化、空心化现象,推动我国乡村振兴下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书首先梳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基本内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归纳总结产业兴旺的相关理论,指出乡村产业兴旺实现的基本路径。其次,从乡村三次产业现状出发,深入分析农林牧渔业、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具有发展潜力的第三产业的总量和结构现状。再次,研究乡村产业兴旺实现的基本路径之一——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具体路径,分析农业现代化及其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测度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使用两部门模型和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因素,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路径。接下来,研究乡村产业兴旺实现的基本路径之二——产业升级具体实现路径,分析产业升级及其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检验产业升级空间关联性,使用广义空间回归模型(SAC)研究制约产业升级的因素,提出产业升级的具体实现路径。之后,研究乡村产业兴旺实现的基本路径之三——产业融合具体实现路径,分析产业融合及其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利用投入产出法和相关系数法从供需双侧测算产业融合度,分析影响产业融合的因素,提出产业融合的具体实现路径。次之,研究乡村产业兴旺实现的基本路径之四——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具体实现路径,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测算农户家庭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得出索罗模型中劳动、资本、土地要素配置扭曲会制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使用两部门模型和实证分析得出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实现路径。最后,得出主要研究结论,提出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完善财政金融支农政策、推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引导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鼓励乡村大众创新创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的政策建议。本书关于年均增长率计算采用两种方法:当乡村产业经济数据变化较为稳定时,采用水平法计算年均增长率;当乡村产业经济数据变化波动性较大时,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数计算年均增长率,并标注“★”以区别。如果两种计算方法结果相差较小时,则采用四舍五入近似值。乡村产业具有多样化和地域化特征,因此本书研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和疏漏,恳请各位学者和读者不吝赐教,对本书可能存在的谬误和不足之处提出宝贵的意见和指导,笔者将不胜感激,邮箱为:xulamei2013@163com。本书是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乡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辽宁乡村振兴研究”(项目批准号:L19CJY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获得了政府各部门、笔者所在单位、出版社及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徐腊梅
-
十年 大道至诚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研究所本书跟进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发展历程,聚焦中国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经贸合作这一关键领域,按照“十年十篇”的架构,通过丰富意涵、历史渊源、贸易往来、双向投资、金融合作、通道建设、人文交流、创新领域、地方参与和前景展望等,全景式展现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经纬和经贸合作的丰硕成果。
-
转型与创新徐磊 等著新能源汽车既是中国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产业,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创新实力大跨步前进的强劲引擎。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它在中国已经走过三十年岁月,从萌芽状态的试验性产品成长为令全球瞩目的标杆性产业。本书着重展现了中国政府和企业在一系列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行动中漫漫求索的曲折历程,分析了清洁汽车技术路线、典型企业产品战略和重要公共政策的变迁原理,从而说明示范和推广政策的重要意义及其合理的制定和执行方式。这段历程将为其他绿色高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本书适合新能源汽车等绿色高技术产业从业者、相关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阅读参考。
-
在线教育治理研究王娟,孔亮本书从“互联网 教育”深度融合的视角出发,将在线教育治理看作政府、市场、社会等相关主体动态作用的生态系统,阐释了在线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了在线教育治理典型案例,解释了在线教育治理框架体系和核心要素,设计了在线教育治理机制,探索了在线教育治理实践路径,以期从法律法规、数据标准、行业规范等层面推动形成“政府引导、机构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在线教育多元治理格局,坚持安全可控和开放创新并重,以形成在线教育服务新业态。
-
双碳背景下山东省绿色金融的实践研究王韧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助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山东不仅是经济大省,而且是碳排放大省,在山东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本书以山东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为视角切入,以“形势研判 问题导向 破题思路”为研究主线,结合山东发展实际,提出“双碳”背景下山东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实践突破,为走出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之路,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决策参考。
-
提升利用外资与营商环境质量张嘉斐.
-
行政领导学吴小云领导学是研究领导活动基本规律的新兴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行政领导学作为领导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新兴交叉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对象、理论和研究方法来自领导学和行政学学科。《行政领导学》对培养具有广阔视野和领导素质与能力的复合型领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领导学理论和实践为核心,以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为背景,探讨公共部门领导者的领导活动的一般规律,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提高人才的领导能力和艺术,改善领导效能,培养强有力的公共部门领导者。本书从追随行为的产生机制来理解领导力的作用原理,以领导有效性为目标介绍领导,即借助团队完成任务而非自己冲在一线,通过做好人的工作来做成事;关于如何激励人心的方法和艺术;核心是建立高质量的追随关系,让下属通过认同和内化领导价值而非迫于外界奖惩而做事;本质是一种建立在不对称依赖关系基础上的人际影响力。领导权威体现在他人由衷的积极评价上,包括赞扬、尊重、信任和服从,而非职务、头衔和权谋。领导活动的本质可以概括为先做人再做事,然后正确地做正确的事。
-
延续奇迹王庆超他者视域下中国未来发展战略研究,从总体上属于国外中国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当代中国研究是一个开放性的综合性学术研究领域,有关当代中国各方面的发展都包括在内,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都可以从事相关的研究。就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这一领域来讲,不仅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学者很容易将其纳入自己的学术事业中,而且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学者都有可能半路出家,转而投入这一方向的研究中来。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有30多个国家陆续开展了对中国改革的学术研究,关注、研究中国改革,尤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研究队伍与研究机构数量不断增加。书选取美国、欧洲、东亚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现状,尽可能完整地勾勒出国外关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研究队伍与研究机构的基本情况。
-
国际人才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李春浩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的发展动力。在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的背景下,为了实现创新驱动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进一步完善相关人才制度,这促进了大批境外专家、海外留学人员、国外留学生等来华工作或学习,使中国从日益扩大的人才跨国流动中受益。国际人才流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关注,许多学者对国际人才的培养、流动动因以及其对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等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较少从非正式制度的角度进行切入,如对文化差异、文化多维性、中国特色文化、政治关系等隐性层面因素的考量较少,部分研究无法体现全面性、系统性、深入性。本书主要基于文化差异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利用中国省级数据、GLOBE文化数据、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等,通过构建静态面板数据模型、截面数据模型,采用OLS-Robust估计、工具变量法估计、稳健性检验、豪斯曼-泰勒估计方法等计量分析方法,通过四个研究对文化视角下国际人才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较为系统地分析,由宏观到微观,不断拓展,揭示了文化差异程度(文化距离)、区域文化(文化的多维性)、地区关系文化(中国特色文化之一)、政治关系(官商文化)对国际人才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影响。本研究基于文化差异视角进行深入分析,为更好的发挥国际人才的技术创新效应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