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宁波摩崖石刻李本侹这是一本关于宁波摩崖石刻的书。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相关文献,系统地从文化内涵方面对宁波各地摩崖石刻的地域特色、种类、题材、选址环境、刊刻特点、保护状况和发展现状等进行了梳理总结与研究,图文并茂,把一些重要石刻的拓本以及现状照片展现给读者,并列清各摩崖石刻的尺寸大小和刊刻文字,对宁波各地摩崖石刻的文物、艺术价值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本书对我们全面了解和认识宁波摩崖石刻及宁波历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适合广大人民群众以及文物考古研究者、兴趣爱好者进行阅读。
-
西北史地与丝路文明刘进宝本书为“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中一册,主要介绍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西北作为丝绸之路的地理基础,研究西北史地就需要研究丝路文明。西北丝绸之路输送的不仅是丝绸,往来的不仅是贸易,这条路上还承载着来自不同国度和民族的人的情感和文化,是串联亚欧非百年文明的纽带。作者将西北史地的研究与丝绸之路结合起来,从丝绸之路概念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东方学背景下的西北史地学、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丝路贸易及其特点、丝路民族及其文化这五个方面做了系统阐述。
-
西南半壁黄乐生《西南半壁2022》是宜宾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主管、宜宾市博物院主持编写的立足宜宾、面向西南的学术文集,内容涵盖博物、文物、历史和非遗文化等诸多领域,设置有博物馆建设、藏品研究、文史探索、非遗保护等章节,收录了包括宜宾开放大学教授凌授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刘大桥、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研究教授高大伦等在内的论文近二十篇。
-
广雅疏证王念孙,张其昀《广雅疏证》是一部系统整理、阐述《广雅》的著作,亦是王念孙借《广雅》一书以畅述其音韵、文字、训诂之学识的集大成之作,更是清代语言学史上成就较高的小学要籍。《广雅 疏证》之篇章次序一仍《广雅》,对其训释,逐条加以疏证,主要内容有“补正《广雅》文字”“辨证张揖误采”“纠正先儒误说”“揭示《广雅》体例”“疏证《广雅》的训释” “兼涉同源探求”“校正曹宪音释”。该书此次出版由扬州大学文学院张其昀教授点校整理,全书主要包括《广雅疏证》《博雅音》《广雅疏证补正》三个部分,附录有《广雅疏证》 引用资料录,便于读者翻检。
-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贺次君,施和金《读史方舆纪要》是我国古代极其重要的一部地理总志,犹侧重于军事地理。作者顾祖禹花二三十年之功终成此书。本书以明两京十三司为纲目,分历代州城形势九卷,各直省一一四卷,山川异同六卷,天文分野一卷。叙述各省、府、州、县建置沿革,疆域变迁。点校本以宋氏纬萧堂写本为底本,校以敷文阁本、职思堂本、邹代过校本。以历代正史、《资治通鉴》、各种地理总志、方志参校。经校勘整理,对原书的脱讹衍倒共出校勘记一千三百余条。
-
樊锦诗文集敦煌研究院 编经樊锦诗先生本人审定,本书共选定106篇文章。 这些文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敦煌石窟价值与保护开放管理研究,具体包括敦煌文化的价值,敦煌石窟保护研究的历程,敦煌石窟的保护、管理与开放; 二是敦煌石窟及相关文物考古研究,具体包括石窟考古与敦煌学,洞窟分期与石窟考古报告,壁画内容考释,考古发掘与出土文物; 三是前贤纪念文及序言。
-
最早的帝国许宏暂缺简介...
-
地虎噬天王秋原暂缺简介...
-
宁夏岩画拓片集李祥石暂缺简介...
-
历史铸就统一体霍巍 主编本书研究的时间范围起自旧石器时代,止于清朝灭亡(1911);研究对象为反映西藏与中原关系的文物考古资料。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物条目,是对文物考古材料的基本信息及意义进行介绍。第二部分为概说,是基于文物考古材料对西藏与中原关系进行的综合性研究。第三部分为专题研究,是基于文物考古材料对西藏与中原关系进行专题性深入研究成果的汇集。三、本书概说部分按照时代顺序分为四编,分别是史前至吐蕃编、宋元编、明代编和清代编。文物条目部分按照史前至吐蕃阶段、宋元阶段、明代阶段和清代阶段进行收集和整理,各阶段选择的代表性文物按照类型、质地及时代先后进行编号列目。每一条目都自成一体,各条目间无统一、连属关系。摘编时为保持原貌,称谓等信息依原材料列入。使用的文物资料的编号分为两个系统。第一部分为基础资料卷,按照时代先后分成五个分卷,即:“基础资料史前、吐蕃卷”“基础资料五代、宋、元卷”“基础资料明代卷”“基础资料清代上卷”“基础资料清代下卷”。各卷依照时间先后将本项研究所获取的文物考古资料以条目的形式加以汇总,每一条目之下包括相应的图像资料与文字说明,并尽可能地标示出资料出处,以便检索和利用,成为本成果为社会各界和研究者提供的相关资料集成。第二部分为综合研究卷,此部分内容是课题组根据所获基础资料,广泛收集相关历史和考古文献进行的深入研究。大体上又划分为以下各分卷:即“史前、吐蕃时代”分卷、“五代、宋、元时期”分卷、“明代”分卷、“清代”分卷等。之所以采取这一总体框架和时代划分,是基于对西藏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汉藏关系和汉藏文化交流的总体特点、历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发展的主要线索这三个基本点来加以考虑和设计的,可视为对基础资料的总体概说。(1)《史前、吐蕃时代》分卷的基本框架本卷的年代跨度从西藏旧石器时代开始,直到公元9世纪前吐蕃王朝灭亡为止。这个时期是人类向着高海拔地区征服、开拓的开创时期和初期发展时期,也是西藏考古所取得成就最为突出、显著的部分。《五代、宋、元代》分卷的基本框架本卷的年代起止是从唐代吐蕃王朝灭亡之后五代、宋的吐蕃分治时期,直到元代将西藏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管辖之内。之所以作这样的一个年代划分,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在吐蕃王朝分裂之后,五代、宋时期的西北吐蕃各族系在文化上并未切断与西藏本土和中原之间的联系往来,随着新的历史、民族格局的转换与形成,这种交流和联系反而通过更为广泛的区域间的民族融合、佛教传播、茶马贸易等多种形式得到基层化、世俗化、同质化的演进发展深刻影响到元明两代西藏与中原关系基本格局的形成。元代西藏地方与中央王朝之间一个最为重要的变化,是西藏从原来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再度走向以政教合一为特征的统一和稳定,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西藏的僧俗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各藏传佛教派别都通过积极寻求中央朝廷的支持、扶助来加强自身力量,特别是通过以佛教文化为纽带加强西藏与内地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从而使得西藏的政治统一与经济发展、佛教文化的兴盛与繁荣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这在文物考古方面也遗留下来大量的证据。《明代》和《清代》分卷的基本框架基于本课题的主旨是从文物考古的角度来观察西藏与中原关系,按照现下文物考古界一般的年代界定,其下限至清代为止,所以本课题研究的下限也没有包括民国时期在内。第三部分为专题研究卷,此部分内容是对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文物考古资料所反映的某一方面内容(如重大历史事件、人物、文物等)展开的专题研究,较之综合研究卷而言,所涉及的内容更为具体,研究也更加深入、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