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古玩史话与鉴赏陈重远著本书介绍了北京古玩业的发展、演化、古玩行的行规、字号、门系和风云人物,披露了古玩收藏、交易中的鲜为人知的经验、趣事,讲解了文物鉴识及收藏的常识和“秘诀”。
-
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记(英)C·R·博克舍(C.R.Boxer)编注;何高济译本卷包括三篇葡萄牙人和西班外长人在1550-1575年访问中国南部的报道。有关的报道及其作者将在导言中讨论,本前言仅涉及到编纂本书的一些问题。收入本书中的十六世纪欧人在中国南部的三个行纪葡萄牙人伯来拉的《中国报道》,葡萄牙人克路士《中国志》,西班牙人拉达《出使福建记》及《记大明的中国事情》,原编译者博克舍已有详细介绍,这里无需重复。要指出的是,他们在中国停留的时间不长,而且不通中文,对中国的论述不是都正确的。<
-
简明古钱辞典高汉铭编著版权页题:高汉铭著。本书收辞目700条,钱图2214幅。
-
中国话剧通史葛一虹主编本书内容包括:中国的早期话剧——文明新戏、“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现代话剧的形成、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话剧、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话剧等。
-
陔余丛考(清)赵翼著;栾保群,吕宗力校点《陔余丛考》分四十三卷,一至四卷论经义,五至十一卷论史籍编纂,十六至二十一卷杂论故事,二十二至二十四卷论艺文,二十五卷论年号,二十六、二十七卷论官制,二十八、二十九卷论科举。三十至三十一卷杂论名义,三十二卷论丧葬礼俗,三十三卷论器物,三十四、三十五卷论术数神佛,三十六至三十八卷论称谓,三十九至四十三卷为杂考证。
-
商甲骨文选濮茅左,徐谷甫编纂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五里小屯村的商代甲骨文是现今所存的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是后世篆隶楷之先宗,文字统一前的雏形,历代书契之鼻祖。洋洋数十万字,浩翰的骨林书刻艺术为世界书法艺术史中所罕见。这一举世瞩目的瑰宝,对研究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史的发展流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编收集出土的可靠考古资料,以文字清晰,具有时代特色、书法上乘者为准则,分别从十六万版商代甲骨文中精选出一部分,约单字上千,重文越六千,照相放大,供书法篆刻、艺术专家以及爱好者研习,从中可以窥见甲骨文字放大后的端倪,妙不可言。
-
郡斋读书志校证(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提要内容的私藏书目,对于后世目录学影响极大。该书收入的图书达1492部,基本上包括了宋代以前各类重要的典籍,尤以搜罗唐代和北宋时期的典籍最为完备。这些典籍至今不少已亡佚和残缺,后世可据书目的提要而窥其大略。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部也又分45小类;书有总序,部有大序,多数小类前有小序;每书有解题,从而形成了一个严谨完备的体系。晁氏撰写的提要不仅翔实有据,而且注重考订,内容详略得当。其介绍作者生平、成书原委、学术渊源及有关典章制度、轶闻掌故,皆能引用唐宋实录、宋朝国史、登科记及有关史传目录,并详加考证。这些材料许多今已失传,因此晁氏所撰提要内容,很多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由孙猛整理的《郡斋读书志校证》,以清汪士钟初刊本为底本,用宋刊袁本合校,参校其他十余种善本和历代史志书目,为现存各种版本和前人研究成果之集大成者。
-
汉官六种(清)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秦、西汉时期,是封建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奠基时期,官僚制度和礼仪制度均处于草创阶段,几经变易调整,始初具规模。凡诸制先后颁行的具体规定,皆随律令下在理官,藏于几阁,均闇而未彰,鲜有能说其详者。连通人司马迁也未能述作百官之制,礼书、封禅书等所言汉诸礼仪,亦省略疏阔,难遂人意。东汉中舆,诸制渐趋定型,为宣扬治国规范,维护统治秩序,令人无愚智,入朝不惑,整理和撰述汉代官制及相关礼品仪式,成为当时统治阶级的迫切需要。于是汉官之作,应运而生。班固撰汉书百官公卿表,首开正史述官制之例,其记汉承秦置官本末,讫于王莽,差有条贯,是研究秦汉官制的最原始、最基本的资料。然而该表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主要问题是仅列官府之目,未详分职之名,又六百石以下之官吏,沿革每漏而不记,令长下之丞,只记有几丞,而不记某丞之名,令读者不得而详。因此复为订补,重加着述,势在必行。这也是汉官六种竟相问世的重要原因。
-
斯批黑遮赵呼础,李七周演唱;李期博,米娜译云南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有二十余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三分之一,分布地区占全省面积三分这二以上。自古以来,云南各族人民开拓着祖国西南边陲,创造了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民族古籍,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少数民族古籍,包括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天文、历算、地理、医药、美术、生产技术等。范围很广,种类很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特殊的地理条件,各少数民族不仅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上极不平衡,呈现历史发展阶段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而且在继承和保存民族古籍的方法上亦有显著的不同。有的民族创造了文字,谱写了本民族光辉的历史,有的民族虽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但他们用口碑方法,世代言传口授,从而保存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这些都是研究历史、民族学等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鉴于历史的原因,各民族的古代文化,往往和神话传说有着密切联系,各种古籍中难免出现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现象,但为了反映历史的真实,在翻译整理过程中,我们保持了各少数民族古籍的原貌,以便后人进行研究。希望读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科学的分析。根据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以及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指示精神,在云南民族事务委员会直接领导下,我们在抢救、整理的基础上,有选择地陆续出版一些少数民族古籍,供各族人民、科学工作者阅读、研究和参考。
-
司马光年谱(明)马峦,(清)顾栋高编著;冯惠民整理年谱是纪傅和编年二体史书的一种演变和发展,它肇始于宋代,兴盛于明、清,至今存世的各种年谱约有四、五千种,其中以清代年谱居多,还包括不少善本、孤本、稿本和手钞本。关于年谱的价值,清初学者全祖望在施愚山先生年谱序中说:“年谱之学,别为一家。要以巨公魁儒事迹繁多,大而国史,小而家傅墓文,容不能无舛谬,所借年谱以正之。”见鲒埼亭集卷三十二。清季学者系诒让在昌巢民先生年谱序中也更为详尽的阐述。他说:“自北榟人以陶、杜之诗,韩、柳之文,按年为谱,后贤踵作,缀辑事迹以为书者日多。于是编年之例通于纪傅,年经月纬,始末昭焯,此唐以前家史所未有也。盖名贤魁士一生从事于学问,论撰之间,其道德文章既与年俱进,而生平遭际之隆污夷险,又各随所遇而不同,非有谱以精考其年,无由得其详实。